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1年3月测试
文科综合试卷历史
本试卷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柳宗元《封建论》中言:“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
去之也,势不可也……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据此,他认为分封制
A.保证了早期国家的政局稳定 B.顺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需要
C.得益于长期延承而臻于完善 D.构建了体系健全的等级秩序
25.《汉书》中言:“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史记》中载:“蜀地卓氏,使用奴僮千人,即铁山鼓
铸。”《盐铁论》中言:“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至千余人。”由此可见,
此时
A.盐铁皆为豪强所垄断 B.抑商政策已形同虚设
C.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D.官营手工业规模宏大
26.尽管唐代帝王的不孝之举颇多,典型的如李世民杀兄逼父,唐肃宗抢班夺权等,但皇帝在立嗣的
时候往往又以是否具备“孝道”作为标准之一,这说明在唐代
A.儒学正统地位已经丧失 B.三教归儒局面趋于形成
C.文化开放破坏道德秩序 D.传统伦理影响根深蒂固
27.据史料记载,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后,大力提倡喇嘛教发展,康雍乾时期达赖喇嘛所辖的寺庙有
3050座,有喇嘛302500余人,班禅所辖寺庙有327座,有喇嘛13700余人。清政府的这一做法
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 B.奉行了因俗而治的原则
C.加大了中央的管理力度 D.加强了佛教文化的交流
28.王韬在《弢园文录》中曰:“机器固有局矣,方言固有馆矣,遣发子弟固往美洲攻西学矣,行阵
用兵固熟练洋枪矣,而何以萎靡不振者仍如故也。……是非西法之不善,效之者未至也,所谓变
之之道未得焉。”这一认识
A.阐明了开放国门的紧迫性 B.反思了洋务运动的不足
C.强调了中西融合的重要性 D.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9.据学者统计,北洋政府主管经济部门的47人中,留学欧美日本的有23人,受过国内新式教育
的有6人;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
项之多。这反映了北洋政府时期
A.推崇实业救国思想 B.注重加强近代化建设
C.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D.致力于唤醒民族意识
30.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所作歌曲《选村长》歌词中说:“今天要选一个好村长,能吃苦能耐劳,又
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些滑头鬼,不选那些白脸黑心
狼。”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
A.注重加强民众民主教育 B.实践文艺座谈会思想
C.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 D.民众平等意识的增强
31.图6反映了1978年—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三次产业构成变化情况,据此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农业发展速度趋于缓慢
B.第三产业发展反哺工业
C.市场经济激发经济活力
D.农业工业比重差距扩大
32.在雅典,(梭伦)允许没有儿女的人可以把财产给与自己属意的人,这样他就使友谊重于亲属,
私情重于必然,使一个人占有的东西成了个人的财产。这表明梭伦改革
A.注重维护个体财产权利 B.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C.根本上打破血缘的束缚 D.提升了公民的道德水准
33.据学者统计,1485年到1534 年间教会平均每年总共交税17300镑,其中4800 镑交给教皇,
12500镑交给国王;而1535年到1547年间,教会平均每年需交税 47000 镑,全部交给国王,这
使得教会的负担明显大于以前。这说明此时英国
A.文艺复兴冲击了神学思想束缚 B.教会与国王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C.宗教改革增强了世俗王权力量 D.自然科学发展弱化了宗教信仰
34.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许多发明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1870年时德国在世界
工业生产中的比重是13%,居英国和美国之后,1910年则已达到16%,仅次于美国。德国这些成
就的取得
A.改变了西欧政治格局 B.萌发了军国主义思潮
C.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 D.得益于科学成果应用
35.1969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出口管制法》。其中规定:“鼓励与和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
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将原先的共产主义国家和非共产主义国家的划分方法进行取代。这一
规定
A.有利于缓和美苏紧张关系 B.缓解了经济“滞涨”局面
C.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促使西欧走上了联合道路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为选考题,考
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汉时期,丝绸贸易是主要形式,通道主要分为陆路和海路,并同西亚建立了正式官方交往。魏晋时期,中国局势不稳,罗马帝国分裂,波斯人垄断了丝绸贸易,再加之养蚕技术和丝绸生产在欧洲的发展,中西之间丝绸贸易也告一段落。此时,西方工艺也传到了中国,比如玻璃制造。公元643年到742年,拜占庭帝国先后7次遣使至唐。贞观九年,聂斯托利教派的阿罗本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礼遇,被认为是基督宗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端。随着蒙古大军在欧亚大陆的征服活动,元代中西文化交往全面展开。自明初到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西文化交流一直处于低潮。
——摘编自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利玛窦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1534年,天主教会改革拉开序幕。1542年,耶稣会派遣沙勿略前往东方传教,拉开了耶稣会士进入中国的序幕。据法国学者统计,“从1552年到1583年,共有32名耶稣会士都试图在中国定居。”利玛窦是中国天主教的奠基人,他在传教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传教策略,被后人誉为“利玛窦规矩”。利玛窦的传教过程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逐渐寻求到将天主教中国化的有效路径。他力求援儒入耶,淡化由于中西文化的异质性所带给士人的隔膜心理,借此将天主教义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他还制作钟表等器物,将之和地图一起献给肇庆知府王泮,得到王泮的赞赏。
——摘编自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利玛窦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以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规矩”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表现。(13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得到哪些启示?(4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表一 中国农村棉纺织业统计表(单位:百万匹)
——《江南土布史》附录表:乙表四
表二 中国农村土布生产统计表(单位:百万匹)
——《江南土布史》附录表:乙表九
从中提取有关近代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变化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张居正改革的核心在财政,是一个半世纪赋役改革的延续。这一改革表现在他一步到位的改革思想:清丈田粮,赋役合一、统一计银征税,从而重构了一个新的财政体系,意味着明朝对于之前的以实物征收与力役征发为主的财政体系,朝向以白银为主的财政体系急剧转型,由此建立了白银为主币的货币体系,中国的白银经济自此开端,一直持续至1935年。这种基本的制度变迁瓦解了明朝前期的财政体系,也瓦解了明朝前期的社会基层组织结构乃至明前期国家对整个社会的治理机制。
——万明《传统国家近代转型的开端:张居正改革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财政改革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财政改革产生的影响。(8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共产党机关报《赤旗》发表了《告全国工人、农民、士兵书》,号召日本人民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派的一切军事活动”。在中国战场上,仅日本宪兵记录的在思想系统内的日本共产党就有123人。觉醒联盟是抗战期间在华日本人创立的第一个反战团体,也是敌后战场上的第一个日本人反战组织,是觉悟后的日本士兵和日本俘虏主动要求成立的。当时,以延安为中心成立了日本工农学校和反战同盟延安支部,积极开展各种以宣传形式为主的反战活动,并通过渗透的方式进行军事、政治情报的搜集。毛泽东在1937年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曾说过:“我们的胜利不单是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
——摘编自曹金娜《抗战中的在华日本人反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部分日本人开展反战活动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部分日本人开展反战活动的影响。(8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张謇(1853 年-1926 年),生于江苏南通,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张謇的政治主张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在办厂初期,他办厂的理念直接扎根在工商业立国的自强理念与行动中,而办厂的实践让他自觉意识到变法对办厂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1911年“责任内阁”成为事实上的“皇族内阁”后,张謇由此进入他介入政治的第二时期,他认为,立宪不过是杜绝以武力解决民变,以权力分享保证政治认同而已,否则国家失序,政治乱局,势在必然。第三个时期是他办厂渐入佳境时所倡导的共和主张,武昌起义后,张謇充分意识到共和政体对解决民众和精英分权的诉求所具有的不可替代价值。
——摘编自任剑涛《现代建国中的企业家:张謇的典范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三个时期的政治主张并分别分析其社会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的精神品质。(6分)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1年3月测试
文综-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B C D B B B A D A C D A
二、非选择题
41.
(1)交流内容愈加全面;交流范围逐渐扩大;交流形式多元化;深受东西方政局的影响;伴随着军事征服(一点2分,四点8分)
(2)历史背景:宗教改革对天主教冲击;天主教改革(耶稣会的成立并向中国派遣传教士);新航路的开辟;之前传教士的尝试和铺垫;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利玛窦本人的积极探索(一点2分,四点8分)表现:学习了解中国文化;推动天主教中国化;加强中国文化与天主教文化的会通;积极争取上层人士支持;利用科技知识进行传教(一点2分,三点5分)
(3)加强交流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立足本土文化,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一点2分,两点4分)
42.
示例:
信息:全国农村土布产量总体比例降低、进口布比例先上升后下降(3分)
论题: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带来棉纺织行业的巨大变动(3分)
鸦片战争以来,受西方工业纺织技术的冲击,以及西方列强在华倾销商品布,导致进口量大增,传统家庭手工纺织业大量破产或转型。但之后随着洋货运动的开展,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国自身近代化的发展,对列强商品起到一定抵制作用,故进口量又逐渐降低。(4
总之,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一方面对中国棉纺织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客观上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步,为近代历史棉纺织业造成巨大影响。(2分)
评分说明:
1、信息可以是任意几条。
2、还可以提取的信息:全国机布产量总体比例从19世纪末开始逐年上升、农村土布中的商品布比例下降,自给布比例上升。
3、论题与信息应有内在逻辑关系。
45.
(1)之前赋役改革的铺垫;现行财政制度的弊端(政府的财政危机);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一点2分,四点7分)
(2)促进了明朝财政体系的转型;开启了以白银为主币的货币时代;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冲击了明朝的治理机制(一点2分,四点8分)
46.
(1)对战争性质的清醒认识;日本共产党的组织发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影响;战场形势的变化(一点2分,四点7分)
(2)有利于帮助日本人民认清战争性质,了解战争真相;有利于瓦解日军的作战士气;有利于搜集日军作战信息,为我军部署提供参照;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有利于加快抗战胜利进程;(一点2分,四点8分)
47.
(1)第一个时期:变法救国;(1分)
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任答一点,2分)
第二个时期:立宪救国;(1分)
清末新政的推行;革命形势的发展(任答一点,2分)
第三个时期:共和救国;(1分)
武昌起义的胜利;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任答一点,2分)
(2)爱国精神;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勇于探索的精神(一点2分,三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