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方程
教材分析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正确解简单的方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天平。
知道这是什么吗?谁来简单介绍一下天平?指针指着中间,说明什么?(天平平衡)如果天平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的呢?
天平有一边下垂,说明什么?
谈话: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一些数学知识,请看投影上的天平。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把它写出来。
50+50=100 (板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象这样的式子你能说几个?随机板书。
(2)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x+50>100 x+50=150
X+50<200 x+x=200
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为两类,怎么分?为什么?
指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知道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方程)
说说什么是方程?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2)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3.教学“试一试”。
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洁一些?
指出:像500÷2=x,20-12=x虽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时应尽量避免这样x单独在等号左边或右边的方法。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独立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能说说每个线段表示的意思吗?方程怎样列呢?
小组中交流列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理解题意,说说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列出方程并交流。
3.完成练习一第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例3、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的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和交流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
(2)取出天平,情景引入。
(在天平两边各放入一个20克的砝码。)天平的两边一样重吗?
天平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的砝码质量写一个等式吗?(20=20)
现在的天平使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左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失去平衡)
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在另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或拿走这个10克的砝码)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
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再汇报。(20+10=20+10)
通过刚才的演示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与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10,所得结果还是等式)
(3)出示下面3组天平图。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填写,交流想法。
你们是怎样理解“x-25+25”和“x+18-18”的?
“x-25+25”化简后会得到什么?“x+18-18”呢?
2.教学例4。
(1)利用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2)出示例4。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X+10=50)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愿意自己解一道方程吗?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样做?
学生尝试解答,汇报交流。
X-30=80
解: x-30+30=80+30
X=110
(5)完成练一练第2题。
独立尝试解答,集体核对。
说说你的想法。每题中,应该怎样做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如果检验每题汇总x的值是否正确,应怎样检验?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4题。
说说每个方程中,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么做?
独立完成填写。X的值正确吗?口头检验。
2.独立完成练习一第5题。
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完成练习一第6题。
在小组中说说想法。
左边图,1个梨和几个桃同样重?为什么?
右边图,几个橘子和一个苹果同样重?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
什么是解方程?
解方程时应注意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7~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性质。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及检验。
3.使学生在学生与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动检验等习惯,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18+17=35 12-a=4 x+12=38
45-x<30 x=14+28 45-13=x+16
2.当x=18时,是下面哪几个方程的解。
18+x=18 18-x=0 x+15=33
X-10=8 x-18=18 x+3=18+3
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这里的方程与前面所学解方程的过程比较有什么不同?省略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优点?
在解方程时,先在头脑中想好方程两边应同时加上或减去什么数,但书写时可以省略。同学们在解方程时可以照这种方法解。
2.完成练习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要按照上一题的方法适当省略,简化过程。
(2)集体核对,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完成练习一第9题。
知道每题错在哪里吗?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应该怎样改正呢?
独立完成改错。
4.完成练习一第10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在小组中交流,每人选择一题说思考方法。
(3)错误汇报。
说说错误的原因与正确方法。
5.完成练习一第11题。
根据图意怎样列方程?(x+10=50+20)
应该先算哪一步?
方程右边两个数可以相加,应该先加起来。
第2题怎样列方程?
独立完成解答,集体核对。
6.完成练习一第12题。
“两人用去的钱同样多”什么意思?
你能用一种方法来表示题中的相等关系吗?
(1本练习本+3枝铅笔=7枝铅笔)
你看出了什么?(1本练习本相当于4枝铅笔)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例5、例6,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使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念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对等式的性质进一步的理解,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例5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集体核对
思考: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2)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指出: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3)归纳。
通过对两组图的观察,你认为等式又有什么性质呢?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指出: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4)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填写。
X÷6×6和0.7x÷0.7化简后应是多少?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你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40x=960)
应该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你怎样想到方程两边都除以40的呢?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如何检验?
谁能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2)完成试一试。
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么办?
独立完成解答,集体核对。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说说每题应该怎样解,独立解答。
汇报解题过程,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每题中解方程时分别省略了什么?
指出:我们在解答时,也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3.完成练习二第3题。
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核对。
4.完成练习二第4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数量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得到的知识?
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例7、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在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通过数量间的关系,列方程解觉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引入谈话。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方程,我们还可以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例7。
(1)出示例7的情景图。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小刚跳高成绩比小军少0.06米”,你知道其中含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吗?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运用这个数量关系解题时,哪个量是未知的?(在小军的成绩上打“√”)
“小军的成绩”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未知数“x”来表示,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先把未知的量设为“x”,同时要先写“解”。
示范:解:设小军的跳高成绩是x米。
根据上面的数量关系,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X-1.39=0.06
在小组中说说:x、1.39、0.06及方程的左边,右边各表示什么?
看看列出的方程是否符合数量关系。
小组交流。会解这个方程吗?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X-1.39=0.06
解 X=1.39+0.06
X=1.45
指出:在“解:设……”时已经设了“x米”,因此求出的x的值不写单位名称。怎样可以知道解答的是否正确呢?你准备怎样检验?说说检验的方法。
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
(2)小结方法。
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谁来说说,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主意什么?
3.试一试。
(1)读题,理解题意。
(2)哪一个条件告诉我们题中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什么?
(非洲象的体重×33=蓝鲸的体重)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⑷、集体核对。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题中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方程怎样列?独立完成解答并检验。
(2)完成第2题。
知道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呢?
指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最好根据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来列。
方程怎样列呢?
独立完成解答并检验。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5题。
(1)理解每幅图的意思。
(2)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3)独立列式解答。
2.完成练习二第6、7题。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集体核对。
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方程的?你是怎么想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你获得的新知识是什么?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练习二第8~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练习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些练习。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基础练习
1.先设要求的数为x,并列出方程。(不解答)
(1)一个数的20倍是70,求这个数。
(2)38比什么数多19.5。
(3)4.7与哪个数的和是11。
在小组中完成并交流。汇报,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8题。
独立完成,巡视指导。汇报方法。
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x的值代入左边的式子,计算出结果后,再与右边的数比较大小。
二、提高练习
1.完成第9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已知量与未知量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3)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2.完成第10、11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展示作业。
说说思考的方法与过程。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要注意单位名称的书写,在设句和答句时不能写错。
3.完成第12题。
(1)理解题意。在什么条件中找数量关系?含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2)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三、课题总结
通过学习,大家可以发现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方程解决,谁能说说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关键是什么?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等式与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与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方法和一般步骤,会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谈话引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吗?什么是方程?什么是解方程呢?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
2.组织讨论。
(1)出示讨论题。
(2)小组交流,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获得这个知识的?我们在学习这个知识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等式与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等式性质:)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小结。
同学们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我们不仅要理解概念和意义,还要会熟练地运用。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1)独立完成计算。
(2)汇报与展示,说说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完成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你用怎样的方法连线的?(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把x的值代入方程。)
3.完成第3题。
(1)列出方程,不解答。
(2)你是怎样列的?怎么想的?大家同意吗?
(3)完成计算。
4.完成第4题。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指出:抓住基本关系列方程,y也可以表示未知数。
三、课堂总结
通过回顾与整理,大家共同复习了有关方程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练习与应用”第5~7题,“探索与实践”第8~9题及“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板书课题。
2.指导练习。
独立完成5~7题。
展示交流。集体评讲。
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步骤、格式、检验)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第8题。
理解题意,完成填写。
小组中交流第一个问题。汇报自己发现。
把得到的和分别除以3,看看可以发现什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独立解答第二个问题。
你是怎么解答第二个问题的?
指导解答第三个问题。
试着连续写出5个奇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怎样求n的值呢?
5个连续偶数的和有这样的规律吗?试试看。
2.完成第9题。
小组中讨论方法,巡视指导。可以先把左边的两边都去掉两个苹果。
1个梨=3个苹果
再根据右边图:3个苹果=6个猕猴桃=1个梨
三、评价与反思
在小组中说说自己对每次评价指标的理解。
自我反思与评价。说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四、阅读“你知道吗”可以再查找资料,详细了解。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了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