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双基精品试卷 语文 B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双基精品试卷 语文 B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2 16:2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23950339725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20-2021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双基精品试卷
语 文(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现代的自由平等的眼光来看,儒家伦理最缺乏吸引力的就是所谓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儒学体制所进行的打破旧习的行动造成一种印象,即三纲的基本精神是控制,是权威试图对臣民、青年和妇女施加控制。基于这种印象,三纲被说成是三大绳索,儒家伦理则被诅咒为专制的、独裁的、家长控制的、老人统治的以及男性主宰的。
从历史上看,三纲的观念见于儒家文献是比较晚的,大约是在孟子首次提出“五伦”之德的四百年以后。在朝廷的赞助之下,汉代儒士为了把儒家伦理转变成政治意识形态,进行了系统化的努力,他们促使三纲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三纲的观念最早是见于《韩非子》这部法家典籍中:“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显然,汉代的思想家像法家一样,所关心的主要是三纲的功能和作用,是把三纲当作象征性的统治机制以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然而,认为这些基本关系的规范化有助于维持政治秩序的看法,与儒家的观念并不相容。儒家的君臣父子夫妇这些基本的对应关系,既是私人的,亦是公共的,是信用社群的基础,而三纲的意识形态所包含的僵化的社会等级对于人类的繁荣昌盛是有损害的。确实,三纲完全改变了孟子的意向,丢弃了互惠共生的精神。
儒家伦理的政治化从根本上重构五伦关系,使其成为象征性控制的“法家”机制,而不是实现孟子相互信赖的共同体之理念的人际基础。我用“法家”一词来描述三纲,用意是提示它们来自法家,也强调它们所具有的强制特性。然而,三纲作为政治化儒家的工具,远比它们的法家来源及特性还要求得更多。当《韩非子》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他只是从行为的角度对一个有秩序的社会进行了描述性的陈述,但是政治化儒家的三纲理念所要求的却不仅是正确的行为,还有端正的态度,也就是教条式的信念。三纲的内在意蕴似乎明显地具有儒家的特性了。当然,“儒家”一词在这里已经具有新的涵义,不再是指孔子及其弟子的遗训和学说,孔子和他的弟子毫无政治权力,只是在精神上承袭并传播圣王之道。
(节选自《儒教》杜维明著)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伦理自古以来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基本精神就是控制。
B.三纲的观念是在孟子首次提出“五伦”之德的四百年后见于儒家文献的,而最早提出这一观念的是韩非子。
C.三纲被当作象征性的统治机制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因为汉代思想家关心的是三纲的功能和目的。
D.汉代儒士促使三纲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把儒家伦理转变成政治意识形态。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与儒家的君臣父子夫妇这些基本的对应关系不同,三纲的意识形态所包含的僵化的社会等级对于人类的繁荣昌盛是有损害的。
B.作者用“法家”一词来描述三纲,是提示它们来自法家,也强调它们所具有的强制特性,但非说其等同于政治化儒家的三纲。
C.作者在全文中所指称的“儒家”,被汉代儒士赋予了新的涵义,不再是指孔子及其弟子的遗训和学说。
D.作为象征性控制的政治化儒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纲伦理与孟子的五伦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
3.以下对儒家伦理政治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政治化儒家的三纲理念所要求的不仅是正确的行为,还有教条式的信念。
B.关心的不是处于对应关系中的个人福祉,而是维持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C.从根本上重构五伦关系,具有强制性,运用政治权力来承袭并传播圣王之道。
D.改变了儒家原来的理念,使五伦不再是实现相互信赖的共同体之理念的人际基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是人类最原始、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活动之一,由来已久。它是城市里的边缘经济,一直由于影响市容环境而不能登堂入室。
地摊经济具有“三低”特质。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高学历、技能要求;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从业者即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商品价格低,能让居民拥有更多选择,享受更多实惠。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地摊经济也是如此。地摊经济由于属于边缘经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流动商贩自身不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对合法经营商户构成不公平竞争,妨碍交通,各种扰民以及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等等。
(摘自《百度百科》,有增删)
材料二:
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大幅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为市民带来了高质量的城市生活,这是城市治理的方向。但是,对“地摊经济”的强力整治,也让一些群众失去了一条生存之路,让一些市民买东西路途更远,价格更贵了。同时,“地摊经济”的不断消失,也让街道变得冷清,少了一些生活气息。
受疫情影响,今年一些地方已经迈出了“地摊经济”的步伐。成都市允许商户摆地摊、临时占道经营;浙江也提出合理设定流动摊贩场所,鼓励灵活就业等等。这些特殊时期所采取的灵活政策,得到了广泛好评。
与此同时,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这一务实、灵活的举措,也将引导各地支持“地摊经济”的发展。
当然,发展“地摊经济”并不是说一放了之,重走老路,而是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比如实行“地摊经济”准入许可证,划定相关经营区、禁营区,明确具体的经营时间,保证场地卫生,等等,通过科学治理,让“地摊经济”和良好的城市治理并驾齐驱。
(摘编自《科技日报》2020年5月28日)
材料三:
“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到此摆摊的商铺注册时必须出示营业执照、货品资质证明书,以及个人有效证件等。”呼和浩特某物业管理人向谷河传媒表示。
“其实,政府部门加强资质管理应成为地摊经济的基础。低门槛是地摊经济的标签,加强资质管理不仅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渠道,也让经营者感受到了平等与保障,让他们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意,更愿意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金台咨询报道称。
“城管是城市建设的核心管理者,其在公共服务管理层面对地摊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释放地摊经济活力、缓解就业压力,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大的考验。相关管理部门务必通过‘绣花一样精细’的管理,让地摊经济尽可能地少出现卫生、市容、秩序等问题,更多地体现正面效益。”《第一财经日报》消息称。
“我觉得还要提升摊主的公共素养,按照规定有序经营,保障食品质量,自觉维护秩序,保持环境卫生。多方相互协调才能让地摊经济长久健康发展。”呼和浩特一市民向谷河传媒表示。
(摘编自《以史为鉴,地摊经济如何发展长久?》)
7.下列对“地摊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地摊经济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形式,由来已久,是一种原始的、充满生命力的商业活动形式。
B.地摊经济的“三低”特质,让它具有独特的创业优势,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能够缓解就业压力。
C.由于极大的负面影响,地摊经济成为城市环境卫生的重点整治对象,被中央文明办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D.发展地摊经济不是一放了之。如何把握“放”与“管”的分寸,考验着城市综合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分析事物发展规律,辩证思维必不可少。虽然地摊经济有诸多利好,但是也不要忽视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系列问题。
B.对地摊经济的强力整治,让城市街道变得冷清,少了生活气息,还增加了部分居民的生活成本,使一些群众失去一条生存之路。
C.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些省市积极支持地摊经济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城市管理者治理观念的转变和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
D.只要城市主管部门担当起城市管理的主体责任,在公共服务管理上下足功夫,科学引导,就能平衡好地摊经济与规范管理的关系。
9.如何保障地摊经济更加科学有序、健康长久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树木
[瑞士]赫尔曼·黑塞①
①树木对我来说,一直是言辞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当它们结成部落和家庭,形成森林和树丛而生活时,我尊敬它们。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世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们的根扎在无垠的大地之中,以它们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它们自己的、寓于它们之中的法则,充实它们自己的形象,并表现自己。再没有比一棵美的、粗大的树更神圣、更堪称楷模的了。当一棵树被锯倒并把它的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下时,你就可以在它的墓碑上、在它的树桩的浅色圆截面上读到它的完整历史。在年轮和各种畸形的枝干上,忠实地记录了所有的争斗,所有的苦痛,所有的疾病,所有的幸福与繁荣;记录了瘦削的年头,茂盛的岁月,经受过的打击,挺过去的风暴。每个农家少年都知道,最坚硬、最贵重的木材年轮最密。在高山上,在不断遭遇险情的条件下,会生长出最坚不可摧、最粗壮有力、最堪称楷模的树干。
②树木是圣物。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能获悉真理。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
③一棵树说:在我身上隐藏一个核心,一个火花,一个念头,我是来自永恒生命的生命。永恒的母亲只生我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尝试,我的形态和我的肌肤上的脉络是一次性的,我的树梢上叶子的最微小的动静,我的树干上最微小的疤痕,都是一次性的。我的职责是,赋予永恒以显著的一次性的形态,并从这形态中显示永恒。
④一棵树说:我的力量是信任。我对我的父亲们一无所知,我对每年从我身上产生的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也一无所知。我一生除了为这传种的秘密以外,再无别的操心事。我相信上帝在我心中。我相信我的使命是神圣的。由于这种信任我活着。
⑤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这种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生活不容易,生活也不可怕。你害怕,因为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家乡不是在这里或那里,家乡在你心中,或者说,无处是家乡。
⑥当我倾听树木在晚风中沙沙作响的时候,对流浪的眷念撕着我的心。你如果静静地、久久地倾听,对流浪的眷念也会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意,它不是从表面上看去那样,是一种要逃离痛苦的愿望。它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思念。它领你回家。每条道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步都是诞生,每一步都是死亡,每一座坟墓都是母亲。
⑦当我们对自己具有这种孩子的想法感到恐惧时,晚间的树就这样沙沙作响。树木有长久的想法,呼吸深长的、宁静的想法,正如它们有着比我们更长的生命。只要我们不去听它们的说话,它们就比我们更有智慧。但是,如果我们一旦学会倾听树木讲话,那么,恰恰是我们的想法的短促、敏捷和孩子似的匆忙,赢得了无可比拟的欢欣。谁学会了倾听树木讲话,谁就不再想成为一棵树。除了他自身以外,他别无所求。他自身就是家乡,就是幸福。
【注】赫尔曼·黑塞(1877—1962):瑞士作家。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位终生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代表作有流浪小说《荒原狼》等。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⑤段中“家乡不是在这里或那里,家乡在你心中,或者说,无处是家乡”这句话的含意是:家乡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空间存在,而是一种归宿、一种意识,它在自己的心里。
B.第①段中写到一棵树被锯倒时,在年轮和枝干上忠实地记录了这棵树与别的树之间的争斗以及这棵树所有的苦痛、疾病、幸福与繁荣。
C.第⑤段中“因为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这句话的意思是:流浪使你在空间上离开了现实中的母亲和家乡,但又在精神上引导你走向自己的人生归宿。
D.第⑥段中“核心和含意”指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思念”。
8.第②段末作者说树木“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那么,树木宣讲了哪些法则?(6分)
9.树木的形象在文中有哪些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欧阳生哀辞
韩愈
欧阳詹世居闽越,自詹已上,皆为闽越官,至州佐、县令者,累累有焉。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之乐,虽有长材秀民,通文书吏事与上国齿者,未尝肯出仕。
今上初,故宰相常衮为福建诸州观察使,治其地。乡县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辞者,衮亲与之为客主之礼,观游宴飨。詹于时独秀出,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
建中、贞元间,余就食江南,未接人事,往往闻詹名闾巷间,詹之称于江南也久;贞元三年,余始至京师举进士,闻詹名尤甚。八年春,遂与詹文辞同考试登第,始相识。自后詹归闽中,余或在京师他处,不见詹久者,惟詹归闽中时为然。其他时与詹离,率不历岁,移时则必合,合必两忘其所趋,久然后去,故余与詹相知为深。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十五年冬,余以徐州从事朝正于京师,詹为国子监四门助教,将率其徒伏阙下举余为博士,会监有狱,不果上。观其心,有益于余,将忘其身之贱而为之也。
呜呼!詹今其死矣!詹闽越人也,父母老矣,舍朝夕之养,以来京师,其心将以有得于是,而归为父母荣也。虽其父母之心亦皆然:詹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若詹者所谓以志养志者欤!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虽詹与其父母皆可无憾也。詹之事业文章,李翊既为之传,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以卒詹志云。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率不历岁 率:全、都
B.治其地 治:管辖、治理
C.将率其徒伏阙下 阙:宫阙
D.以卒詹志云 卒:最终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
B.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
C.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
D.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阳詹世代居住在闽越之地,出身于官宦之家,其故乡闽越富饶而美丽,代育才士,其虽有“长材秀民”却不肯外出做官。
B.欧阳詹才华卓著,在江南负有盛名。时任福建诸州观察使的常衮与其交往,对他青睐有加,一些地方名士也都对其推崇信服。
C.欧阳詹为人义气真诚。贞元十五年冬,韩愈进京,欧阳詹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助教,却不计自己官微言轻,力举韩愈为博士。
D.欧阳詹侍奉父母恪守孝道,但在他父母已老之时,毅然“舍朝夕之养”,远去京师求取功名,因未能尽孝道而留下遗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就食江南,未接人事,往往闻詹名闾巷间,詹之称于江南也久。(5分)
(2)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庐州城下
赵秉文
月晕晓围城,风高夜斫营。
角声寒水动,弓势断鸿惊。
利镞穿吴甲,长戈断楚缨。
回看经战处,惨淡暮寒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月晕”“风高”等意象的选择,属于景物描写,营造了紧张安静的氛围,描写了战前的平静。
B.颔联“角声”“弓势”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弓势”句谓金兵拉弓放箭,其射击之猛使天上飞的大雁也感到惊恐。
C.颈联“穿”“断”二字生动地刻画了战场上的细节,给人的感觉更逼真,写出了士兵杀敌时的英勇无畏以及战斗的惨烈。
D.本诗描绘了真实的战争场景,诗中有高风晓月、利剑长戈,遣词造句凝练生动,风格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15.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所表现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 ”,今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劝学》中,作者将柔弱的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有六跪而二螯,然“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国际心理健康和成瘾期刊》指出,过度自拍并把自拍传到网上可能是一种精神障碍。爱自拍,是不是“瘾”?最近几年出现的与高科技相关的心理疾病例如“无手机恐惧症”等,将其称之为“瘾”,有点 。网传有位男子沉迷自拍,每天都会自拍照片上传,并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在某次拍照200张也挑不出1张完美照片时, ,服下安眠药,被紧急送医。与药物成瘾,毒品成瘾相似,达到“成瘾”级别的人对自拍有严重的依赖性。用标签来概括人类的复杂行为,会给人错误的心理暗示。把人们对现代科技的依赖被当成是心理疾病,也遭到了很多批评。现代科技如果令人成瘾,那么成瘾产生的机制,仍需更大量的基础研究来表明。与人们最熟悉的“节后综合征”相似,远离了假期人们会有困倦、 等较轻的症状,甚至惧怕上班,但一旦 地投入工作,一切都会发生好转。迷恋自拍的人群,( ),他们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向。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骇人听闻 义愤填膺 三心二意 专心致志
B.骇人听闻 恼羞成怒 三心二意 推心置腹
C.危言耸听 恼羞成怒 心不在焉 专心致志
D.危言耸听 义愤填膺 心不在焉 推心置腹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把人们对现代科技的依赖当成是心理疾病,也遭到了很多批评。现代科技如果令人成瘾,那么成瘾产生的机制,仍需更大量的基础研究来印证。
B.人们对现代科技的依赖被认为是心理疾病,也遭到了很多批评。如果现代科技令人成瘾,那么成瘾产生的机制,仍需更大量的基础研究来表明。
C.把人们对现代科技的依赖被当成心理疾病,也遭到了很多批评。现代科技如果令人成瘾,那么成瘾产生的机制,仍需更大量的基础研究来印证。
D.人们对现代科技的依赖被当成心理疾病,也遭到了很多批评。如果现代科技令人成瘾,那么成瘾产生的机制,仍需更大量的基础研究来证实。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被叫停自拍之后,会产生焦虑等症状,但是当更有吸引力或者更重要的事情出现时
B.会产生焦虑等症状,被叫停自拍之后,当更有吸引力或者更重要的事情出现时
C.叫停自拍之后,当更有吸引力或者更重要的事情出现时,会产生焦虑等症状
D.叫停自拍之后,会产生焦虑等症状。但是当更有吸引力或者更重要的事情出现时
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5分)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全国高考时间安排的公告,公告称:
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新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7月7日,语文9:00至11:30;数学15:00至17:00。7月8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9:00至11:30;外语15:00至17:00。
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近年来,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树立科学教育观、正确政绩观,早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不过,在现实中,①__________。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奉行升学率第一的原则,进行各种“隐形排名”,并把这种排名作为学校获取资源、利益多少的依据。__________?一方面,这些年来,不少地方党政有关负责人、教育管理者将升学率作为地方政绩,致力于把各种优质资源堆到某些名校。这种罔顾教育资源均衡化原则的做法,③__________。典型的例子,就是时下一些地方涌现出来的“超级中学”现象。这些超级中学不仅对地方优质生源形成了“虹吸效应”,损害了教育公平,也拉大了学校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也与社会上弥漫的“比拼名校?比拼职业”的风气有关?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语 文(B)答 案
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A项,“自古以来”错,结合“以现代的自由平等的眼光来看,儒家伦理最缺乏吸引力的就是所谓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分析,文中是说“以现代的自由平等的眼光来看,儒家伦理最缺乏吸引力的”。B项,“是在孟子首次提出‘五伦’之德的四百年后见于儒家文献的”“是韩非子”错误。结合“从历史上看,三纲的观念见于儒家文献是比较晚的,大约是在孟子首次提出‘五伦’之德的四百年以后”“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三纲的观念最早是见于《韩非子》这部法家典籍中”分析,原文是有限制成分“大约”的,而且是作品《韩非子》。C项,选项内容强加因果。原文为“汉代的思想家像法家一样,所关心的主要是三纲的功能和作用,是把三纲当作象征性的统治机制以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D。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作者在全文中所指称的‘儒家’”中的“全文”不对。结合“当《韩非子》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他只是从行为的角度对一个有秩序的社会进行了描述性的陈述……三纲的内在意蕴似乎明显地具有儒家的特性了”“当然,‘儒家’一词在这里已经具有新的涵义,不再是指孔子及其弟子的遗训和学说,孔子和他的弟子毫无政治权力,只是在精神上承袭并传播圣王之道”分析,“这里”指的是在《韩非子》里,而不是本文的全文。故选C。
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项,“用政治权力来承袭并传播圣王之道”无中生有。结合“儒家伦理的政治化从根本上重构五伦关系,使其成为象征性控制的‘法家’机制,而不是实现孟子相互信赖的共同体之理念的人际基础”“也强调它们所具有的强制特性”“孔子和他的弟子毫无政治权力,只是在精神上承袭并传播圣王之道”等分析,原文是说儒家伦理政治化从根本上重构五伦关系,具有强制性,在精神上承袭并传播圣王之道。而不是“运用政治权力来承袭并传播圣王之道”。故选C。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由于极大的负面影响,地摊经济成为城市环境卫生的重点整治对象”错误。文中并没有提及“地摊经济成为城市环境卫生的重点整治对象”是“由于极大的负面影响”,说负面影响“极大”也并不准确,文中只是说“一定的负面影响”;“重点整治对象”于文无据,原文说“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大幅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为市民带来了高质量的城市生活,这是城市治理的方向。但是,对‘地摊经济’的强力整治,也让一些群众失去了一条生存之路”;另外,“被中央文明办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的是“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笼统说是地摊经济也不准确。故选C。
8.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只要……就能……”说法绝对,结合“城管是城市建设的核心管理者,其在公共服务管理层面对地摊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释放地摊经济活力、缓解就业压力,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大的考验。相关管理部门务必通过‘绣花一样精细’的管理,让地摊经济尽可能地少出现卫生、市容、秩序等问题,更多地体现正面效益”“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比如实行‘地摊经济’准入许可证,划定相关经营区、禁营区,明确具体的经营时间,保证场地卫生等等,通过科学治理,让‘地摊经济’和良好的城市治理并驾齐驱”等分析,“平衡好地摊经济与规范管理的关系”不仅仅是城市主管部门的责任。故选D。
9.
【参考答案】①政府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从业者资质管理,出台便民政策,通过科学治理,让“地摊经济”和良好的城市治理并驾齐驱。②城市管理者要提高公共服务管理水平,精细管理,引导规范经营,维护经营环境。③经营者要提升公共素养,自觉遵守管理制度,在规定时间和区域内规范、有序经营,保证商品质量,保持环境卫生。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二,虽然政府支持“地摊经济”的发展,但这不意味着放任其发展,重走老路,所以政府部门应该担起责任,加强顶层设计,科学治理,比如“实行‘地摊经济’准入许可证,划定相关经营区、禁营区,明确具体的经营时间,保证场地卫生等等”,让“地摊经济”和良好的城市治理并驾齐驱。结合材料三,“释放地摊经济活力、缓解就业压力”是当前应对疫情对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策略,但是也给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大的考验,所以城市管理者要提高公共服务管理水平,相关管理部门务必通过精细的管理,让地摊经济尽可能地少出现卫生、市容、秩序等问题,更多地体现正面效益,引导摊贩规范经营。同时,材料三还提到了摊主的素养问题,指出要提升摊主的公共素养,使其自觉有序经营,保障食品质量,自觉维护秩序,保持环境卫生,所以在保障地摊经济更加科学有序、健康长久发展过程中,提升摊主的素质也是一大关键。
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第①段中写到一棵树被锯倒时,在年轮和枝干上忠实地记录了……”错误,“枝干”错误,第一段说的是“在年轮和各种畸形的枝干上,忠实地记录了……”,选项忽略了“各种畸形”这一限制词,扩大了范围;“树与别的树之间的争斗”错误,不是树与树之间的争斗,而是树与苦难岁月的争斗。故选B。
8.
【参考答案】①在一次性的生命中延续永恒;②生命的力量来自于对自己神圣使命的信任;③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因为归宿就在你的心中;④对流浪的眷恋是对家乡、母亲和新的生活的思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②段末作者说树木‘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那么,树木宣讲了哪些法则”,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理解引文的意思,在引文的上下语境中筛选信息,并进行概括。从文中来看,答题的区域应在下文,如第三段说“永恒的母亲只生我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尝试……我的职责是,赋予永恒以显著的一次性的形态,并从这形态中显示永恒”,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如第四段说“我的力量是信任……我相信我的使命是神圣的。由于这种信任我活着”,由此概括出第二点;如第五段“一棵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家乡不是在这里或那里,家乡在你心中,或者说,无处是家乡”,由此概括出第三点;如第六段“……对流浪的眷念也会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意,……它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思念”,由此概括出第四点。
9.
【参考答案】①是文章内容的线索;②借树木抒怀,揭示主旨,树木是作者人生感悟的承载者,作者利用树木的种种自然属性揭示深刻的社会人生道理;③作者笔下的树木形象静默、深沉,便于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象征、联想的方式,把文章写得深刻而又富有文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树木的形象在文中有哪些作用”,然后分析树木的形象,再分析这一形象与文章结构、主旨以及读者之间的关联。从文中来看,作者笔下的树木是静默而深沉的,“是言辞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它们好似孤独者”“而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以它们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作者在塑造树木这一形象时赋予它们以人的特点,让文章富有文采,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来看,文章的标题是“树木”,行文中从树木的形象到树木宣讲的生命的法则,处处围绕“树木”展开,这说明“树木”是本文的线索,串起全文;从主旨的角度来看,作者在倾听树木的宣讲中感悟人生,借助树木的自然属性来解释社会的道理。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10.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D项,卒:了结。故选D。
11.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妻子”一个词语,不要断开,“于朋友义”的主语不是“子”,排除AC;“善自道”“读其书”的主语不同,中间断开,排除A;“知”的宾语是“其于慈孝最隆”不要断开,“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三个对象“父母”“妻子”“朋友”,中间断开,排除D;故选B。
12.
【答案】D
【解析】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D项,“因未能尽孝道而留下遗憾”错误,原文“虽詹与其父母皆可无憾也”。故选D。
13.
【参考答案】(1)我寓居在江南谋生,与人交往不多,但往往能在民间听到欧阳詹的大名,可见欧阳詹名闻江南已有很长时间了。
(2)所以我写下这篇哀辞以寄托我的哀思,用它流传下去,寄给他的父母,宽解他们的哀伤。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句,第(1)句;就食,谋生;接,交往;闻詹名闾巷间,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在民间听到欧阳詹的大名;称于江南,闻名江南。第(2)句,故,所以;舒,寄托;传,流传;遗,寄给。
【参考译文】
欧阳詹世代都居住在闽越地区,他的祖先都在闽越做过官,其中做到州佐、县令的也有不少。闽越土地肥沃,有山泉禽鱼带来的乡野乐趣,虽然百姓中也有不少杰出人物,他们通文墨,懂法令,可以与京师名士相媲美,但却不肯出来做官。
当今皇帝建号之初,以前的宰相常衮任福建诸州观察使,管辖闽越这地方。乡县的庶民百姓凡能读书、作文、吟诗的,常衮亲自结交他们,以上宾的礼节接待,一同交游饮宴。欧阳詹那时一枝独秀,常衮对他更是加倍爱护,其他文士对欧阳詹也都推崇信服。
建中、贞元年间,我寓居在江南谋生,与人交往不多,但往往能在民间听到欧阳詹的大名,可见欧阳詹名闻江南已有很长时间了。贞元三年,我初次进京应试,那时听到欧阳詹的名声更大了。贞元八年春天,我与欧阳詹同榜考中进士,那时才相识。以后欧阳詹回到闽中省亲,我有时在京师,有时在别处,长时间没有见到他,只有欧阳詹回闽中时才这样。其他时候与欧阳詹离别,都不满一年,离别过不了多久就能再见,见了面就不想往别处去,长时间之后才离开,所以我与欧阳詹交往很深。欧阳詹侍奉父母恪尽孝道,对妻儿仁爱,对朋友义气而真诚。他气质淳朴,品行端正,体貌不凡。他平时喜欢说些玩笑话来调节心情,他的文章寓意深远、迂回曲折,善于用自己的话说明问题。读他的诗文,知道他对慈孝之道最为推崇。贞元十五年冬天,我以徐州从事的身份进京向皇帝朝贺,欧阳詹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助教,准备率领他的学生到宫门跪请皇上,推举我为博士,正巧那时国子监有狱讼之事,上书一事没有结果。看他一片诚心,只要对我有利,他可以忘却自己位卑言微而去做。
唉,欧阳詹现在去世了!欧阳詹是闽越人,父母年迈,他舍弃朝夕奉养父母之职,来到京城,他的本愿是为了在京城能有所得,衣锦荣归使父母感到荣耀。即便他父母的心愿也都是这样:儿子在身边,虽然没有离别的忧愁,心里却并不快乐;儿子在京师,虽有离别的忧愁,但心里在为他高兴。像欧阳詹这样的人,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以达成父母的愿望来敬养父母的人吧!欧阳詹虽然没有得到高的官位,但他的名声流传在京城人中,他的德行已取信于朋友间,他和他的父母都没什么可遗憾的了。欧阳詹的事业和文章,李翊已经为他写了传记,所以我写下这篇哀辞以寄托我的哀思,用它流传下去,寄给他的父母,宽解他们的哀伤,并了结欧阳詹的心愿。
1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营造了紧张安静的氛围,描写了战前的平静”错,“斫营”指偷袭敌营,由此可见,首联并非写战前的平静,“月晕”“风高”营造的氛围应是凄冷肃杀的,凸显了战斗的残酷。C项,“写出了士兵杀敌时的英勇无畏以及战斗的惨烈”错,颈联中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凸显战斗的残酷。D项,“风格沉郁顿挫、深沉蕴藉”错。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本诗前六句直接描写敌兵围城,战斗惨烈,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因战争而产生的极度悲凉的情感,整体来看,风格劲壮峭拔。故选B。
15.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所表现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诗人伫立回看,战后场景一片惨淡,暮色渐浓,寒意顿生。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低沉压抑、极度悲凉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尾联的意思,然后分析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回看经战处”是写诗人回头看战后的场景,所看到的景象是“惨淡暮寒生”,诗人所看到的暮色的特点是“惨淡”“寒”,营造的是十分压抑悲凉的氛围,情景交融,由此可分析出诗人所抒发的感情低沉压抑、极度悲凉。
16.
【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解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舳舻”“鳝”。
1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空: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此处是说把过度自拍称为“瘾”有点夸大之嫌,应选“危言耸听”;第二空: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此处是说该男子在某次拍照200张也挑不出1张完美照片之后发怒,所以才有后面服安眠药的行为,应选“恼羞成怒”。第三空: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此处是说远离了假期人们表现出的状态,应选“心不在焉”。第四空: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推心置腹:形容待人真诚。此处形容投入工作的状态,应选“专心致志”。分析可知,C项的成语全都恰当。故选C。
18.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A项,成分赘余,“当成”与“是”含意有交叉;语序不当,“如果”应移到“现代科技”之前。B项,搭配不当,“机制”与“表明”不搭配。C项,“把人们对现代科技的依赖被当成心理疾病”句式杂糅,“把……当成”和“……被当成”两句杂糅;语序不当“如果”应移到“现代科技”之前。D项没有语病。故选D。
19.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A项,补写的恰当;B项,第一句和第二句顺序不当,“产生焦虑等症状”是“被叫停自拍”的结果;C项,前文主语是“人群”。第一句应是被动句式,第二句和第三句的顺序不当;D项,前文主语是“人群”,第一句应是被动句式。故选A。
20.
【参考答案】教育部发布公告,2020年高考推迟到7月7日至8日举行,湖北和北京提出安排意见,经教育部同意后向社会公布。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概括新闻内容要抓新闻的核心信息,如何人、何事、何结果、何时、何地等。本则新闻共三段内容,第一段讲述了教育部发布公告;第二段介绍了2020年高考推迟到7月7日至8日举行;第三段介绍了湖北和北京提出安排意见,经教育部同意后向社会公布。最后将三段的关键信息组成简洁流畅的语句,注意不要超过字数。
21.
【参考答案】①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依然突出 ②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③导致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衔接连贯能力的考查。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抓住话题中心,看前后语境的呼应,可以利用一些关联词来推敲横线处应填的内容。这个语段围绕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话题。第一处,紧承首句“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树立科学教育观?正确政绩观,早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用“不过”一转,说明这种倾向依然存在,故可填“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依然突出”。第二处前面列举了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奉行升学率第一的原则的错误做法,第二处横线后面有一个“?”说明这是一个问句,而且是针对这种搞“隐形排名”的错误做法,即反思、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第三处前面讲的是:造成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追求所谓的政绩,而致力于把各种优质资源堆到某些名校。这是罔顾教育资源均衡化原则的做法,而这种做法势必造成一种恶果,那就是“导致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22.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篇漫画材料作文。考生需要仔细观察和思考画面特征与构图要素之间的关系,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从特征中找画面“主题”,在关系中找“内在关联”,从而准确画面的显性主题或内在寓意。
画面的主体是一座大山的两个侧面,一面有人奋力向山顶攀登,一面有人从山顶自由滑行。画面配有文字:人生有两段路要走,一段是必须走的路,一段是想走的路。材料的关键词是“路”。围绕人生的两条“路”怎么走,材料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必须要走的路”应该是“现实之路”,“想要走的路”应该是“理想之路”。必走的路,是看得见的,在现实里;想走的路,是看不见的,在心灵里。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们往往是平行的,也许偶尔相交一次或几次;有的人,走到生命尽头时,依然还朝着想走的那条路张望;只有少数的人,把两条路并成了一条路,要么是必走的,要么是想走的;当然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走在了想走的路上,过上了想过的生活,做成了想做的事,成为了想成为的人,实现了自己想实现的人生价值。唯独这条路上的风景最美、身心最自由,但恰恰最艰辛,不会轻易得到。所以,这道作文题其实是让考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只不过是用“路”这个载体来谈的。具体写作可选取一个角度,也可辩证来谈。
立意:理想需要依托于现实;遵从心灵的选择;走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人生之路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