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遗传病和优生优育”之后关于生物变异的内容比较简单,而且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比较适合运用探究式教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让学生去动脑筋,教师尽量不去直接讲述知识,而是多用引导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自己来探究问题,寻找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本节课上,学生应该知道变异现象非常普遍,并且能判断何种变异可遗传给下一代,何种遗传不能遗传给下一代。并且对于农作物育种有基础的了解。
【教学目标】
1 举例说出生物变异的现象;
2 区别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3 举例说出变异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4. 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5.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 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变异的现象;
2.区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教学难点】
1.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的区别;
2.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课前调查市场农作物新品和收集有关人类运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导入:通过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回顾遗传的概念,通过“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来引入变异的概念。 新授:一、常见的变异现象
展示丰富的变异图片,归纳什么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变异的概念: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子代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
课堂调查:人体的变异现象
事先选好的一名学生担任调查员,全班同学起立,
调查顺序是:性别、有无耳垂、能否卷舌、单双眼皮等。
通过不同性状的对比,直至剩下最后一个同学站立为止。
问题: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
问题:如果继续调查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师生归纳: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同一家系中的不同个体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说明: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二、变异的分类 1.教师提供资料:父母直发,生了一个卷发的孩子;父母直发,生了一个直发的孩子长大后,把头发烫成卷发了。这两种性状的变异可不可以遗传?
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变异类型
表现
原因
可遗传的变异
变异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不可遗传的变异
变异不可遗传给下一代,只表现在当代
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仅由环境变化引起的
学生通过阅读来比较,来了解其表现和原因。
2.区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教师举例,判断这些变异是属于哪一种?
①父母双眼皮,孩子是单眼皮;
②大花生种在贫瘠的土壤中长出了小花生;
③普通辣椒种子带到太空一趟,就能结出很大的太空辣椒。
教师适时进行指导:有些特殊的环境会改变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例如太空、射线等等。
三、变异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展示有关小麦的几对相对性状的图片:抗倒伏与不抗倒伏;抗锈病与不抗锈病;正常苗与白化苗。说一说哪些变异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
让学生了解适应生物生存的变异就是有利的变异,而不利于生物生存的变异就是不利变异。
四、变异对生物发展的意义
生物能遗传和变异,才使得生物界有简单到复杂、有低等到高等不断地进化发展,才使得生物界呈现出现在的多姿多彩。
【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一、常见的生物变异现象
生物变异: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记忆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
二、变异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遗传物质决定——可遗传的变异;外界环境影响——不遗传的变异
2.变异对生物来说可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三、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第一部分:生物变异的概念安排在本节开始部分。学生对变异类型的判断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变异的性状表现是在当代还是后代,这样就化解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对变异的应用,通过补充图片资料进行教学,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