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双基精品试卷 语文 A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双基精品试卷 语文 A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2 17:0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23950339725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20-2021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双基精品试卷
语 文(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四个字将它与其它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特征。但对于这样的概括,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把“盛唐气象”理解为单纯的对时代的颂歌,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以及对躬逢盛世、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另一方面有人回转过来通过检查盛唐诗歌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歌颂盛世之作,相反,许多诗歌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包括对种种阴暗面的揭露、抗议,因而认为“盛唐气象”一词,是对开元、天宝诗歌主流的歪曲。以上两种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②“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云:“‘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严氏辨其“非盛唐人气象”,显然是指“迎旦东风骑蹇驴”瑟缩委琐,见不到盛唐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这与严氏《答吴景仙书》所云:“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涵义的一种阐发。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
③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遇挫即成怨怼。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④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它是为时代的召唤、时代的需要所吸引,要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意气和事功精神的表现。盛唐人的这种感激奋发,颇不同于一般狭隘的个人名利追逐,它往往表现于建功立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乃至奉献精神的结合。由于主体精神强旺,盛唐人谈起建功立业,又往往表现得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壮怀激烈。
⑤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但盛唐诗人要求于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不是薄禄微官问题,而是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的大事业。这种宏愿,在玄宗统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以致出现了类似鲲鹏太大,海水和风力无法支持的矛盾。但冲突的内容既然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展开的,就仍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气魄与力度。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盛唐气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它体现了盛唐诗歌的风貌。
B.“盛唐气象”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风貌。
C.“盛唐气象”体现了盛唐人的笔力和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D.“盛唐气象”指诗歌风貌,它与诗歌的情感内容没有联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列举了对“盛唐气象”的两种片面理解,并指出其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B.第②段引用了严羽的话,一方面说明了“盛唐气象”的概念来源,另一方面阐发了“盛唐气象”的涵义。
C.第③④⑤段文字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分别阐释了“盛唐气象”在两类诗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
D.文章采用了先驳后立的方式,驳立旗帜鲜明;在论证中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盛唐诗人夸耀帝国文治武功、歌颂盛世之作都不具有“盛唐气象”。
B.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和怨怼之作,都带有盛唐诗人的理想主义色彩。
C.盛唐诗人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渴望建功立业,因而主体精神强旺。
D.盛唐诗人“薄禄微官”无法成就“济苍生”的宏愿,所以产生怨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的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4.材料一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词风豪放能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
5.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6.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暖色中原
何频
眼前都过了小雪节气了,本该掉光叶子的树木还端着架子,大模大样,并没有迅即出局的势头,柳树也处处柳色正壮。此刻,郑州和南方似的,犹是晚秋模样。
我并非特别喜欢冬寒,只是觉得这几年秋天的尾巴延长了。当院的一棵大乌桕,每年霜红之后,一过小雪,无论下雪与否就赤裸无叶了。可今年延后多日,它秋叶还多,就连旁边的栾树与梧桐,也跟着乌桕耍大牌,赖着不肯下课。园里的青杨树,竟然和国庆节额济纳的胡杨一样,满树金黄连片金黄。银杏的叶子由青黄而明黄,再变深黄,轻盈的泛起浅醉模样。法国梧桐,则大面积变成了金红色。法桐是街树里的伟丈夫,最宜广场和操场,眼前这排山倒海漫天金红的阵势颇雄壮。这场面不多见,个中原因,要归功于一夏天的好天气,加之城市小气候湿润涵养,这才有满眼法桐好颜色!在门口,看树叶变色十分从容,大家都看不够,而我感触更深,这彩叶久违了,这不是浮皮潦草地发黄,而是树木很健康地发黄,是应季而变得红黄,此刻,树木仿佛不仅是树木,更似我们在老家的父母或祖父母,他们微笑的模样,和颜悦色,从容憨厚而又慈祥。
初冬的树色是暖格调的,市场里的色彩更丰富,更丰厚,俨然包罗万象。仿佛开了天眼,我发觉一年四季,包括鲜衣怒马的夏秋两季,它们都没有眼前这一刻的水果蔬菜品类齐全。单说郑州市场上橘子的品种,就比苹果、梨的都多。此刻没局限,地不分南北,季节的门槛拆除了,简直是四季物产之大交汇、大博览,满满的水果蔬菜总动员。正是大白菜大葱雪里红上市之际,野外这时下霜了,但苦霜还没下来,露天的菠菜、蒜苗、芫荽正嫩正肥绿。饮食男女,一大早上街喝大碗羊肉汤,本地人要么放葱花要么放芫荽,白生生的大葱和鹦哥绿的芫荽,蒙霜湿和露水之后滋味最长。根茎类蔬菜,远不止传统的萝卜胡萝卜、芥疙瘩苤蓝、生姜洋姜、山药红薯、茭白莲藕。只要有效益,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如最正宗的手工打烧饼,高炉芝麻烧饼两元一个,比普通烧饼翻倍,可照样食客排队。于是,本地芦笋,南方的莴笋和冬笋,也争先恐后登场。还有紫红黑绿的红菜薹和塌棵菜——前者是武汉人的最爱。我在武昌读书时,冬天和早春时节,红菜薹炒腊肉没少吃。遗憾郑州人拿着红菜薹当做菜心作青菜吃,名门闺秀充丫鬟使,可惜了红菜薹!而塌棵菜,这种江南和远方的土物,如今郑州郊区也大面积种植,和菠菜、小白菜交替供应市场。塌棵菜,又名塌枯菜和黑菜,秋冬贴地而生,重叠的叶片围着菜心呈很规矩很厚实的圆形,看着仿佛编花,拿起来像个绣墩儿。它是白菜远房的儿孙,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有一绝句:“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醴。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我拿肥厚乌绿的塌棵菜,学习扬州与上海人烧菜饭,取本地黄河边出产的新米“黄金晴”,放姜丝和海米煮菜泡饭,味道好极了!
我是个馋人,一说到好吃的就合不拢嘴。就这,还没有说到大棚蔬菜和野菜呢,霜秋和初冬之时,包括野菜在内的冬性杂草,和麦苗一样密集出生。农田和城市隙地,荠菜面条棵,繁缕野油菜,白蒿苣荬菜纷纷出生。性子急的且抽莛开花,大花小花,亮眼的不起眼的,特别是野芫荽与附地菜的小花,眨眼睛一样闪闪开花,而它们皆入那《野菜谱》,分明都可以入馔。十月小阳春,得天独厚,不同寻常。
市区以外的图景也变了。初冬外出看北方田野,登高望远,古人那“立望关河萧索”的旧景不再。傍着南北走向的太行山,依次是京广铁路、107国道、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和京港澳高速公路与高铁,原本依山而居的城镇村舍,葵花向阳似的往外向高速公路和高铁倾斜,昔日空旷大平原,摇身一变,变成繁忙无比的黄金地段。而每一道水线、公路和铁道线,也是新建的绿廊和绿化带。这时候,乘坐高铁去趟北京打来回,出郑州过了黄河老远,车走豫北至石家庄之间,方才显示地大地阔一地好麦苗。而保定向北,接近北京又都是苗圃和树林了,水边芦花铺天遮地地开。
我有几位朋友都是节气吟唱的能手与行家,说到时令和廿四节气,我说至少要错开一个节气,才能比对目前的自然。各位异口同声皆曰“善”。
(节选自《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树林没有凋零,生长正旺,交代特定的时令和地点,巧妙照应了题目,又引出了下文。
B.全文包含了多处对比,如市场上冬季物品的种类与夏秋季品种的对比,市区外图景的今昔对比。
C.文章有几处写到了蔬菜的吃法,既增添生活气息,又显出作者对郑州的热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结尾朋友们异口同声的“善”,体现了朋友间的理解默契与和谐关系,含蓄表达了歌咏时代发展的主题。
8.根据文本,分析标题“暖色中原”的含意。(6分)
9.本文用语灵活,风格多样,富有特色,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有删节)
10.下列对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B.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C.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D.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1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湖南安抚,即湖南安抚使,宋代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
B.长短句,词的别称,又叫“曲子词”,因词句不如诗句整齐而得名。
C.“赠”“谥”,都是古代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
D.《宋史》是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一,共计496卷,约500万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辛弃疾任职湖南时,顶住各方压力,甚至冒着违抗上命的危险,终于如期盖好了部队的营房。
B.辛弃疾通过抑制奸商稳定粮价、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等措施,较好地完成了江西的赈灾工作。
C.辛弃疾虽然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但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干却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
D.文章结尾,尽管有些迷信色彩,却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同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5分)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安乐宫①
李贺
深井桐乌起,尚复牵清水。
未盥邵陵瓜②,瓶中弄长翠。
新成安乐宫,宫如凤凰翅。
歌回蜡板鸣,左倌③提壶使。
绿蘩④悲水曲,茱萸别秋子。
【注】①安乐宫:三国时期,吴国所筑官殿,在武昌。②邵陵瓜;一说东陵瓜。召平,秦东陵侯,秦亡,于长安东城种瓜。③左倌(guān):汉恒帝时宦官,封上蔡侯。④绿蘩:绿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人汲水,惊起了深井边桐树上乌鸦,动静结合,写出安乐宫如今破败的景象。
B.运用典故,写安乐宫中的水如今只能在瓶中泛着绿色涟漪,表达昔盛今衰之感。
C.宫殿精美,歌声回响,拍板声悦耳,内侍忙碌,展现了安乐宫昔时的繁华盛况。
D.虽同为怀古作品,但此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
15.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对比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 ”。
(3)《三峡》中, , 句描写了两岸重叠的悬崖峭壁雄伟的情状,若不是在正午半夜,从侧面烘托了山峰的幽深。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我认识的学生里面,除了少部分 的奇才之外,真正最影响一个人的成就的因素,可能不是智商,也不是努力,而在于他有多“踏实”。踏实的人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学一样东西,就学得到一样东西。你只要看一门课最开始的时候,讲一些最简单的知识,哪些人可以 地听进去,他们未来就算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也都不会生活得太差。而聪明人往往已失去了耐心,都趴在桌子上睡觉。
但趴在桌子上睡觉,还不算最糟的学习状态。我自己也在课上睡过无数次,就我的经验来说,当然什么也没学到,但起码知道没学到东西。更可怕的情况是自我催眠,感觉自己在学,实则空空如也。一种典型的催眠方式,就是用手机把每一页PPT都拍下来,之后该开小差照样开小差他们以为自己“学到了”,但无非是在手机里储存了一堆只在考试前才会看一遍的照片而已。有时我会禁止学生拍照,但他们还是会把电脑搬到教室,一边听课,一边打字。这样也算很努力。但他们努力把课堂上的内容敲进电脑里,就是为了自己可以更 地记不住它们。之所以说这种情况更可怕,是因为他们 地把“并没有真的学到什么东西”这件事巧妙地敷衍了过去:“反正可以随时再看我的笔记。”
我想,这里面大概也有一种安全感。一个人学东西之所以无法专注,可能就是因为他无法忍受专注在一个点上的感觉。学习一个东西(尤其是简单的、重复的内容)往往让人焦虑。( ),这样就可以说:“行了,这个我已经懂了。”这是回避焦虑的法宝。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天资聪颖 不胜其烦 心安理得 不露声色
B.天赋异禀 不胜其烦 问心无愧 不露声色
C.天赋异禀 不厌其烦 心安理得 不着痕迹
D.天资聪颖 不厌其烦 问心无愧 不着痕迹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可能不在于智商,也不在于努力,而在于他有多“踏实”
B.可能不是努力,也不是智商,而是“踏实”
C.可能不在于努力,也不在于智商,而在于他有多“踏实”
D.可能不是智商,也不是努力,而是“踏实”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就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因此,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或是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
B.因此,你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或是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才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
C.因为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就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因此,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或是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
D.因此,你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或是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就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
20.请为下面一则消息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5个字)(5分)
汉网消息“柳永《雨霖铃》一词,历年教材中都把‘方留恋处’一句里的‘方’字遗漏。《雨霖铃》词牌定格103字,少一字或多一字都是不允之错。”昨日,精通诗词格律的老教师黄老师,经多种版本核对补正,走访20多位语文教师后,给中学教材诗词挑刺。
黄老师曾在东湖开发区实验中学任教多年,现为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年鉴办公室负责人。他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现在使用的初高中语文课本内,八十余首格律诗、词、曲的注释中竟有十多处差误,其中不乏国人耳熟能详的名篇。黄老师近20年致力于诗词格律研究,曾得益于诗词大家赵朴初的赐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精彩的人生需要设计,我们应该先想好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并以此确定自己前进的路径,即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作出一种预见性的设计;也有人认为,对于人生,与其执着于设计自己的未来,不如努力让自己拥有更多种可能,因为人生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不确定性。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为“致远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就“人生是否需要设计”这一话题,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 文(A)答 案
1.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与诗歌的情感内容没有联系”错误。原文为“与内容上……没有直接关系”,并非没有联系。故选D。
2.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C项,“第③④⑤段文字采用了并列式结构”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第③④⑤段文字采用了总分式结构。故选C。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能力。A项,“都不具有‘盛唐气象’”理解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把‘盛唐气象’理解为单纯的对时代的颂歌,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以及对躬逢盛世、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分析,“都不具有”绝对化。C项,“盛唐诗人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渴望建功立业,因而主体精神强旺”理解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由于主体精神强旺,盛唐人谈起建功立业,又往往表现得情绪激昂,富有信心”分析可知,选项颠倒因果。D项,“盛唐诗人‘薄禄微官’无法成就‘济苍生’的宏愿,所以产生怨怼”理解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原文第⑤段表述的是“但盛唐诗人要求于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不是薄禄微官问题,而是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的大事业”,二者是盛唐诗人追求的取舍选择,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B。
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D项,“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答非所问,不属于题干中的“密州地域文化特点”,这里说的是词的风格特点。故选D。
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错误,原文说的是“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这里强调的是《诗经》和《楚辞》的在于南北方文化上有区别,但原文并没有说是“最大差异”。B项,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作用,但材料三第二段里并没有说是最关键的作用。C项,“决定”一词曲解文意,原文“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故选D。
6.
【参考答案】“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①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②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③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三则都是在论述文化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可见不同的地域造就或是成就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从第一则材料来看,主要强调苏轼的词作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其中提到“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等内容;材料二主要强调的是沈丛文与湘西文化的关联,其中提到“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从这里不难看出“民风”“民族关系”“语言”等都是地域文化必不可少的要素。材料三更是以“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这样的题目为文,更深入地分析二者的关联性。其中有“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的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的描述,可从中找到信息点,然后进行概括答题即可。
7.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D项,“体现了朋友间的理解默契与和谐关系”曲解文意。文末的“善”表面上是对作者关于时令和节气说法的认同,实际上也隐含着对作者生活感悟的认同,因此说含蓄表达了主题:歌咏时代发展和国家进步。故选D。
8.
【参考答案】①郑州的树是暖色的(自然景色之暖)。初冬时节,郑州的树呈现出好颜色,有青绿、金黄、金红、红、黄,色彩斑斓,阵势雄壮,逗人喜爱,体现了城市气候好转,环境宜人。②市场上包罗万象,色彩丰富(经济发展之暖)。水果蔬菜品类齐全,产品不分季节,不分地域,体现了人们生活的富足,内心的满足。③城市发展迅猛,社会进步喜人(社会发展之暖)。昔日空旷的大平原,摇身一变,变成繁忙无比的黄金地段,交通线边树木、庄稼、水草养眼,体现了内心的自豪。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一是思考标题的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二是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三是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四是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本题要求根据文本,分析标题“暖色中原”的含意。本文的主旨是歌咏时代发展和国家进步。题目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首先从字面意思上,“暖色”说的是郑州“初冬的树色是暖格调的”“当院的一棵大乌桕……要归功于一夏天的好天气,加之城市小气候湿润涵养,这才有满眼法桐好颜色”,写出了郑州的树呈现出好颜色,有青绿、金黄、金红、红、黄,色彩斑斓,阵势雄壮,逗人喜爱,体现了城市气候好转,环境宜人。其次,“暖色”也说郑州“市场里的色彩更丰富,更丰厚,俨然包罗万象”,这是说经济发展之暖,文中主要说水果蔬菜品类齐全,没有季节和地域差别,说明人们生活的富足,内心的满足。再次,从主题上说,“暖色”也体现了社会发展之暖。“市区以外的图景也变了”一段,集中写了昔日空旷的大平原,摇身一变,变成繁忙无比的黄金地段,交通线边树木、庄稼、水草养眼,体现了内心的自豪。
9.
【参考答案】①妙用口语,清新自然。“端着架子”“耍大牌”“尾巴处长”“就合不拢嘴”“味道好极了”等词语使文章生动活泼,读来情趣盎然。②妙用修辞,描写生动。文章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意蕴丰富,准确到位。如第三段中将叶片比作绣墩,形象逼真;第四段中“野芫荽与附地菜的小花,眨眼睛一样闪闪开花”,充满生命感,感染力强。③穿插风俗,引经据典。文章中地方风物娓娓道来,饮食习惯点缀文中,诗词典章信手拈来,寓生活趣味与文化色彩于一体,摇曳多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艺术,主要考虑以下内容:从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的角度分析观察文(段)中有无多次使用的修辞手法;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从词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语体色彩从口语、书面语等方面考虑;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解答题目时依次对照作答即可。本文用语灵活,风格多样,富有特色,本题要求结合全文进行赏析。从语体色彩来看,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但是在其中巧妙使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比如“端着架子”“耍大牌”“尾巴处长”“就合不拢嘴”“味道好极了”等词语使文章生动活泼,饶有情趣。从修辞角度看,文章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意蕴丰富,准确到位。如第三段中将叶片比作绣墩,形象逼真;第四段中“野芫荽与附地菜的小花,眨眼睛一样闪闪开花”,充满生命感,感染力强。从语言风格来看,文章中描写了很多地方风物,将地方饮食习惯点缀文中,并且诗词典章信手拈来,寓生活趣味与文化色彩于一体,让文章摇曳多姿。
10.
【答案】D
【解析】做断句题的思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这段文字的断句,要注意结合下文“帝嘉之,进一秩”理解,意思是:“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部属都不答应,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把十分之三的米船拨给了信州。”“幕属”“弃疾”都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都要断开。“曰”后面通常要断开。“均……皆……也”结构基本对称,中间断开。因此选D项。
11.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D项,“《宋史》是纪传体通史”,理解有误。《宋史》是纪传体断代史,不是通史。
12.
【答案】C
【解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他的政治军事才干却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理解有误,原文写他建造飞虎营、赈灾等事情,都表现了其政治才能。
13.
【参考答案】(1)当时枢府有不喜欢他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
(2)刚一到灾区,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
【解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乐,喜欢;之,指他做这件事;卒,最终;夺,强行改变。第二句中,始,刚;榜,名词作动词;榜通衢,榜于通衢,省略介词“于”,同时又是介词结构后置句;闭籴者,囤积粮食的;配,流配;籴,买粮食。这些词句都是翻译关键处,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齐地历城人。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弃疾趁机论述南北方的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因为讲和刚刚停当,他的建议没有被施行。
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弃疾胸怀大志深谋远虑,皇上就召见了弃疾。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于是测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招步兵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铜钱五万到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代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喜欢他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各种费用上万计,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议论的人用收刮的罪名奏告,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立即停止。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如期落成,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消除了疑虑。当时连续下了几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问:“要用多少瓦?”回答说:“二十万。”弃疾说:“不要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两块,没有两天都齐备了,僚属都很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
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弃疾督办赈灾工作。刚一到灾区,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全部拿出公家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正直诚实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负责运输买粮时,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部属都不答应,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把十分之三的米船拨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弃疾进一级俸禄。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
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好像鸣发其心中的不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绝声。枋得拿着蜡烛写作文章,准备天亮后祭祀他,文章写成而声音才停下。德祐初年,枋得向朝廷请求,朝廷加赠他为少师,谥号忠敏。
14.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情感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动静结合”不正确,诗中没有写安乐宫的“静”。故选A项。
15.
【参考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写池水边长满蒿草,茱萸子被秋风吹落。②呼应上文,描绘出一幅荒凉衰败的秋景。③渲染了悲凉萧瑟的氛围,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④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题干问“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妙处”,考生解答时,要先明确答题区域“诗歌的最后两句”,然后从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等角度考虑,要立足于整体,着眼于局部。最后两句“绿蘩悲水曲,茱萸别秋子”,从内容上来看,结尾两句写的是蒿草长满池水曲折的地方,茱萸子被秋风吹落无人收拾;从意境上来看,这两句诗描绘出了一幅秋天荒凉的景象,渲染的是种悲凉的氛围;从结构上来看,呼应了开头四句,再写秋景;从思想情感来看,表达的是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从表达效果来看,以景作结,可以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从手法上来看,“悲”“别”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句写景,也是借景抒情。
16.
【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2)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3)隐天蔽日 不见曦月
【解析】默写不但考查考生记忆的准确性,也考查其书写的准确性。因此要特别注意那些易错字,如“犹”“琵琶”“掣”“曦”等。
1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①天资聪颖:上天赐予的聪明灵慧的资质,形容一个人某方面的天赋极佳,聪明而且具有慧根。天赋异禀:形容一个人有异于别人的奇特的天赋或特长。此空两词都可选用。②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此处是指踏实的人很有耐心,应选用“不厌其烦”。③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问心无愧:反躬自问,没有什么可惭愧的或对不起人的地方。此处指“他们”自以为事情做得合理,应选用“心安理得”。④不露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不着痕迹:指事情做得天衣无缝,没有破绽,不易被人察觉。根据下文“巧妙地敷衍了过去”可知,应选用“不着痕迹”。故选C。
18.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画横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在于”与“因素”搭配不当,排除A、C两项。“智商”为先天因素,“努力”和“踏实”为后天因素,应当先天在前,后天在后,排除B项。故选D。
19.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本题,“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就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是对前一句的解释,与前句联系更紧密,排除B、D两项。根据逻辑顺序,“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应该在前,“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应该在后,排除C项。故选A。
20.
【参考答案】《雨霖铃》漏了字,老教师给中学教材诗词挑刺。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需根据新闻文体的特点,依据具体内容提炼出主要信息。就本题而言,首先分析第一段,结构布局是先概括总说,再具体举例,压缩语段时只要总说概括的内容,删掉举例说明部分,于是提炼出答案一:是教材中《雨霖铃》漏字。再来看第二段,这一段的布局模式也是先总说,然后详细介绍黄老师相关信息,于是得出答案二:是精通诗词格律的老教师给中学教材诗词挑刺。再根据不超过25字的要求删除次要内容即可。
21.
【参考答案】①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 ②他不仅爱好美食 ③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题时,要纵观整个语段,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相关提示,进行准确补写,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本题从后文孟子的说法和后文的解说可以看出,第①处从后面孟子所说“君子远庖厨”可以知道,前面应是说爱好做饭的文人不多见。第②处,从前面“苏轼偏不在乎”可以知道,后面应是说苏轼与前面所说的文人不同,再结合后面的句子“还极爱下厨房”,前面应是使用关联词语“不仅”。第③处,从后面列举的例子可以知道,前面应是说苏轼创造出很多名菜。
22.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能力。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是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新出现的题型。旨在着重考查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在读懂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作文,所以审题时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要求较高。与以往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写作目的、要求,更加明确、单一。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本题的材料中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人生需要设计,一种则反之。给的任务是“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为“致远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就‘人生是否需要设计’这一话题,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可见,呈现方式是演讲稿。写作时注意演讲稿的一些基本要求。态度必须明确,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即可。
立意:1.给自己的春天设计一个未来;2.有设计的人生更光明;3.多彩人生,何须设计?4.人生路漫漫,设计花艳艳;5.我喜欢一眼看不到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