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28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28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3 08:5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程标准】
认识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金融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经济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20世纪初)




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3
2
1
4
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2
特点: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一、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表现)
过程:
(1)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2)1922年,苏联成立;
(3)1936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背景:1918年,国内战争开始,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行政和军事手段)
2、措施:实行余量征集制,将农民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3、影响:(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知识回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材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须的口粮。付给农民的都是纸币,但由于当时纸币大幅度贬值,不过是些“彩色纸片”。农民认为“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农民对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暴动者提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的口号。苏维埃政权的形势十分危急。
1921年3月,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1、措施: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2、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3、影响:得到了工农的支持,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知识回顾:新经济政策(1921-1929)
1、特点:高度集中发展重工业(建设强大国防);利用单一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计划经济)。
2、成就: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知识回顾:斯大林体制
应对:
民主的方式:美国、罗斯福新政
法西斯方式:德、日、意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①黄金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②滞胀及调整: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和通货膨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③复苏和发展: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20世纪80年代经济复苏,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思考: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

① 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 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
③ 凯恩斯主义指导、罗斯福新政的借鉴;
④ 战后相对安定的环境;
⑤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新经济时代
时间: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时期)
含义: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增长模式。
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特征: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
评价:
(积极)推动了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
(局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
消极: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积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突出,随后的改革陷入困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体制,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2)社会主义国家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① 曲折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② 改革开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4)新兴独立国家经济发展
目标:实现经济独立、工业化;
手段: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
成就: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问题: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能力提升】阅读教材P48内容,归纳新兴独立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手段、主要成就及存在问题。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A、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联系与依存日益加深;
B、经济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突出;
C、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4、21世纪下的世界经济与中国
(1)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特点:
(2)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政策:
材料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对进口商品关税征收最高达53%。这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各国纷纷提高关税,打起了关税权、倾销战和货币战,致使世界经济停滞,贸易总额相对于1929年减少了三分之二,世界经济全面衰退……这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根据材料回答并结合课本知识,概括面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及带来的后果,二战后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又有怎样的举措?
做法: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后果: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加深了已经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
措施:国际金融方面: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贸易方面:成立关贸总协定。
材料一 (面对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他们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经济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材料二 193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大幅度提高了800多种商品的关税。
1、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背景: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导致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2)建立过程与发展
建立: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作用: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
材料:在关贸总协定的努力下,到1988年止,发达国家工业品的平均关税已从40年前的40%下降至4%-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也降至13%-15%。1950年至1973年,国际贸易额平均增长率为10.3%,国际贸易量年均增长7.2%
(3)影响
积极:促进了国际贸易自由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消极: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成为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1)时间: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意义: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政策性开放到制度性开放)
原因:①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
表现:电子商务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
影响: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3、贸易形式发生变化
1、二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2)特点:
确定国际货币制度
(双挂钩一固定)
黄金
美元
其他会员国货币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1盎司黄金=35美元
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
认缴资金制
(1)背景:国际金融秩序混乱;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
美国战后经济实力膨胀。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机构
宗旨
业务活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3)国际金融机构
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成立初期贷款对象集中在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金融危机)
(灾后重建)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世界银行
WB
关贸总协定
GATT
温故知新——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构成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项目
类别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
不同点
性质
构成
作用
相同点
原因
目的
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异同点
国际金融体系
IMF、WB
关贸总协定
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
稳定金融秩序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教训;
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
稳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
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经济霸权
适应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有利于美国的经济扩张。
国际贸易体系
①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②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③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4)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亚投行总部大楼
(5)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①原因: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②表现:
A、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B、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C、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③影响: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无须亲自到金融网点,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
26
据统计,1996-2005年,信息技术产品世界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为8.5%,2005年达到14500亿美元,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14.5%,超过农产品和服装所占比重之和。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
C. 知识经济持续增长
D. 贸易壁垒逐渐被消除
【素养提升--史料实证】
c
【问题深化——IMF与WB 】
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1、某国爆发金融危机,该国货币贬值一半以上,该国政府不得不向某国际组织申请紧急贷款来稳定货币。
2、某国发生重大地震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该国政府除了政府拨款外,还可以向哪个组织申请贷款援助。
IMF
W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