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书愤
选择性必修中册
新知导入
爱国主义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每逢国家危急存忙之秋,这类文学主题便大放异彩,也同时涌现了一大批爱国诗人,上至为国沉江的屈原,到忧国忧民的杜甫,再到抗击外敌入侵主张收复失地的弃疾、岳飞和陆游。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陆游。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过程和方法: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朗读诗歌,体会诗情;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核心素养
01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学会把握陆诗的感情基调。
02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03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了解南宋的时代背景,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04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作者介绍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作者介绍
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写作背景
《书愤》是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整体感知
2021
1.通读课文,说说“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愤:
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手法:
对比
整体感知
2.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愤”的根源,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三‘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整体感知
3.“气如山”该如何理解?
“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
整体感知
4.诗人为何可以豪气如山,请举诗句加以说明。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仗,给了诗人信心,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整体感知
5.颈联“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
诗人年轻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许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敌人的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轻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这一“空”字,沉痛之极。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这一“已”字,悲凉之至。
整体感知
6.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一联?
这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等,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整体感知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陆游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着浓浓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字字是愤。而以愤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品读技巧
2021
品读技巧
1.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
“世事艰”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品读技巧
2.颔联语言形式有何特点?试着再举两例。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品读技巧
3.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整体感知
4.这首诗还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这首诗还用了“塞上长城”这一典故。“塞上长城”出自《南史·檀道济传》。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整体感知
5.诗人这种愤懑之情通过哪些表现手法表现出来?
对比:有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也有过去和现在的对比。
用典:用诸葛亮之典故表达志向。
合作探究
2021
合作探究
1.《书愤》所反映的“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作答。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崆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名,仙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合作探究
1.《书愤》所反映的“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作答。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名”。
“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人的相似,陆游是“已先斑”“鬓先秋”、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合作探究
1.《书愤》所反映的“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作答。
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合作探究
1.《书愤》所反映的“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作答。
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陆游所遭受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的际遇不是他个人的遭遇。因此,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象陆游一样的诗人的诗作,他们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
合作探究
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合作探究
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课堂总结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急之境地。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已任。而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咏诸葛亮的诗。
课堂练习
2.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批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爱情和爱国。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请你试析其中一首,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板书设计
一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报国无门
二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
壮志难酬
三愤
镜中衰鬓已先斑
年华空老
四愤
千载谁堪伯仲间
无人领军
陆游
《书愤》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书愤》教学设计
一、新知导入
爱国主义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每逢国家危急存忙之秋,这类文学主题便大放异彩,也同时涌现了一大批爱国诗人,上至为国沉江的屈原,到忧国忧民的杜甫,再到抗击外敌入侵主张收复失地的弃疾、岳飞和陆游。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陆游。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过程和方法: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朗读诗歌,体会诗情;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学会把握陆诗的感情基调。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了解南宋的时代背景,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作者介绍
1.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
(?https:?/??/?baike.?/?item?/?%E8%B6%8A%E5%B7%9E?/?1769240"
\t
"https:?/??/?baike.?/?item?/?%E9%99%86%E6%B8%B8?/?_blank?)山阴
(?https:?/??/?baike.?/?item?/?%E5%B1%B1%E9%98%B4?/?6139300"
\t
"https:?/??/?baike.?/?item?/?%E9%99%86%E6%B8%B8?/?_blank?)(今浙江
(?https:?/??/?baike.?/?item?/?%E6%B5%99%E6%B1%9F?/?154399"
\t
"https:?/??/?baike.?/?item?/?%E9%99%86%E6%B8%B8?/?_blank?)绍兴
(?https:?/??/?baike.?/?item?/?%E7%BB%8D%E5%85%B4?/?15605"
\t
"https:?/??/?baike.?/?item?/?%E9%99%86%E6%B8%B8?/?_blank?))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
(?https:?/??/?baike.?/?item?/?%E6%96%87%E5%AD%A6%E5%AE%B6?/?1211248"
\t
"https:?/??/?baike.?/?item?/?%E9%99%86%E6%B8%B8?/?_blank?)、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
(?https:?/??/?baike.?/?item?/?%E6%9D%8E%E7%99%BD?/?1043"
\t
"https:?/??/?baike.?/?item?/?%E9%99%86%E6%B8%B8?/?_blank?)的雄奇奔放与杜甫
(?https:?/??/?baike.?/?item?/?%E6%9D%9C%E7%94%AB?/?63508"
\t
"https:?/??/?baike.?/?item?/?%E9%99%86%E6%B8%B8?/?_blank?)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
(?https:?/??/?baike.?/?item?/?%E5%88%98%E5%85%8B%E5%BA%84?/?1241837"
\t
"https:?/??/?baike.?/?item?/?%E9%99%86%E6%B8%B8?/?_blank?)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
(?https:?/??/?baike.?/?item?/?%E6%B8%AD%E5%8D%97%E6%96%87%E9%9B%86?/?1098644"
\t
"https:?/??/?baike.?/?item?/?%E9%99%86%E6%B8%B8?/?_blank?)》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
(?https:?/??/?baike.?/?item?/?%E5%8D%97%E5%94%90%E4%B9%A6?/?1524545"
\t
"https:?/??/?baike.?/?item?/?%E9%99%86%E6%B8%B8?/?_blank?)》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四、写作背景
《书愤》是陆游于宋孝宗淳熙
(?https:?/??/?baike.?/?item?/?%E6%B7%B3%E7%86%99"
\t
"https:?/??/?baike.?/?item?/?%E4%B9%A6%E6%84%A4?/?_blank?)十三年(1186)春居家乡山阴
(?https:?/??/?baike.?/?item?/?%E5%B1%B1%E9%98%B4?/?6139300"
\t
"https:?/??/?baike.?/?item?/?%E4%B9%A6%E6%84%A4?/?_blank?)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五、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说说“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
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确:
“愤”的根源,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三‘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3.“气如山”该如何理解?
明确:
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
4.诗人为何可以豪气如山,请举诗句加以说明。
明确: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仗,给了诗人信心,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5.颈联“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
明确:
诗人年轻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许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敌人的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轻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这一“空”字,沉痛之极。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这一“已”字,悲凉之至。
6.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一联?
明确:
这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等,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陆游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着浓浓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字字是愤。而以愤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六、品读技巧
1.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
明确:
“世事艰”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2.颔联语言形式有何特点?试着再举两例。
明确: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3.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明确: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4.这首诗还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明确:
这首诗还用了“塞上长城”这一典故。“塞上长城”出自《南史·檀道济传》。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5.诗人这种愤懑之情通过哪些表现手法表现出来?
明确:
对比:有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也有过去和现在的对比;
用典:用诸葛亮之典故表达志向。
七、合作探究
1.《书愤》所反映的“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作答。
明确:
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可从“白发”这一意象入手。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崆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名,仙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人的相似,陆游是“已先斑”“鬓先秋”、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陆游所遭受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的际遇不是他个人的遭遇。因此,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象陆游一样的诗人的诗作,他们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
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明确:
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八、课堂总结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九、课堂练习
1.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答案】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急之境地。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已任。而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咏诸葛亮的诗。
2.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答案】《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批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十、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爱情和爱国。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请你试析其中一首,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十一、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