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与血液循环的关系十分密切,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为以后学习血液名称的变化和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运输奠定了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要求学生理解(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先让学生仔细体验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使学生感觉到呼吸的存在。这只是一个粗略地认识。通过对观察胸廓模型图片和实物教具的模拟,学生可以科学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由于先前已经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但是形不成逻辑体系。所以,我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及直观教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本课的教学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胸腔与肺的位置关系;
(2)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演示“呼吸”的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组使用呼吸运动模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探究呼吸运动及其原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观看人工呼吸视频,激发学生爱护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呼吸运动的产生
教学难点:呼吸运动和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原理
五、教学方法
1.教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
(2)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采用科学探究形式,通过模拟呼吸运动的探究活动,构建平等、愉快、合作、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探究,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景。
2.学法:亲身体验、讨论、交流。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模型、小推拉车、一次性针筒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目的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韩国2014年的沉船事件导致近300人遇难,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死亡呢? 思考回答:呼吸道灌满水,导致气体无法进出肺。 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展示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 学生预习。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介绍胸腔和膈。 观察膈及胸腔的位置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用力呼气和吸气。 感受用力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多媒体和教具介绍胸廓的变化情况及其变化的原因。 观察、体会、思考、理解 用直观的教具和动画,把难以理解的胸廓变化原因及变化情况直观浅显的展示出来,学生容易理解。
观察、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利用呼吸运动模型,模拟探究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锻炼动手实践能力能力,养成合作与共享的品质,培养团队意识,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方式。
用自制的呼吸运动模型展示呼吸运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学生总结吸气与胸廓变化的关系。
观察老师自制的胸廓结构模型。把手放在胸部两侧和正中央,再亲自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来认识呼吸运动。 锻炼分析总结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营造活跃热情的课堂教学氛围。
组织游戏,引导学生分析原理。 两个代表展示推人的游戏,其他学生观察。
总结呼吸运动的原理和过程:当胸廓容积增大的时候,肺内气压减小。这时外界空气压力大于胸腔内部的空气压力,空气就被压进体内。
当胸廓容积变小的时候,胸廓内部的空气压力大于外界空气压力,空气就被压出体外。 锻炼学生的观察、总结归纳能力。
展示课件。 观看吸气呼气的动态过程,理解呼吸运动及其原理。 理论联系实际,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播放人工呼吸视频。 观看视频,学会人工呼吸的技能。 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能用到紧急事件上,学会珍爱生命。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分析吸气与呼气的原理:总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锻炼分析概括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练习 观看ppt上展示的题目,抢答比赛 学练结合,巩固知识。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肋间肌收缩(舒张) 膈肌收缩(舒张)
肋骨向上向外运动 (向下向内) 膈顶部下降(上升)
胸廓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减小) 胸廓上下径增大(减小)
胸廓(容积)扩大(缩小)
肺扩大(缩小)
肺内气压减小(增大)
气体入肺(出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