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3 08:5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课堂导入
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有普遍文明的一统天下,而是一个不同文明集团共存的世界。因此,每一种文明都要学会与其它文明共存。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说了这样一段话“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有普遍文明的一统天下,而是一个不同文明集团共存的世界。因此,每一种文明都要学会与其它文明共存。”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曾想要主宰世界,不断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文化侵略,随着现代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殖民主义遭到致命打击,虽然两次世界战争给人类文化带来巨大灾难,但在战争结束后,亚非拉地区的新兴国家提倡传统文化复兴,促使世界文化朝着多姿多彩的方向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然而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

法德
矛盾
法德矛盾由来已久。普法战争中,法军大败,被迫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还支付了50亿法郎的赔款,复仇主义思想弥漫整个法国。德国被法国视为最大的敌人。德国深恐法国起和复仇,拼命扩充陆军,试图压制法国。从法国取得
的50亿法郎赔款大部分被用于扩军和改善武器装备。
俄国同奥匈帝国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多为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同种同教,沙俄挥舞着“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帜,以“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自居,向巴尔干地区渗透。而奥匈帝国一向把巴尔干半岛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奥矛盾因为对巴尔干半
岛的争夺而激化了,双方也开始大力扩军备战。
英德
矛盾
俄奥
矛盾
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当拿破仑的军队横扫欧洲时,英国积极参加反法同盟;拿破仑失败后,俄国成为欧洲强国,英国于是联合法国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了俄国。本来英国同欧洲大陆诸国保持等距离外交,但随着德国在殖民霸权、海上霸权两方面都对英国构成了挑战,英德
矛盾就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其残酷的方式,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大量的人员、经济损失。但它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 ……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王红生等译《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宗主国把大量殖民地人民投入战场。在为宗主国的生存而战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3)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问题探究】观察两幅地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了哪些新的国家?
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等。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4)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民族自决原则: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人民可以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并自由谋求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自决的权利称为民族自决权,而其所依据的原则,称为民族自决原则。
民族自决的概念,初倡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但当时并不具备国际法的意义。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颁布的《和平法令》谴责帝国主义大国强制合并弱小民族,宣布破坏自决权的行为为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普遍承认和迅速发展。《联合国宪章》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将其作为联合国的宗旨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中的印度士兵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殖民帝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将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国将其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但是,正是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事例
(1)亚洲
①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从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 ?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闭幕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事例
②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③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比甘地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胡志明
毛泽东与胡志明
尼赫鲁与甘地
在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也曾指望宗主国法国给予印度支那独立和民主,遭遇失败后,1920年他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在胡志明的领导下,二战结束后,越南赢得独立。
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受到甘地影响与信任的尼赫鲁,在1929年当选为国大党主席,在他主持下的国大党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斗争目标。此后他成为全国知识分子和青年的领袖,并多次当选为国大党主席。在尼赫鲁的领导下,二战结束后,印度赢得独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事例
(2)非洲和拉丁美洲: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扎格鲁尔
桑地诺
卡德纳斯
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的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方式斗争,终于迫使英国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的主权国家。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在尼加拉瓜,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桑地诺的部队与美军及政府军战斗近两百次,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在墨西哥,1910年爆发了革命,1917年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但因美国干预,国内冲突不断,军事政变频繁,宪法在实行起来困难重重。墨西哥进步势力为维护宪法做出了不懈努力。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为总统,他继续进行护宪斗争,并推行对内对外改革,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道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3.影响
(1)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中国五四运动之后,又建立了共产党……印度发生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非洲,埃及发生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虽然没有发展到亚洲国家那种全国性的斗争规模,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
——摘编自王春良主编《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各国独立运动除了沉重地打击了国内封建、反动势力之外,还彼此配合,聚集成一股声势浩大的革命洪流,给国际帝国主义极大震撼,改变了殖民统治策略。由于反对帝国主义是各国民族运动的共同目标,因此不管各国运动属于何种类型,采取何种斗争形式,都表现了其顺应时代潮流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知识拓展】泛非会议
1900年7月,来自美国、西印度群岛和非洲的57名代表在伦敦举行第一次泛非会议。会议讨论了全世界黑人的境遇问题,主张黑人与白人应享有同等权利,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口号,形成了泛非主义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泛非运动日益活跃。从1919年到1945年,?连续召开了5次泛非大会,这是非洲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自治的重要表现。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问题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疲于战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掠夺有所放松,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
(2)帝国主义国家从殖民地大量征兵,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和革新的机械,他们反过来又利用学到的本领去反对殖民统治者。
(3)一战使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遭到严重削弱,而此时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迅速壮大,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
(4)受西方启蒙思想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逐渐成长壮大,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
(1)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如《大西洋宪章》《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联合国宪章》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协助从纳粹德国统治下获得解放的各国人民,以及欧洲的前轴心附庸国人民,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
……
……要和其他爱好自由的各国合作以建立一种在法治下的世界秩序,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的福利。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
(2)二战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动营中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2.表现
(1)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2)尽管英国首相丘吉尔极力维护英帝国,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了。
(3)法国总统戴高乐不得不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节选自1943年中、美、英《开罗宣言》
印巴分治、独立示意图
英军搬离苏伊士运河后,纳赛尔举手欢呼
阿尔及利亚人民庆祝国家独立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3.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据统计,截至1990年,联合国159个成员国中,有近100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布独立的。这些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在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后自成体系,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对20世纪后半期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945年至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影响了当今世界的国际局势。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在东亚、东南亚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时,对这些新生国家的前途,西方的政治界和思想界,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悲观的,他们预测新独立的国家将无法克服面临的巨大困难,将长期深陷种族矛盾、阶级冲突、社会动乱而不能自拔。一种是乐观的,他们认为,新独立国家如同十八九世纪的欧洲国家,只要学习西方,走西方所走过的道路,必定会成为现代化的国家。
……
50年过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些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2.印度
(1)独立后,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
(2)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3)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4)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印度国家博物馆
对印度的任何评价都是正确的,但是相反的观点可能也是正确的,因为它太复杂了。
——马可·吐温
耆那教千柱廟
圣耶稣教堂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3.新加坡、韩国
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及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李光耀《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
儒家文化提倡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并鼓励人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些成为韩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激励民众建功立业的感召力和鞭策力。例如,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喆积极倡导“第一主义”的经营哲学,使“三星集团”最终跻身于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行列。
——遆昶颖《儒家文化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韩国安东
儒教文化博物馆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作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引人注目。它们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移民国家,华人大量移入新加坡,也随之带去了儒家文化与价值观念及生活习俗。儒家文化是新加坡华人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
韩国自古就与中国关系密切,儒家文化早在卫满朝鲜时期就传入朝鲜半岛,长久以来影响着朝鲜和韩国人民。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家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4.现代埃及文化
(1)特点: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2)表现
①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②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③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开罗“千塔之城”
吉萨金字塔群
悬空教堂
塔哈·侯赛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53年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的影响,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埃及著名盲人作家塔哈·侯赛因是埃及要求民族复兴的新兴力量代表。在埃及,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英语中的“埃及”一词,是从古希腊语演变而来的。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千塔之城”开罗,远处是现代欧美建筑,近处是伊斯兰文化清真苏,是埃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代表。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知识小结】文化多元的新兴国家
{00A15C55-8517-42AA-B614-E9B94910E393}国家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印度
崇尚甘地思想
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政治体制、官方用语
新加坡
韩国
儒家传统: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
埃及
伊斯兰教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
少数人信仰基督教,英语、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问题探究】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的复兴是由于大战造成帝国主义力量严重削弱,为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的影响而复兴民族文化。
(2)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一方面受西方和邻近地区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保留了本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复兴。
课堂小结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原因: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
和北非各地
表现
原因: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殖民主义衰落、亚非拉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广泛传播
印度: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新加坡、韩国:发扬儒家文化,吸收西方文化
埃及:阿拉伯文化,带有欧洲和亚洲等地的文化元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欧洲、西亚和北非诞生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表现
朝鲜独立、中国收回台湾
英帝国瓦解
阿尔及利亚独立
课堂小结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惜和平,把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决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处理国际争端,坚决反对打着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等幌子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中国人民将一如既往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破坏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和发展权利、破坏中国人民同其他国家人民的交流合作、破坏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9
课堂小结
在资本主义兴起后,各大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曾发展为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改变了整个国际格局,促使不同地区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随着亚非拉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开展,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了一批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他们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复兴。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促进各国文化在平等中交流、互鉴。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