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本文的词语运用之妙。
3.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训练积累(15分钟小练)
【基础存盘】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zhèn sǒnɡ( )起来。
(2)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cū zhuō( )的本子。
(3)总之:都是些fán suǒ( )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蔡澜吃过无数的美食,但是有一种美食——狮子_é??_,让他念念不忘。
B.最近《快本》又斩获收视第一,得知请来的嘉宾后,瞬间莫名其妙。
C.国产车起步要比合资车晚,造车技术方面的成熟度也不如合资车,所以不被国人接受情有可原。
D.从他那双深邃而明亮的眼睛里,他看到了一种深不可测的东西。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向澳门回归20周年的献礼,何鸿燊先生正式将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把“正式”调到“捐赠”前面)
B.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指出,对于有严重违规行为的教师,终身不得禁止从教。(删去“不得”或“禁止”)
C.自行车出行既节约了能源,而且减少了污染,日渐成为中国人青睐的出行方式。(把“而且”改成“又”)
D.为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烟台机械工程学校开展了以“勿忘国耻、珍爱和平”为主题的班会。(删去“热情”)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首届中华孝亲敬老文化传承与创新大会12月7日在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誉的陕西省汉中市举行。
本次大会以“孝亲敬老?向上向善”为主题,旨在传承与创新中华孝亲敬老优秀文化,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推进中国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承恩 常怀 寸草心 行孝 不忘 三春雨
【阅读经纬】
阅读“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到“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5.选段鲁迅先生颇费笔墨介绍“阿长”之名,其用意在于暗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我”为什么不大佩服阿长?
7.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8. 从“我”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拓展迁移
【拓展阅读】
语文课
刘江滨
①10岁那一年冬天,我和母亲随父亲开始在县城生活,我转学到北牌小学上四年级。
②班里一半是本地的孩子,一半是县直单位的干部子弟,从穿衣打扮就能看出截然分明的两类。我虽然属于干部子弟,但来自农村,和那些本地孩子一样土里土气,一身粗布衣裳,套着棉袄棉裤,臃肿得像狗熊,棉袄不附身,对襟朝前撅撅着。我初次转学到县城,眼拙胆怯,更显得呆头呆脑。
③班主任兼语文课老师姓郑,本地人,个子瘦高颀长,白净脸,脾气不太好,说“干啥”总说成“嘎”,他一拧眉说哪个同学“嘎”,那个同学立马就木在那里了,像老鼠见了猫。但是郑老师课讲得真好,很投入,神采飞扬、活灵活现,有时讲着讲着还哭了,弄得底下唏嘘一片。
④这天是语文课,郑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大家写。我有点蒙,啥是作文啊,我在村里上学从来没学过、也没写过啊。但我不敢跟老师说我不会,我怕老师眉毛一拧说“嘎”。那就瞎写吧。题目是什么,如今我已想不起来了,但写完之后我在末尾留的几句话仍然记得清清楚楚:“老师,我不会写作文,写得不知对不对,请您指正。”下课的时候,我忐忑地把作文本交到讲台上。
⑤再上语文课的时候,郑老师抱着一摞作文本上了讲台,说,这次作文写得最好的,他顿了顿,眼光瞟向了我,手一指:就是这个新来的同学。“唰”的一下,教室所有的目光都朝我投来,我有些猝不及防,完全没有想到,脑袋“嗡”的一声,一张脸立时涨得发烫,呆愣愣地手足无措。接下来,老师开始念我的作文,我的身体不停地颤抖,手心里汗津津的。老师念完了,说,还有呢,最后把我留下的几句话也念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⑥而今想来,这算是我第一次公开“发表”文章吧,尽管读者只有四五十人。那几句留言,颇像投稿时给编辑的客套话。不管怎样,从此我喜欢上了语文课,同学们也喜欢下课后主动找我玩了。我依然眼气城里孩子的洋气,但家里条件不好也没办法,至少语文成绩好让我打消了乡巴佬进城的自卑感。
⑦其实,我第一次写作文就撞了头彩是有原因的。虽然我以前一直在农村长大,但“阅读”并不比城里孩子少。父亲是教师出身,后来在县文教局工作,每次回家他都会带一摞子报纸回去,还有一些杂志。我天生与文字有缘,见了这些报刊,上面还有照片和图画,就看着玩,久而久之竟学到了不少东西。所以,虽然是第一次写作文,也能够照葫芦画瓢对付一下的。
⑧后来语文课一直是我的最爱。朗读课文、解词+造句、分析段落大意、总结主题思想,每一个环节对于有些同学来说可能枯燥乏味,对于我却是津津有味。尤其是作文每被老师念一次,那一天就成了我快乐的节日。
⑨有一次语文课令我终生难忘。课本里有一课是《东郭先生》,这个故事大家都熟悉。郑老师按照正常的课程要求讲完了课,别的同学下课了,他把我和另外几名语文好的同学带到他的办公室,神秘地告诉我们,他把《东郭先生》排成了节目,一个短剧,叫我们几个分别饰演其中的几个角色,秘密排练,一个星期后在语文课上演给全班同学看。郑老师分派了角色,把东郭先生给了我,让我们分别抄了台词,讲了怎么演,叮嘱大家保密。大家都很兴奋,有一种电影里地下工作者的感觉。之后一放了学,我们几个就跑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偷偷排练。一周后的语文课,终于在班里响了一个“大炸弹”,把全班同学都“炸”晕了。天啊,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太有意思了啊!
⑩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小学时候的语文课,想起那个瘦高个、白净脸、说话总爱把“干啥”说成“嘎”的郑老师,想起那次有趣的《东郭先生》表演课,心中总会盈满温馨。人的一生,有许多事情都是机缘巧合,有时一句话、一个人、一堂课,都有可能是点燃生命、照亮旅程的火种,值得一生去回忆,去珍惜。
(选自2019年12月4日《羊城晚报》,有删节)
9.文章以“我”与“语文课”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的方格内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温馨提示:从原文中找到已知信息所在的段落,根据已知信息,判断要概括的情节在文中哪些段落,确定作答范围)
10.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的画线句子。
(温馨提示:本题的答题模板是“该句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XX特点,表达了人物XX感情”)
11.第⑦段文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温馨提示:可以从记叙顺序的角度考虑)
12.文章第③段为什么要写郑老师脾气不好,会不会影响老师的形象呢?
(温馨提示:课文描写“阿长”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与本文写“郑老师”相同)
13.你从文章最后一句读出了什么感情?
(温馨提示:《阿长与〈山海经〉》与本文都属于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对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相同之处)
《阿长与〈山海经〉》自主学习
【基础存盘】
1.(1)震悚 (2)粗拙 (3)烦琐
2.B(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不合语境)
3.D(在句末加上“活动”)
4.示例:(1)首届中华孝亲敬老文化传承与创新大会在汉中举行 (2)上联:承恩不忘三春雨;下联:行孝常怀寸草心。
【阅读经纬】
5.暗示阿长地位卑微,不受尊重。这样写一方面为后文写阿长的粗俗愚钝以及“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做铺垫;另一方面又与阿长最终赢得了“我”的感激和敬重形成鲜明对照。
6.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还向母亲告状;睡觉时占据“我”的位置。
7.示例:用“大”字的形状来比喻阿长的睡相,形象而明了,十分传神。
8.地位低微、纯朴、善良
【拓展阅读】
9.转学县城 发表作文 排练节目
1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大炸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偷偷排练出的节目在同学们中造成的震撼效果,从从侧面写出了“我”对语文课的喜爱。
11.不能删去。作者插叙“我”第一次写作文就撞了头彩的原因,使得故事情节更为完整,也使得“我”对语文课的兴趣更加有迹可循,如果删去,“我”的才能就显得过于突兀,所以不能删去。
12.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写喜欢语文老师做了铺垫。不但不会影响老师的形象,还会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13.一堂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改变命运的轨迹,此句饱含着“我”对老师深深的怀念和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