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堂导入
泡菜作为一种腌渍发酵的食品,并非仅存在于少数国家和地区。中国称之为“paocai”,朝鲜半岛及中国的朝鲜族称之为“kimchi”,凡此种种,它们有相通相近之处,但在用料、口味、制作方法等方面又各有千秋。
我们支持从美食角度对泡菜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有益友好的交流,但不应带入偏见,以免引发对立,影响感情。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回应泡菜归属争论
2020年美食播主李子柒在个人账号上发布视频《萝卜的一生》后,韩国网民和媒体斥责其“抄袭韩国泡菜文化”。之后中韩网友就“泡菜”的归属问题展开了论战。外交部发言人华春人对于泡菜之争还特别进行了回应。
“泡菜”归属问题之争,从根本上反映的是文化之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对周边地区与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中国文化也逐渐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全球贸易网络是如何形成的?近代以来,中国都有哪些文化影响了西方?西方文化又有哪些影响了中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课程。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 15世纪以前的贸易
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14世纪前后欧亚之间的商路
15世纪以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世界贸易也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最主要的贸易路线是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欧洲人认识了瓷器、丝绸等中国商品,但是和中国的直接往来非常少。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2.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1)原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2)表现
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新航路开辟
1668年的一幅插图,
展示了当时伦敦咖啡馆的风貌
物种交换示意图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2.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②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荷兰东印度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
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法国西印度公司等。这些贸易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有的甚至可以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这些公司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新的世界性商品经济关系的意义何在呢?首先,第一次国际分工已经大规模完成,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提供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2.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3)影响: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在第一次国际大分工中,南北美洲和东欧提供原料,非洲提供黑奴,亚洲提供奢侈品,而西欧在三大贸易中都占据主导地位,推动商品的全球性流动,成为这次国际分工的指挥者。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3.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1)原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表现: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均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就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找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用于支持工业生产及倾销商品。蒸汽机车和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更为便捷,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可以更加便捷的输送到世界各地。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在新的贸易格局中仍占主导地位。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2.6倍。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4.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贸易
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时段
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1913--1929
0.7
1929--1938
-1.2
1938--1948
0
——摘编自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期间,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失业工人达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达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危机,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经济遭受到致命打击,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持续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到二战结束后的1948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仍为0。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贸易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切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对上述目的作出贡献……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二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有效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为了避免世界大战再次爆发,致力于围绕贸易、关税进行谈判,也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问题探究】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年份
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销售额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
1985年
4.77%
20.02%
30.30%
1990年
6.27%
23.56%
26.41%
1995年
5.99%
27.63%
14.86%
2000年
9.63%
47.70%
44.67%
2005年
9.03%
46.18%
32.31%
2010年
10.24%
39.98%
33.04%
1985—2010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
——根据卢进勇、杨国亮、杨立强等编著《中外跨国公司发展史》编制
跨国公司具有相当的经营规模;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跨国公司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迅猛;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知识小结】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
(1)殖民扩张和掠夺;
(2)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展;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4)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特点
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
15世纪后,西欧诸国先后开辟出新航路,在给欧洲带来财富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穿行在新航路上的商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搭起了沟通地区间思想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杨共乐主编《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18世纪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布歇的作品《梳妆》,其中有中国风格的屏风和团扇
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新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商品成为不同文化的载体,搭起了沟通地区间思想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茶
(1)地位: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19世纪英国贵族用中国瓷器喝茶的生活场景
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英国诗人沃勒作诗赞美这位饮茶王后: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一为后中英,一为群芳最。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助我清明思,湛然祛烦累。欣逢后诞辰,祝寿介以此。
——[美]梅维恒、[瑞典]郝也麟著,高文海译《茶的真实历史》
明 陈洪授
《松溪品茗图》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茶
(2)传播: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中俄“万里茶道”
日本茶道
英国下午茶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3.服装
(1)法国
①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②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孔子”中国袍系列
和服式长袍大衣
保罗·波烈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3.服装
(2)中山装: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被公认的“国服”是中山装。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了中山装的形制,并予礼义廉耻、三民主义和共和理念、五权宪法、和平统一、严谨治国等治国寓意。1929年,国民政府规定“制服用中山装”。
——摘编自夏目晶子《“唐装”的流行及其背景》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4.钟表
(1)诞生并传入中国: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2)概况
①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
②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
傅文忠公(恒)家所在有钟表,甚至仆从无不各悬一表于身,可互相印证,宜其不爽矣!
——赵翼《檐曝杂记》
昼夜循环胜刻漏,绸缪宛转报时全。
阴阳不改衷肠性,万里遥来二百年。
——康熙《戏题自鸣钟》
故宫钟表馆馆藏钟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4.钟表
③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
④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点。
《吴友如画宝》对上海法租界
大自鸣钟的报道
《点石斋画报》所绘上海
江海北关大自鸣钟
故宫钟表馆馆藏苏州制造钟表
故宫钟表馆馆藏广州制造钟表
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对我国的侵入日深,影响渐广,尤其是在沿海和通商口岸的城市中,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逐渐流行起来,对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改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其中钟表的广泛普及和公共建筑上大型钟楼的建造对人们的时间感知和时间观念影响深远。
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苏州在18世纪开始兴起钟表制造业,19世纪后技术日臻完善。所造钟表不仅具有计时功能,还能反映日月星辰变化与四时节气更替,造型简洁、色调清雅,尤其钟盘体大突出,实用性强,成为苏州钟表的显著特点。苏中钟表代表江南钟表风格。广州钟表仿照欧洲钟表的机械装置,结合中国的传统工艺,制造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钟表。广州钟表的题材多以我国传统中富有吉祥寓意、祝颂太平、庆寿祈福等为主。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5.文化交流
(1)原因: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表现: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
各地。
课堂小结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后:世界日益成为经济整体
二战后:世界贸易曲折发展
冷战结束后: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茶:中国 亚洲 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服饰:中国、日本等服饰元素被法国吸收;
中山装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钟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数量已经很多
其它: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
课堂小结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对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下更大气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只有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继续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进发。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的发言
课堂小结
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其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谋划和部署。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
文化兴盛始终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积极主动的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为实现文化强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