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学习目标: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难点:通过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分析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自学测评
根据生活常识,我认为青蛙的繁殖季节是 。
青蛙繁殖季节,我们常见的生殖现象有 、 等。
青蛙的卵和精子在 中完成受精形成 ,是体外受精。
4.根据图示写出青蛙发育过程中的几个时期
(1)蛙的发育经历了[①]? ???,[②]????? ,
[③] 幼蛙 [④]??? ???四个时期。
比较蝌蚪和蛙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比较 早期蝌蚪 成 蛙
生活习性 生活在____中 营_________两栖生活
外形特征(四肢、尾) 有______无_______ ______消失,出现_______
呼吸器官 用_______呼吸 用_______呼吸,兼用________呼吸
由此看出, 蝌蚪和成蛙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__________发育.
(2)青蛙的幼体蝌蚪与鱼类十分相似,从这一点上看出两栖类与 有必然的亲缘关系。
总结:两栖动物的生长发育特征:雌雄 异体 , 受精; 水 中发育,幼体是 ,用 呼吸;成体用 呼吸,兼用 皮肤 辅助呼吸; 发育。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阅读14页资料分析1,思考:蛙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分析2
距今大概的年数 两栖动物发展状况 环境条件
3.45亿~2.25亿年 种类繁多,是两栖动物发展的繁盛时期。 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食物丰富。
2.25亿年至今 两栖动物走向衰退,种类减少,分布范围小。 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沙漠,气候干燥。
上表说明,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的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原因是_______发生了变化.
?3、阅读14页资料分析3,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上述事实你受到哪些启示?
◆拓展提高、达标测评
1.都属于两栖动物的一组是(? )
A.乌龟、青蛙、鳄鱼 B.大鲵、小鲵、乌龟
C.蝾螈、大鲵、蟾蜍 D.蟾蜍、鳄鱼、水獭
2.下列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体内受精,水中发育? B.体内受精,土中发育
C.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D.体外受精,土中发育
3.两栖动物是指(? )
A.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B.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C.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D.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
4.在美国南部等地发现的畸形蛙约占10%,致畸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空气污染? B.水域污染? C.土壤污染? D.人类捕杀
5.在脊椎动物中,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是 ( )
A.节肢动物 B.鱼类 C.两栖类 D.爬行类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春末夏初,青蛙“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如果寻声找去,你会发现池塘中的青蛙正在抱对。不久,如果你再来,会在水中看到小蝌蚪。继续观察下去,你还会看到青蛙那魔术般的外形变化过程。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试分析回答:
?(1)雄蛙的鸣叫是为了???????????? ;雌雄蛙抱对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
?(2)小蝌蚪长得不像“妈妈”,而像一条小鱼。猜猜看,小蝌蚪在水中用什么进行呼吸??????????????????? 。
?(3)小蝌蚪经过魔术般的变化,最后成得和“妈妈”一样了。你能写出青蛙的发育全过程吗?(请据图回答):青蛙发育过程的顺序是: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蝌蚪的形态和结构与成蛙的区别很大,青蛙的发育方式为_______发育。
7、(7分)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今年6月4日,在石景山京门路沿线黑石头段永定河上游,数以万计的小林蛙泳上河岸,形成一道奇特景象,数不清的笔头大的小林蛙集中在永定河饮水河上游河岸边,形成了两岸一公里多长的、一米左右宽的林蛙带。数不清的小林蛙叠了一层又一层,还形成了一堆半尺高的“小山”。因为数量太多,大量的小林蛙已经在挤压堆积中死亡。
资料二:成都附近的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出现过类似的现象。
资料三:现在正是北京蛙类上岸的季节。
⑴以下两种解释哪种有道理?为什么?(4分)
A原因是环境污染严重,其他适合上岸生存的地方被破坏,迫不得已,就竞相在一个地方上岸。
B是对异常天文现象的反应。
⑵所谓蛙类上岸是指它完成了发育过程中的什么阶段?(2分)
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对环境有什么要求?(1分)
(四)总结延伸 静下心来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堂练习
(六)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