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科
历史
学段:初中
年级
初一
教材
书名: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了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以及唐末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
通过比较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通过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等图文资料,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逐步提高从历史图文资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唐朝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学习,体会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认识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感悟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与影响。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新课导入
以唐玄宗的皇宫兴庆宫勤政务本楼名称的来历为情境,结合杜甫的诗歌《忆昔》和《无家别》中描绘的唐朝玄宗统治前期与后期的社会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安史之乱相关内容,引入本课的学习。
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的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3页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相关史实。
教师以李白《清平调》中描绘的唐玄宗统治后期与杨贵妃纵情享乐的场景为情境,让学生知道唐玄宗后期卷政怠政的基本史实。
教师出示李林甫任宰相的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用人不当,朝政黑暗的基本情况。
师生共同回顾旧知,用表格形式,列举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再政治统治、用人方面的转变,分析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学生能够认识到统治者的治国策略在国家治乱兴替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补充唐玄宗统治后期人民贫苦,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各种矛盾尖锐的状况。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唐朝开元时期形势图,并补充唐朝开元年间藩镇节度使的相关材料,分析唐朝外重内轻的形势,同时补充安禄山作为三镇节度使的相关内容,分析安禄山起兵叛唐的主要条件。
安史之乱的经过
教师动态演示安史之乱形势图,讲解安史之乱的主要经过,强化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
安史之乱的影响
本部分教师从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的破坏和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讲授,分析得出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教师再次出示杜甫的《无家别》,分析诗文大意,体会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教师补充唐朝安史之乱前后户数、人口变化的数据,以及安史之乱后北方破坏更为严重的相关史料,请学生知道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
教师出示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带领学生读图,分析安史之乱后,唐末藩镇林立局面的形成,强调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末年越来越严重,致使唐朝走向衰亡。
教师补充唐末政治腐败,百姓赋税沉重等材料,请学生理解唐末农民起义爆发是必然结果。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
教师以黄巢青年时代所做的诗歌《不第后赋菊》,请学生体会黄巢的英雄精神。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识读唐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黄巢起义的基本史实,分析唐末农民起义对唐朝衰亡的推进作用。
唐朝灭亡
通过朱温剿灭黄巢起义,建立后梁政权的史实,标志着唐朝的灭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教师出示五代十国形势图,师生共同读图,落实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基本史实。
教师出示五代更替基本信息表,关注五代统治者身份、政权更替的时间,请学生提取表中的信息,认识五代十国的实质——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
2.五代十国局面的实质与影响
教师补充《韩熙载夜宴图》等图文资料,和学生共同体会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作为统治者,导致的社会动荡不安。
教师结合教材相关史事及反应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的典型史料,和学生共同得出“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的历史结论。
教师补充图片、唐诗、表格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加深对唐朝之乱原因的理解。
通过表格形式总结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已学旧知的同时,更好地突破学习重点,认识到统治者的治国策略对国家的治乱兴衰的重要作用。
通过多种史料形式,请学生理解唐朝外重内轻形势,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铺垫。
从诗文解读、到历史地图的分析、再到历史文献研读,引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分析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局面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黄巢起义的讲解,学生可以理解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通过五代历史信息表、《韩熙载夜宴图》的解读,便于学生对五代十国局面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同时通过教材相关史事及典型史料的补充,让学生认识到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小结
教师出示《剑桥隋唐史》中的材料,请学生阅读理解,小结全课内容
在8世纪前半期政府所作的制度改革似乎进行得很顺利。它们使帝国能够取得最大的疆域和国力,使国内达到高度的稳定,并且能够保持一个可以接受的中央集权。玄宗朝被人怀念为唐代最光辉的时期,这是有充分理由的。但是当时的政治家却没有看到中央对地方事务的强有力的控制在逐渐放松;更不可恕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仍没有意识到他们在边境建立的庞大的军事建制所包含的种种危险。
—— (英) 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
通过史料的解读,完成对本课主干知识的巩固与再认识,深化对本课所学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结束新课
在师生共同阅读史料总结的基础上,绘制唐代至五代十国时期年代尺,总结全课内容,完成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深化。
年代尺的形式,帮助学生对唐至五代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同时突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强化教学重点。
板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一、安史之乱
1.原因:朝政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外重内轻
2.经过: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
763年,唐朝平定叛乱
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2.唐朝的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2.五代十国局面的实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