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复
习
题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15课 生物与非生物
一、填空。
1.(有生命)的物体又称为生物。
2.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
二、判断。
1.动物和植物没有任何的共同特点。(×)
2.会自己运动的物体都是生物。(×)
3.毛绒玩具是人类制造的,不属于生物。(√)
4.鲜花被摘下来后就没有生命了。(×)
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选项中,对兔子和萝卜之间的相同点描述错误的是(A)
A.都可以自己制造养料 B.都能长大 C.都需要水
2.狗和机器狗的最大区别是(D)。
A.是否能跑动 B.外形是否好看 C,叫声是不是好听 D.能否生长和繁殖
3.在观察生物活动时,(B)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A.注意安全 B.直接触摸、捕捉小动物。 C.不惊吓小动物。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B)。
A.猫 B.石头 C.豆苗
四、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有哪些?
答:生物能生长,能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水和营养。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 要水和营养。
五、猫是一种动物,蒲公英是一种植物,想一想,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答:它们都能生长,都能繁殖,都需要水,都需要营养。
六、校园的小花园很漂亮,找出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答:校园的小花园的生物有:蝴蝶、蜜蜂、蚯蚓、小鸟等。非生物有:泥土、栏杆、石头等 七、怎样判断石笋、青苔是不是生物?
答:石笋不需要阳光,“长高”是石灰岩堆积的结果,不具备生命特征,不是生物。青苔 会繁殖、长大,会对环境傲出反应,需要水、空气和阳光,具备生命特征,是生物。
七、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都有怎样的关系?
答:自然界由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构成,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中的非生命物质,生物 的形态和行为会因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改变,生物的存在和行为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
第16课 动物的庇护所
一、填空。
3.蛇生活在(泥土)的(洞)里。七1.大自然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气、(温度)、阳光和(土壤),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2.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非生物。
4.野鸭生活在(堤岸)附近的(洞穴),或在大树的树杈间以及倒木下的(凹陷处)筑巢。
5.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
二、判断。
1.鸟蛋很好吃,我们可以上树掏鸟窝。(×)
2.看到哪里有蚯蚓的粪便,就容易找到它。(√)
3.小动物都有自己生活的地方,不能随意去打扰它们。(√)
4.给鸟做小房子是为了捉到更多的鸟。(×)
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如果想观察蚂蚁的家,应该到(C)去找。
A.海滩 B.池塘 C.墙角
2.下列喜欢生活在树洞里的小动物是(A)。
A.松鼠 B.燕子 C.麻雀
3.喜鹊筑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C)。
A.收集树枝 B.帮助树木去除枝叶 C.产卵、育雏 D.储存食物。
4.下面几位同学在观察小鸟的家时,做法正确的是( )
A.小亮和小东将鸟巢拆下来,仔细观察构造
B小旭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的洞穴
C.小云用铁锨将蚯蚓的洞穴挖开进行观察
四、蚂蚊一般都会在哪儿筑巢,有什么特点?
答:蚂蚁一般都会在地下筑巢,而且地下巢穴的规模非常大,出入口大多是一个拱起的小 土丘,像火山那样中间有个洞。
五、为什么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要静静地观察,不要碰到蚂蛟的身体?
答:因为当人手碰到蚂蚁时,蚂蚁身上就会沾到人类的信息素,使其自身的信息被混淆, 影响它的生活:所以在观察妈蚁的过程中,要静静地观察,不要碰到蚂蚁的身体。
六、你见过哪些鸟儿的巢?举例说明。
答;用树枝搭建的支架果,如喜鹊;用唾液夫杂着海藻,做成的杯状巢,如金丝燕;用草 茎、纤维,在树枝上纺织成的吊巢,如织布鸟。
七、说说鸟巢的特点及其作用。
答:1.鸟巢使用树枝和草与周围的植物混在一起,颜色、形状与环境相近,能起到很好的 隐蔽作用。2.架在高高的树权之间或屋檐下,可以躲避其他动物的进攻,比较安全。3. 用泥和羽毛填塞树枝的缝隙,起到保暖作用。4.按照定的规则搭建树枝,还保证了一定 的采光性。
第17课 环境变化以后
一、填空。
1.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如(温度)、(降水量)等。
2.为应对某些变化,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3.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有缓慢的、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也有急速的(天气变化),
还有海啸、火山喷发、陨石撞击这些(灾害性)事件。4.鱼道是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大坝的(人工水槽)。
5.环境的变化,除了(自然)原因以外,还有(人为)原因。
6.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的(迁徙),以保证它们的正常繁殖或越冬,这 种行为被称为(洄游)。
7.人们普遍认为,(恐龙)、猛犸象的灭绝就是由于(环境)的突然变化造成的。
二、判断。
1.冬天,看上去一动不动的蛇、青蛙,一定是被冻死了。(×)
2.动物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3.人类砍伐森林用来获取耕地,用树木建造房屋等,对人类有益,所以不用限制。(×)4.冬天,冬青的叶子不会掉落,所以它不能适应季节的变化。(×)
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情况中,(A)出现时,生物不能适应。
A.火山喷发 B.冬天变冷 C.沙漠少雨
2.下列环境变化中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是(A)。
A.地震破坏地表结构,造成水体污染
B.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C.工厂排出的废水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3.下列属于原生态式鱼道特点的是( C )。
A.可以调节鱼孔的形式、位置和尺寸。 B.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C.将自然鱼道与人造鱼道结合,更加贴近自然
四、环境的变化除了自然原因以外,还有哪些人为原因?
答:砍伐树木;城市扩张;工业污染;海洋污染等
五、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会有哪些行为?举例说明。
答:1.有些螳虫在夏天草木繁盛时体色是绿色的,到了秋末则变为黄褐色。2.秋冬季节, 大雁飞往温暖的南方来度过冬天,3.杨树的树叶在冬天会落光,以此来减少水分蒸发及 养料散失,待冬天过去便会重新发芽。
六、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路怎样规划修建一条铁路?
答:1尽可能采取绕避。2.根据藏羚羊的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通道,以保障藏 羚羊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3.通道形式有桥梁下方、隧道上方等。4.吸纳野生动物专 家、环保部门、当地牧民的建议。
专项学习 像科学家那样
一、填空。
1.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设计方案一(搜集证据)一处理信息一得出结 论-(分享交流)。2.处理信息时可以用(表格)记录整理信息。
3.搜集证据时要认真、客观地做好(实验记录),不可以(随意更改)实验得到的(数据)。
二、实验探究。
答:实验假设:摆的快慢与摆线长度有关。
实验设计:1,制作一个摆,摆线长度可以调节。2.把摆线长度分别调节成10厘米、20 厘米、30厘米,在实验和测量时,每种长度做3次。3.用秒表计时,观察摆在15秒内 摆的次数。
18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