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 教学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
▲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的正方体的计算方法,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方法的多样性。
2、在自主的探究和交流中完善自我,感受倾听的效益,进而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多种思路,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问题解决
▲ 教学难点 掌握面积计算的多种思路分析。
▲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倾听
▲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8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纸盒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体特征。
2、拓展揭题。
如果让你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那么你对这一任务的第一考虑是什么?这个问题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二、合作解决问题
1、表面积的意义感知与建立。
师生都各取一个长方体纸盒,一起用手摸一摸它的表面各部分,口报所换的是什么面?它们各由哪些面围成的?
师:一个物体表面所有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再由学生迁移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2、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例1的教学。
出示例1(略)
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都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真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3、量一量,算一算你手中长方体盒子至少要用多少纸皮?(量时可以保留整厘米数)然后将你的算法与同桌交流一下。(建议尝试用上面各种算都试一试,验证一下自己的结果)
4、继续一个问题:正方体的纸盒用料会测算吗?试试!
反馈时,可用展示仪将学生的练习进行展示评议。
5、小结反思: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问题的以上探究中,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
学生在小组可小议一下,而后全班议。
三、实践与应用探讨
1、书43页课堂活动第二题。(同桌交流,师生对性评讲)
2、摆一摆:用自备的8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同时:
(1)猜一猜它们的表面积会相等吗?
(2)摆一摆,算一算。
(3)表面积的大小是否与摆成的形状有关系?(议一议)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说会了什么? 2、有什么新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十第1~3题。
2、思考课上留下的问题。
板书:
一个物体表面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上面积+前面积+右面积)×2
=(底周长×高)×2+上下两底面积的和
=上面积×2+前面积×2+右面积×2
正方体的表面积=一个面面积×6
六、补充练习:
1. 如果把一个长方体切分成两个长方体时,这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比原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为什么?
2. 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如右图。
(1)它的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2)它的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3)它的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4)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 下面这些问题分别要求长方体哪几个面的面积?
(1)长方体通风管道的用料面积 (2)长方体水池内铺瓷砖的面积
(3)教室内粉刷墙面的面积 (4)长方体油桶的用料面积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