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试卷(一)
(考试时间:45分钟
总分60分)
积累运用(4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4分)?(
)
撺掇(cuàn)?凫水(fú)家眷(juàn)?皎洁(jiǎo)
B.嘱咐(zhǔ)?糜子(méi)脑畔(pàn)?屹立(qì)
C.羁绊(jī)?冗杂(rǒng)亢奋(kàng)?晦暗(huì)
D.斡旋(gǎn)?褪色(tuì)争讼(sòng)?怅惘(wǎng)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4分)?(
)
A.欺侮?照例
油馍?
登时
茂腾腾
B.怠慢?领域
瞳仁
静穆
闹嚷嚷
C.震撼?恬静
思慕
宽慰
马前卒
D.辐射
缭原
踊跃
偏僻
羊羔羔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B.这道难题,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D.我们希望各级政府科学、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万不可不以为意。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4分)(
)
A.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B.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C.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D.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5.下列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分)(
)
“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
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6.仿照下面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填写有关某个传统习俗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6分)
传统习俗文化底蕴深厚,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
、
;元宵节游龙灯,寓意人丁兴旺、迎祥纳福:冬至瞑(前夜)搓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好运发财……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如香茗般散发着清香,久久缭绕。
7.默写。(7分)
(1)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贺敬之《回延安》)
(2)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贺敬之《回延安》)
(3)微君之故,
?
(《式微》)
(4)
,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
,悠悠我思。
(《子衿》)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两句与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意境相似,一反送别诗的黯然伤感。
8.班级开展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7分)
(1)很多古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2分)
①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英少一人。
节日:
(2)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事件和节日习俗。(2分)
它从泪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事件:
节日习俗: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已逐渐被中国老百姓接受,圣诞节、母亲节这一类外来节日也纷纷走进中国,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简要论述。(3分)
二、阅读理解(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20分)
陪父亲看戏
苏正新
①一个春寒料峭的周末,我从城里回家乡的小镇,去看望住在我妹妹家的父亲。由于临时有事,启程晚了些,到了妹妹家已经要吃午饭了。
②吃完饭,在客厅里跟父亲喝茶聊天,一向爱聊天的父亲似乎有些心神不宁,不时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我问他是否有事,他说没事。妹妹进来说,父亲要去看戏。
③原来,镇子里新开辟了一个农贸市场,请来县剧团以示庆贺,演的是老戏。父亲是个戏迷,早就打听到这一好消息。因为我刚回来,父亲觉得应该在家陪我聊聊,可是又惦记着看戏的事。
④一听看戏,我也来了兴致,因为许多年没在老家看戏了。不过,我对那些老掉牙的老戏倒不怎么感兴趣,目的是再重温一下在乡村看戏的那种情景。于是,我提出跟父亲一块儿去看戏,父亲听了高兴得像个孩子,提起马扎就要走。
⑤戏台搭在露天市场上,从妹妹家到市场有三里多路。我要搀扶父亲,父亲却不肯,非要自己走不可,父亲一辈子就是这么个犟脾气。路窄,看戏的人多,说说笑笑,欢天喜地,我跟在父亲后边。年轻时如铁塔一般高大壮实的父亲,如今毕竟老了,腰背弯得非常厉害,人整个地缩了一大截。望着父亲那佝偻的背影,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看戏的情形。
⑥那时,在农闲时节,镇上有时会请来剧团演出,一般是在晚上。我们村离镇上有五六里地。父亲没上过学,不识字,却十分喜欢看戏,尤其是那些老戏。他对戏中的那些人物和情节如数家珍,甚至还能一字不差地背许多段戏文,高兴的时候还自个儿哼上几句。因此,一有演出,父亲就带上我徒步去镇上看戏。戏台前面的好位置,早就让镇上的人占去,我们大都是站在后边,远远地看戏台。父亲把我架在脖子上,我一边吃着父亲买来的糖球之类的,一边扬扬得意地看戏。其实,那时我年龄小,根本看不懂那些装扮怪异、拖着长腔的老戏,只是爱跟着父亲来凑热闹。吃完了糖球,不多会儿就迷述糊糊地睡着了,父亲就把我歇在背上或抱在怀里。几乎每次散场,我都是由父亲背回家的。
⑦想着如烟的往事,看看年迈体衰的父亲,心中陡然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楚。
⑧人山人海,挨挨挤挤,我搀扶着父亲,终于寻到了一个靠近戏台的好位置。刚刚坐定,戏就开演了,演的是吕剧《王定宝借当》,这是父亲最爱看的老戏。父亲满面喜色,仰着头,朝着脸,不停地吧着旱烟袋,目不转晴地盯着戏台,看得津津有味。看着父亲那十分投入忘情的样子,我在心里偷偷地直发笑。
⑨这时,我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是城里一位要好的同学打来的,催促我赶紧回去,说晚上去某宾馆参加同学聚会。我犹豫片刻,看看身旁陶醉于戏中的父亲,断然回绝了同学的邀约,说在老家陪父亲看戏。
⑩红日西沉,戏才演完。父亲饶有兴致,似乎意犹未尽,一路上唠唠叨叨,评说剧情和角色,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陪着父亲看戏,我心里也有一种别样的幸福。(有删改)
文章以《陪父亲看戏》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10.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春寒料峭”有什么作用?(4分)
11.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文章结尾作者说“陪着父亲看戏,我心里也有一种别样的幸福”,请说说“我”幸福的原因有哪些。(4分)
13.从全文来看,第6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5分)
单元检测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1.C本题考查判断读音正误。A.“撺”应读cuān。B.“屹”应读
yì。D.“幹”应读wò。
2.D本题考查辨识错别字。D.“缭”应改为“燎”。
3.B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与运用。B.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这里用在同学们明白一道难题上,明显语义过重,使用错误。
4.C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C.句末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里边。
5.C本题考查有关节日习俗的文化常识。A.错误,八月十五吃月饼,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B.错误,八月十五喝桂花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D.错误,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应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的节日是七夕节。
6.【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所仿写的句子要以“传统习俗”为话题,与画线句结构要相同,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根据对画线句的分析可知,句式结构应为“……(节)……(活动),寓意……”。
【答案】(示例)辞旧岁挂灯笼
寓意红红火火
吉祥如意
7.(1)母亲延安换新衣(2)再回延安看母亲(3)胡为乎中露
(4)欲济无舟楫(5)青青子佩(6)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8.【解析】本题考查综合探究能力。(1)先理解诗意,再联系诗中描写的景、物等来判断节日名称。①.中“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是“家家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据此可知写的是春节。②中的“登高”“茱萸”二词表明写的是重阳节。因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登高时佩戴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2)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泪罗江”“粽叶”“艾香”可知,故事讲的是屈原自沉泪罗江。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所以才有了端午节,而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插艾草等。(3)回答本题时,对此现象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都要联系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具体理由。赞同这种现象,可从文化发展的必然方面进行论述;反对这种现象,则可以从外来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侵害等方面进行论述。
【答案】(1)①春节②重阳节
(2)屈原自沉泪罗江(或:屈原投江)吃粽子、插艾草
(3)(示例1)全球一体化是人类发展的趋势,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也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社会现象,所以有人喜欢过圣诞节、母亲节等也未尝不可。
(示例2)作为中国人,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忘本。外国的食品与节日可以作为我们生活中的很好的补充,但不能本末倒置。
(示例3)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不能丢失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9.【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理解。散文标题的作用:作为文章行文的线索,贯串全文:概括文章的内容;点明文章主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具有象征意义;等等。本文标题《陪父亲看戏》首先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而且“陪父亲看戏”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洋溢着幸福的感觉。
【答案】“陪父亲看戏”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字里行间透露出“我”的幸福感。
10.【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作用的理解。分析重点词语的作用,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还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春寒料峭”是环境描写,形容早春的气候仍带有微微的寒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露天市场看戏的氛围,为下文写陪父亲看戏的温馨场面做铺垫。
【答案】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自然环境,为写在露天市场看戏渲染氛围,为下文写陪父亲看戏的温馨场面做铺垫。
11.【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腰背弯得非常厉害,人整个地缩了一大截”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与“年轻时如铁塔一般高大壮实的父亲”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的苍老、瘦弱。【答案】外貌描写,突出了父亲年老后的变化之大。
1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作者回家看望父亲时,陪同父亲一起去看县剧团的老戏,其实作者并不喜欢看戏,而是为了重温小时候和父亲一起看戏的情形。回忆着往事,看到父亲的年迈,作者内心感到酸楚,拒绝了同学聚会,同父亲一起看戏,内心感到十分幸福。从这可以看出“我”的幸福不仅仅是找到了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是因为父亲的满足让“我”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表现了亲情的温馨。
【答案】陪父亲看戏,“我”找回了童年时温馨、熟悉的感觉;陪父亲看戏,父亲感到幸福和满足,所以“我”也感到幸福。
13.【解析】
本题考查记叙顺序的辨析与作用。回答本题要掌握常见的记叙方式:顺序、倒叙、插叙等。第⑥段主要记叙了小时候看戏的经历,所以属于插叙。插叙的内容写出了儿时看戏时温馨的画面,洋溢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也为如今为陪父亲看戏而断然回绝了同学的邀请这一情节做铺垫。
【答案】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作者插入了小时候自己与父亲看戏的情景,写出了儿时看戏时温馨的画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为下文写自己陪父亲看戏,断然回绝同学的邀请这一情节做铺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