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初三语文一模汇编之古诗文阅读(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北京初三语文一模汇编之古诗文阅读(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2 20:25:52

文档简介

2020年北京初三语文一模汇编之古诗文阅读
朝阳区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默写。(共5分)
4.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1分)
5.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1分)
6.
颐和园的西堤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说起西湖,你能想到的一联诗句是“



”。沿西堤行走,从柳桥去往练桥,你会经过“景明楼”。看到这座楼,你一定会想起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到的“至若春和景明,

”。(3分)
颐和园景明楼
(二)阅读《黄鹤楼》,完成7-9题。(共5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
诗歌前两联,从神话传说落笔,通过写
、白云悠悠,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1分)
8.
画线句描绘了诗人登楼所望之明丽景象。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分)
答:
9.
下列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情感一致的一项是(2分)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0-12题。(共7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乙】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便舍船
舍生取义
四舍五入
锲而不舍
B.
才通人
指通豫南
通情达理
融会贯通
C.
具答之
百废具兴
别具匠心
交通工具
D.
扶向路
寻向所志
所向披靡
欣欣向荣
11.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黄发的老人和垂下头发的小孩,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理解:住在桃花源里,人们因为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乙】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于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
理解:桃花源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
【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翻译:到了郡城,渔人去拜见了太守,报告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理解:渔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个究竟,所以向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村中的生活情状。
12.上文描绘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阅读下面三则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不同材料中的理想社会各有怎样的特点。(3分)
【链接材料一】
使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虽有舟舆③,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④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节选自《老子》)
【链接材料二】
故至德之世,山无蹊隧⑤,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⑥;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⑦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⑧与禽兽居,族⑨与万物并。
(节选自《庄子·马蹄》)
【链接材料三】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节选自《礼记·礼运》)
注:①
[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十倍,百倍。

[重死]以死为重。

[舆]车。

[陈]通“阵”,列阵。

[蹊隧]小径和穴道。

[连属其乡]指居所相连。

[羁]拴住。

[同]混同。

[族]聚集。
链接材料一:

链接材料二


链接材料三:

海淀区
二、古诗文阅读(共19分)
(一)默写。(共6分)
4.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分)
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分)
6.居天下之广居,

。(《富贵不能淫》)(2分)
7.《出师表》中直接写诸葛亮临危受命,同时又高度概括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的对偶句是

。(2分)
(二)阅读《春望》,完成8-9题。(共5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本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安史之乱中,春日的长安城一片

的景象;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事持久和

。整首诗表达出诗人思念亲人、

的情感。(3分)
9.鸟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下列诗句中与“恨别鸟惊心”一样表达伤感之情的一项是(
)(2分)
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C.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8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甲】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春和景明/和颜悦色
B.
心旷神怡/怡然自乐
C.
不以物喜/
拭目以待
D.
连月不开/
开卷有益
11.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翻译:太阳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理解:作者用一连串的四字短语,写天气恶劣,日星无光,使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情境。
【乙】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翻译: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理解:“进”照应前文的“居庙堂之高”,“退”照应前文的“处江湖之远”,进一步丰富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内涵,写出了古仁人的贬谪之悲。
1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他的“忧乐观”。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范仲淹的“忧乐观”的内涵,并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范仲淹是怎样践行这种“忧乐观”的。(4分)
【链接材料一】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①常稔之田②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③。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④有余而无穷。屏⑤而家居俟代⑥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⑦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⑧,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⑨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⑩,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节选自钱公辅《义田记》)
注:①[负郭]靠近城郭。
②[常稔(rěn)之田]良田。稔,庄稼成熟。③[缣]这里指一匹丝织物。④[沛
然]充裕的样子。⑤[屏]退隐。⑥[俟代]等待任用。
⑦[逮]达到。⑧[殁(mò)]死。⑨[位充]职位高。
⑩[敛]同“殓”。
【链接材料二】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答:
西城区
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默写。(共4分)
6.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全国各地支援武汉的医疗队伍,迅速集结,疾速奔赴抗击疫情的战场,这情景让人想起《木兰诗》中的语句“



”。(2分)
7.受任于败军之际,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1分)
8.当下网络学习风行,人们形象地称互联网是承载着大量信息的“云”。自然界的云或连绵飘浮,或翻滚激荡,其变化莫测的形态常常会触动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思。你能联想到的一句有“云”字的古诗(词)是“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1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题。(共5分)
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这是一首回忆往昔历程抒发爱国情怀的诗篇。前四句诗人回顾了自己的身世浮沉,既有苦读经书后的仕途成功,又有国难当头时的

;后四句先巧用双关描述自己曾经的苦闷煎熬,再阐明心志,以

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每空不超过4个字,2分)
10.从下面两幅画中选择一幅,用《过零丁洋》中的一联为其题诗,请结合诗句和图画内容,说明用此联题诗的理由。(3分)
【甲】
【乙】
选择:【

题诗:
理由: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共7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译注》)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舍生而取义者也
同舍生皆被绮绣
屋舍俨然
B.故患有所不辟也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患得患失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各得其所
D.是亦不可以已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争论不已
1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理解: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人人都能有行善之举,只不过“贤者”能保有求生的本性。
【乙】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理解:一碗饭食,事关生死,但也关乎尊严,有志气的人在两难之中,选择了宁可饿死也要保持尊严,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有的人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13.孟子善于运用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请谈谈这种写法在选文和链接材料中分别是怎样运用的。(3分)
【链接材料】
橘生①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②,叶徒相似,其实③味不同,所以然者何④?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⑤不盗,入楚则盗,得无⑥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节选自《晏子使楚》)
注:①[生]生长。②[枳(zhǐ)]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味道酸苦。③[其实]它们的果实。④[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⑤[齐]指春秋时期的齐国,后边的“楚”即楚国。齐国使者晏婴出使楚国,楚王命人捆绑一个盗贼从大家面前经过,说这盗贼是齐国人而羞辱晏婴,晏婴以此答对。⑥[得无]莫非。
答:
丰台区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默写。(共4分)
5.
,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1分)
6.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1分)
7.自停课不停学以来,时间悄然过去了三个月。这不禁让我们想起《论语》中孔子感叹时光匆匆流走的“

”这两句话。(2分)
(二)阅读《望岳》,完成8-10题。(共6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歌前六句无一个“望”字,但都写诗人向岳而“望”,由远及近,从朝到暮。
B.开头两句用设问写出了泰山横跨在齐鲁两地之间,表现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第五、六两句写出细望所见:山间白云涌现,变幻无穷;归鸟翱翔,投林还巢。
D.结尾两句写的是诗人的登山感受,这一次登顶让年轻诗人信心大增、豪情满怀。
9.诗中加点字“割”字能否换成“隔”?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答:
10.登山,往往会让人心中涌起一股壮志豪情。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借登山抒发壮怀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

”。(除《望岳》外,写出连续的两句)(2分)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题。(共7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衣食所安
安之若素
转危为安
心安理得
B.
民弗从也
言听计从
唯命是从
力不从心
C.
公将驰之
背道而驰
心驰神往
驰名中外
D.
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故弄玄虚
温故知新
12.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居高官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理解:在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曹刿没有听从乡人的劝阻,执意进宫劝谏鲁庄公万事俱备之后再去迎战。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和玉器、丝织品等,从来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理解:在曹刿指出靠贵族的拥护不能战胜齐军后,鲁庄公又把取胜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护佑,再次显露他的“鄙”。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在齐军大败的时候阻止了鲁庄公的盲目追击,仔细观察敌情后才做决定,从这可以看出曹刿的谨慎。
13.请结合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鲁庄公和汉宣帝在执政上的共同之处。(3分)
【链接材料】
夏五月,诏曰:“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①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②矣。”
又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③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④。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节选自《汉书·宣帝纪》)
注:①[群生]百姓。
②[文吏]掌管文书、法令的官吏。
③[讳]冒犯名讳。
④[询]汉宣帝改名为“询”。
答:
通州区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默写。(共4分)
7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8.斯是陋室,

<
刘禹锡8陋室铭》)
9.中国人喜欢登高抒怀。诗人在登高诗歌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情感。从而赋子作品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如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以“遥知见弟登高处.遍插菜萸少--人”道出对家乡,亲朋的思念。请再写两向与登高有关的诗句: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客)
(二)阅读《过零丁洋》,完成第10-11题。(共5分)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凤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过零丁洋)是一首爱国诗篇。诗开篇,作者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久经磨炼,无所畏惧。接着诗人用“
”代指战争,追述战斗生涯。三四句。作者运用“飘絮”与“浮
萍”分别喻指国家命运和
,抒写了面对此境過时的
之情。
(3分)
1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与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的都是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2
分)
答: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第12-14题。(共8分)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馬。
12,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2分》
A.年且九十
得过且过
B.指通豫南
指日可待
C.杂然相许
杂乱无章
D.帝感其诚
坦诚相见
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甲】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翻译: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理解:因为愚公一家一直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所以愚公才想到集合全家人的力量移山,解决出行难题。
【乙】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翻译: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
理解:妻子提出的疑问确实是愚公面临的现实困难;愚公年纪较大,单凭自己能力极其有限,曾尝试削平魁父那座小山都没能成功.更别说移动大山了。
14.坚定的信念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请结合下面[链接材科],简要说明坚定的信念是如何在苏武身上体现的。作为中学生,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精神品质的。(4
分)
【链接材料】
卫律知武①终不可胁,白②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⑥,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⑦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⑧野鼠去⑧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⑨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逃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副改)
注:①[苏武](?一前60):西汉使臣。字子卿,公元前100年任中即将,奉命出使匈奴。②[白]禀告,报告。③[旃]通“毡"。毛织物。④[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⑤[羝(dī)]公羊。⑥[能乳]公羊生小羊。⑦[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⑧[去]即“弆(jǔ)",收藏。⑨[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答:
平谷区
二、古诗文阅读(共
16分)
(一)默写。(共4分)
5.瀚海阑干百丈冰,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分)
6.
??
???
,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1分)
7.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分)
8.
??????,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1分)
(二)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9、10题。(共5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9.有人说“登高怀古的目的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请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10.词的上片“不尽长江滚滚流”借景抒情,让人感觉到时间长河的流逝,万事万物不断地变迁。由此我们联想到孔子所说的“
,不舍昼夜”和
(作者)所写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共7分)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二)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①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③,君其图④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选自《刺客列传》)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又何间焉
挑拨离间
B.衣食所安
居安思危
C.弗敢加也
无以复加
D.小大之狱
不速之客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13.结合上面两篇文章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
“铁肩担道义”的含义。(3分)
答:
【链接材料】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⑤適戍渔阳,九百人屯⑥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⑦,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⑧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选自《陈涉世家》)
【注】①[事]供职为臣。②[败北]战败逃亡。
③[今鲁城坏即压齐境]极言齐侵鲁之深,齐境紧逼鲁城之下。④[图]谋划。⑤
[闾左]贫苦农民。
⑥[屯]停驻。

[当行]在征发之列。
⑧[大计]起义。
燕山区
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默写(共4分)
6.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8.锦帽貂裘,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9.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与楼相关的诗篇,除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还能想到关于“楼”的一句古诗是

(二)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10-11题。(5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这是一首边塞感怀之作。虽然词中有关景象的描绘凸显了塞下秋景的
和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但读者依然能从

”中体会到诗人的宏愿伟志。(2分)
11.下面这幅图画适合为词中的哪两句作配图?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4题。(7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必为己
叹为观止
为富不仁
碌碌无为
B.幼有所长
拔苗助长
茁壮成长
草长莺飞
C.讲信修睦
信以为真
信口开河
通风报信
D.废疾者
大声疾呼
疾风劲草
讳疾忌医
1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的人都是替大家着想的。
理解: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以此为纲,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其具体表现。
B.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因此奸邪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是所谓的理想社会。
理解:这两句是顺承前文得出的结论,“大同”社会中,现实社会的黑暗现象不复存在,从而形成“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局面。
14.从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一则,找出材料所展现场景与上文相对应的句子,判断其形成原因是否与上文相近,并阐明理由。(3分)
【链接材料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链接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节选自司马光《唐太宗论止盗》)
答:
顺义区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默写(5分)
5.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1分)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1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推己及人,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的诗句是:


(2分)
明月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日本友人在捐赠中国的抗击疫情的物资上写下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表达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请你也写出一句借助明月这个意象表达情感的诗句:
。(1分)
阅读《黄鹤楼》,回答
9—10
小题。(5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
这首诗前两联从神话传说写起,巧用仙人乘鹤归去的典故引出黄鹤楼,然后借黄鹤一去不复返,唯有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达诗人??①
?的感慨。颈联诗意一转,由怀古回到现实,诗人描写登楼所见:?

,?

?。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气概苍莽,感情真挚。(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0.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和本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都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请结合诗句的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这种思乡之情的。(2分)
答:
(三)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回答11—13题。(8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心似箭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岳阳楼之大观
?雄伟壮观
叹为观止
走马观花
B.多会于此
?
聚精会神
融会贯通、
单刀赴会
C.去国怀乡
春去秋来
大势已去
除残去秽
D.此乐何极
登峰造极
否极泰来
静极思动
12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啊。
理解: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登上岳阳楼,看到眼前如此恶劣悲凉的情景,内心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忧虑悲伤的情绪。
【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
理解:
这句话表达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处境,而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13.选文表现了作者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请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范仲淹身上的这种高尚情怀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表现出来的。(4分)
【链接材料一】
是年有《上执政书》,略云:「盖闻忠孝者,天下之大本也。其孝不逮.忠可忘乎?
所以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游荡懒惰)去冗僭(多余不称职的官员),遴选举,敦教育,养将材,保直臣,斥佞臣,使朝廷无过,生灵无怨,以杜奸雄。凡万馀言。
节选自楼钥编《范文正公年谱》
【注释】是年:指天圣六年,1028年。哀:此指1026年范仲淹母亲去世。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二十七个月。丁忧期间,通常是不必问国事的。
【链接材料二】
通、泰、海州皆滨海,旧日潮水皆至城下,田土斥卤,不可稼穑。文正公监西溪盐仓,建白于朝,请筑捍海堤于三州之境,长数百里,以卫民田。朝廷从之,以公为兴化令掌斯役,发通、泰、楚、海四州民夫治之。既成,民享其利,兴化之民往往以范为姓。
节选自《记闻》
答:2020年北京初三语文一模汇编之古诗文阅读
朝阳区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默写。(共5分)
4.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1分)
5.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1分)
6.
颐和园的西堤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说起西湖,你能想到的一联诗句是“



”。沿西堤行走,从柳桥去往练桥,你会经过“景明楼”。看到这座楼,你一定会想起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到的“至若春和景明,

”。(3分)
颐和园景明楼
(二)阅读《黄鹤楼》,完成7-9题。(共5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
诗歌前两联,从神话传说落笔,通过写
、白云悠悠,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1分)
8.
画线句描绘了诗人登楼所望之明丽景象。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分)
答:
9.
下列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情感一致的一项是(2分)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0-12题。(共7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乙】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便舍船
舍生取义
四舍五入
锲而不舍
B.
才通人
指通豫南
通情达理
融会贯通
C.
具答之
百废具兴
别具匠心
交通工具
D.
扶向路
寻向所志
所向披靡
欣欣向荣
11.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黄发的老人和垂下头发的小孩,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理解:住在桃花源里,人们因为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乙】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于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
理解:桃花源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
【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翻译:到了郡城,渔人去拜见了太守,报告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理解:渔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个究竟,所以向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村中的生活情状。
12.上文描绘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阅读下面三则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不同材料中的理想社会各有怎样的特点。(3分)
【链接材料一】
使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虽有舟舆③,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④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节选自《老子》)
【链接材料二】
故至德之世,山无蹊隧⑤,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⑥;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⑦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⑧与禽兽居,族⑨与万物并。
(节选自《庄子·马蹄》)
【链接材料三】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节选自《礼记·礼运》)
注:①
[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十倍,百倍。

[重死]以死为重。

[舆]车。

[陈]通“阵”,列阵。

[蹊隧]小径和穴道。

[连属其乡]指居所相连。

[羁]拴住。

[同]混同。

[族]聚集。
链接材料一:

链接材料二


链接材料三:

答案示例: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共5分)
4.答案:铜雀春深锁二乔(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5.答案:山重水复疑无路(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6.答案示例:①孤山寺北贾亭西
②水面初平云脚低
③波澜不惊
(共3分。共3空,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二)(共5分)
7.答案示例:鹤去楼空
(1分)
8.答案示例:
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隔江相望的汉阳平野中葱郁的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势茂盛。
(共2分。共2句,每句1分)
9.答案:A(2分)
(三)(共7分)
10.答案:A(2分)
11.答案:乙(2分)
12.答案要点:①
朴素安定

自然和谐

天下为公
(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海淀区
二、古诗文阅读(共19分)
(一)默写。(共6分)
4.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分)
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分)
6.居天下之广居,

。(《富贵不能淫》)(2分)
7.《出师表》中直接写诸葛亮临危受命,同时又高度概括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的对偶句是

。(2分)
(二)阅读《春望》,完成8-9题。(共5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本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安史之乱中,春日的长安城一片

的景象;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事持久和

。整首诗表达出诗人思念亲人、

的情感。(3分)
9.鸟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下列诗句中与“恨别鸟惊心”一样表达伤感之情的一项是(
)(2分)
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C.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8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甲】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春和景明/和颜悦色
B.
心旷神怡/怡然自乐
C.
不以物喜/
拭目以待
D.
连月不开/
开卷有益
11.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翻译:太阳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理解:作者用一连串的四字短语,写天气恶劣,日星无光,使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情境。
【乙】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翻译: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理解:“进”照应前文的“居庙堂之高”,“退”照应前文的“处江湖之远”,进一步丰富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内涵,写出了古仁人的贬谪之悲。
1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他的“忧乐观”。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范仲淹的“忧乐观”的内涵,并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范仲淹是怎样践行这种“忧乐观”的。(4分)
【链接材料一】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①常稔之田②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③。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④有余而无穷。屏⑤而家居俟代⑥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⑦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⑧,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⑨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⑩,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节选自钱公辅《义田记》)
注:①[负郭]靠近城郭。
②[常稔(rěn)之田]良田。稔,庄稼成熟。③[缣]这里指一匹丝织物。④[沛
然]充裕的样子。⑤[屏]退隐。⑥[俟代]等待任用。
⑦[逮]达到。⑧[殁(mò)]死。⑨[位充]职位高。
⑩[敛]同“殓”。
【链接材料二】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答:
答案示例: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一)(6分)
4.沉舟侧畔千帆过
5.不尽长江滚滚流
6.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7.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4-7小题共6分。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二)(5分)
8.答案示例:①荒凉破败
②音书难通
③忧国伤时
(共3分。每空1分)
9.C(2分)
(三)(8分)
10.B(2分)
11.甲(2分)
12.答案示例:范仲淹的忧乐观,就是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国利民为宗旨。范仲淹为官显贵之时,用自己的俸禄购置千亩义田,用来供养贫困的族人,而自己甘守清贫,只把扶危济困的道义传给子孙;
范仲淹出于对国家不重边功,战事吃紧的忧虑,虽然思念家乡,但还是驻守边塞,以戍边军务为重。这些表现,体现了他为国为民、身体力行的“忧乐观”。
(共4分。
忧乐观1分,购置义田1分,戍守边关1分,语言表达1分)
西城区
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默写。(共4分)
6.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全国各地支援武汉的医疗队伍,迅速集结,疾速奔赴抗击疫情的战场,这情景让人想起《木兰诗》中的语句“



”。(2分)
7.受任于败军之际,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1分)
8.当下网络学习风行,人们形象地称互联网是承载着大量信息的“云”。自然界的云或连绵飘浮,或翻滚激荡,其变化莫测的形态常常会触动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思。你能联想到的一句有“云”字的古诗(词)是“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1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题。(共5分)
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这是一首回忆往昔历程抒发爱国情怀的诗篇。前四句诗人回顾了自己的身世浮沉,既有苦读经书后的仕途成功,又有国难当头时的

;后四句先巧用双关描述自己曾经的苦闷煎熬,再阐明心志,以

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每空不超过4个字,2分)
10.从下面两幅画中选择一幅,用《过零丁洋》中的一联为其题诗,请结合诗句和图画内容,说明用此联题诗的理由。(3分)
【甲】
【乙】
选择:【

题诗:
理由: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共7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译注》)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舍生而取义者也
同舍生皆被绮绣
屋舍俨然
B.故患有所不辟也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患得患失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各得其所
D.是亦不可以已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争论不已
1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理解: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人人都能有行善之举,只不过“贤者”能保有求生的本性。
【乙】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理解:一碗饭食,事关生死,但也关乎尊严,有志气的人在两难之中,选择了宁可饿死也要保持尊严,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有的人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13.孟子善于运用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请谈谈这种写法在选文和链接材料中分别是怎样运用的。(3分)
【链接材料】
橘生①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②,叶徒相似,其实③味不同,所以然者何④?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⑤不盗,入楚则盗,得无⑥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节选自《晏子使楚》)
注:①[生]生长。②[枳(zhǐ)]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味道酸苦。③[其实]它们的果实。④[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⑤[齐]指春秋时期的齐国,后边的“楚”即楚国。齐国使者晏婴出使楚国,楚王命人捆绑一个盗贼从大家面前经过,说这盗贼是齐国人而羞辱晏婴,晏婴以此答对。⑥[得无]莫非。
答:
答案示例:
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共4分)
6.答案:①万里赴戎机
②关山度若飞
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有错不得分。
7.答案:奉命于危难之间
评分标准:1分。有错不得分。
8.示例一:荡胸生曾云
示例二:白云千载空悠悠
示例三:不畏浮云遮望眼
评分标准: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二)(共5分)
9.
示例:①命运坎坷(或“痛苦飘零”“抗敌失利”等)
②捐躯报国(或“舍生取义”等)
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①从诗人身世之“沉”角度答,②从视死如归、死得其所、爱国尽忠、留名青史等角度答,意思对即可。每空超过4个字的,不得分。
10.示例一: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画中人物被锁链束缚,却依然执笔题诗,器宇轩昂,坚贞不屈,正符合这两句慷慨赴死、忠心报国的意思。
示例二:乙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画中人物伫立滩头,面对波涛翻滚的洋流,孤独落寞,正符合这两句曾经在滩头感到惶恐、在洋中感慨伶仃的意思。
评分标准:共3分。选择和题诗匹配1分,理由2分,其中画面细节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1分。
(三)(共7分)
11.答案:D
评分标准:2分。选错不得分。
12.答案:乙
评分标准:2分。选错不得分。
13.示例:选文以人对食物的取舍来类比人对“生”与“义”的取舍,浅显易懂地阐明了人具有“舍生取义”之心的道理。链接材料以地域对果实味道的影响来类比环境对人的影响,以此回击楚王,暗示齐人到楚国做盗贼是因为楚国环境不如齐国好。
评分标准:共3分。选文运用解说1分,链接材料运用解说1分,语言1分。
(细说评标时说明:有答题语言,就给1分;一个沾边另一个一点没写,给1分;答对一个,另一个一点没写,给2分;答对一个,另一个沾边,给2分;两个都只是沾边,给2分。)
丰台区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默写。(共4分)
5.
,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1分)
6.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1分)
7.自停课不停学以来,时间悄然过去了三个月。这不禁让我们想起《论语》中孔子感叹时光匆匆流走的“

”这两句话。(2分)
(二)阅读《望岳》,完成8-10题。(共6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歌前六句无一个“望”字,但都写诗人向岳而“望”,由远及近,从朝到暮。
B.开头两句用设问写出了泰山横跨在齐鲁两地之间,表现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第五、六两句写出细望所见:山间白云涌现,变幻无穷;归鸟翱翔,投林还巢。
D.结尾两句写的是诗人的登山感受,这一次登顶让年轻诗人信心大增、豪情满怀。
9.诗中加点字“割”字能否换成“隔”?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答:
10.登山,往往会让人心中涌起一股壮志豪情。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借登山抒发壮怀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

”。(除《望岳》外,写出连续的两句)(2分)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题。(共7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衣食所安
安之若素
转危为安
心安理得
B.
民弗从也
言听计从
唯命是从
力不从心
C.
公将驰之
背道而驰
心驰神往
驰名中外
D.
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故弄玄虚
温故知新
12.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居高官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理解:在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曹刿没有听从乡人的劝阻,执意进宫劝谏鲁庄公万事俱备之后再去迎战。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和玉器、丝织品等,从来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理解:在曹刿指出靠贵族的拥护不能战胜齐军后,鲁庄公又把取胜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护佑,再次显露他的“鄙”。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在齐军大败的时候阻止了鲁庄公的盲目追击,仔细观察敌情后才做决定,从这可以看出曹刿的谨慎。
13.请结合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鲁庄公和汉宣帝在执政上的共同之处。(3分)
【链接材料】
夏五月,诏曰:“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①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②矣。”
又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③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④。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节选自《汉书·宣帝纪》)
注:①[群生]百姓。
②[文吏]掌管文书、法令的官吏。
③[讳]冒犯名讳。
④[询]汉宣帝改名为“询”。
答:
答案示例: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共4分)
5.(1分)山气日夕佳
6.(1分)朔气传金柝
7.(2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评分说明:每空1分,错、漏、增字该空均不得分)
(二)(共6分)
8.(2分)D
9.(2分)不能。“隔”只有分开的意思,而“割”有从高处断开的意思,动态性更强,能够表现泰山的高峻和雄伟的气势。(评分说明:理解1分,分析1分)
10.(2分)答案示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共7分)
11.(2分)B
12.(2分)A
13.(3分)答案要点:取信于民。鲁庄公能用诚心办理案件,尽量做到公正,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汉宣帝认识到刑狱关系重大,能够禁暴止邪,使百姓内心安定,休养生息。汉宣帝对于自己改名之前冒犯他名讳的人,予以赦免,这份宽容,也让他深得民心。(评分说明:共同点1分,分析2分)
通州区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默写。(共4分)
7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8.斯是陋室,

<
刘禹锡8陋室铭》)
9.中国人喜欢登高抒怀。诗人在登高诗歌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情感。从而赋子作品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如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以“遥知见弟登高处.遍插菜萸少--人”道出对家乡,亲朋的思念。请再写两向与登高有关的诗句: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客)
(二)阅读《过零丁洋》,完成第10-11题。(共5分)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凤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过零丁洋)是一首爱国诗篇。诗开篇,作者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久经磨炼,无所畏惧。接着诗人用“
”代指战争,追述战斗生涯。三四句。作者运用“飘絮”与“浮
萍”分别喻指国家命运和
,抒写了面对此境過时的
之情。
(3分)
1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与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的都是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2
分)
答: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第12-14题。(共8分)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馬。
12,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2分》
A.年且九十
得过且过
B.指通豫南
指日可待
C.杂然相许
杂乱无章
D.帝感其诚
坦诚相见
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甲】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翻译: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理解:因为愚公一家一直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所以愚公才想到集合全家人的力量移山,解决出行难题。
【乙】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翻译: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
理解:妻子提出的疑问确实是愚公面临的现实困难;愚公年纪较大,单凭自己能力极其有限,曾尝试削平魁父那座小山都没能成功.更别说移动大山了。
14.坚定的信念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请结合下面[链接材科],简要说明坚定的信念是如何在苏武身上体现的。作为中学生,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精神品质的。(4
分)
【链接材料】
卫律知武①终不可胁,白②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⑥,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⑦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⑧野鼠去⑧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⑨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逃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副改)
注:①[苏武](?一前60):西汉使臣。字子卿,公元前100年任中即将,奉命出使匈奴。②[白]禀告,报告。③[旃]通“毡"。毛织物。④[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⑤[羝(dī)]公羊。⑥[能乳]公羊生小羊。⑦[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⑧[去]即“弆(jǔ)",收藏。⑨[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答:
答案示例:
二、古诗文阅读(共I7分)
(一)诗歌默写(共4分)
7.[答案]分烽火连三月
8.[答案]分惟吾德馨
9.[答案]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课内出现的诗词有一处错别字本诗句不给分。
(二)古诗阅读(共5分)
10.[答案]3分
干戈
个人遭遇
悲愤
11.[答案示例]2分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人借助“玉龙”和”黄金台”的历史故事,表现出将土们不惜牺牲性命也要报效朝廷的决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借用“丹心”与“汗青”代指“忠心”和“史册",表明自己甘愿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忠心将永垂史册的崇高志向。
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正确分析手法各1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
12.
[答案]2分D
13.[答案]2分甲
14.[答案示例]:4分
匈奴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迫害。他们把苏武囚禁起来,不给吃喝。但苏武仍然坚守回汉的信念,雪天嚼雪、毡毛充饥:发配北海后。匈奴不给苏武粮食,他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即便匈奴放下狠话,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时,他也没有放弃,最终在北海牧羊十九年之后实现了回国的心愿。
分析:结合链接材料内容分析精神2分:结合现实社会谈自己的感受2分(感受积极合理.即可)。
平谷区
二、古诗文阅读(共
16分)
(一)默写。(共4分)
5.瀚海阑干百丈冰,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分)
6.
??
???
,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1分)
7.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分)
8.
??????,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1分)
(二)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9、10题。(共5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9.有人说“登高怀古的目的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请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10.词的上片“不尽长江滚滚流”借景抒情,让人感觉到时间长河的流逝,万事万物不断地变迁。由此我们联想到孔子所说的“
,不舍昼夜”和
(作者)所写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共7分)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二)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①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③,君其图④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选自《刺客列传》)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又何间焉
挑拨离间
B.衣食所安
居安思危
C.弗敢加也
无以复加
D.小大之狱
不速之客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13.结合上面两篇文章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
“铁肩担道义”的含义。(3分)
答:
【链接材料】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⑤適戍渔阳,九百人屯⑥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⑦,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⑧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选自《陈涉世家》)
【注】①[事]供职为臣。②[败北]战败逃亡。
③[今鲁城坏即压齐境]极言齐侵鲁之深,齐境紧逼鲁城之下。④[图]谋划。⑤
[闾左]贫苦农民。
⑥[屯]停驻。

[当行]在征发之列。
⑧[大计]起义。
答案示例:
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默写(4分。每空1分,有错字该空不给分。)
5.
愁云惨淡万里凝
6.
星汉灿烂
7.
独怆然而涕下
8.
箫鼓追随春社近
(二)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5分)
9.答案示例:
作者登上北固亭,想到少年孙权曾坐拥京口建功立业,而今国土沦陷,南宋统治者却苟且偷生、不敢抵抗,暗示了作者的悲愤以及想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3分:“登高”1分,“怀古”1分,“目的”1分)
10.共2分
答案:
逝者如斯夫(1分)王湾(1分)
(三)阅读《岳阳楼记》(7分)
11.答案:D(2分)
12.共2分。
(1)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侵占的鲁国领土。
(共2分,每句1分,关键词翻译出来即可得分。)
13.答案示例:
身为平民关心国家的存亡;面对强敌寸土不让;百姓面临危难时,带领大家揭竿而起(3分)
燕山区
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默写(共4分)
6.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8.锦帽貂裘,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9.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与楼相关的诗篇,除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还能想到关于“楼”的一句古诗是

(二)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10-11题。(5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这是一首边塞感怀之作。虽然词中有关景象的描绘凸显了塞下秋景的
和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但读者依然能从

”中体会到诗人的宏愿伟志。(2分)
11.下面这幅图画适合为词中的哪两句作配图?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4题。(7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必为己
叹为观止
为富不仁
碌碌无为
B.幼有所长
拔苗助长
茁壮成长
草长莺飞
C.讲信修睦
信以为真
信口开河
通风报信
D.废疾者
大声疾呼
疾风劲草
讳疾忌医
1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的人都是替大家着想的。
理解: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以此为纲,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其具体表现。
B.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因此奸邪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是所谓的理想社会。
理解:这两句是顺承前文得出的结论,“大同”社会中,现实社会的黑暗现象不复存在,从而形成“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局面。
14.从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一则,找出材料所展现场景与上文相对应的句子,判断其形成原因是否与上文相近,并阐明理由。(3分)
【链接材料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链接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节选自司马光《唐太宗论止盗》)
答:
答案示例:
二、
古诗文阅读
(一)
古诗文默写
6.断肠人在天涯
7.苔痕上阶绿
8.千骑卷平冈
9.答案示例:
更上一层楼
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句中必须含有“楼”字,错别字不得分。)
(二)
古诗阅读
10.
肃杀、萧瑟(能够体现环境萧瑟、肃杀即可)
燕然未勒归无计
11.
句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理由:图画中群山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这与词中的“千嶂”,相对应;群山之上,太阳西斜,落日余晖,与词中的“落日”相对应;图画的正中央一座孤城大门紧闭,严阵以待,与词中的“孤城闭”相对应,综合这些因素,这副图画适合为“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作配图。
(选择正确的诗句1分,能够将诗句与配画相结合去解释2分)
(三)
古文阅读
12.B
13.B
14.答案示例:
【材料一】
材料场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与原文对应句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不相近。材料这种和谐、美好的场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桃花源的人为躲避战乱,逃离到桃花源,长期与外面的世界间隔,没有战乱和赋税徭役而形成的。而文中的这一场景是社会大道施行,天下大同造成的。
【材料二】
材料场景: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与原文对应句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有相近的地方。材料中唐太宗体察民情,以天下苍生为重,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实现了和谐的社会。原文中也大同社会的形成也提到了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所以,他们的形成原因还是有相近的地方的。
顺义区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默写(5分)
5.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1分)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1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推己及人,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的诗句是:


(2分)
明月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日本友人在捐赠中国的抗击疫情的物资上写下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表达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请你也写出一句借助明月这个意象表达情感的诗句:
。(1分)
阅读《黄鹤楼》,回答
9—10
小题。(5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
这首诗前两联从神话传说写起,巧用仙人乘鹤归去的典故引出黄鹤楼,然后借黄鹤一去不复返,唯有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达诗人??①
?的感慨。颈联诗意一转,由怀古回到现实,诗人描写登楼所见:?

,?

?。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气概苍莽,感情真挚。(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0.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和本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都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请结合诗句的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这种思乡之情的。(2分)
答:
(三)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回答11—13题。(8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心似箭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岳阳楼之大观
?雄伟壮观
叹为观止
走马观花
B.多会于此
?
聚精会神
融会贯通、
单刀赴会
C.去国怀乡
春去秋来
大势已去
除残去秽
D.此乐何极
登峰造极
否极泰来
静极思动
12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啊。
理解: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登上岳阳楼,看到眼前如此恶劣悲凉的情景,内心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忧虑悲伤的情绪。
【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
理解:
这句话表达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处境,而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13.选文表现了作者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请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范仲淹身上的这种高尚情怀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表现出来的。(4分)
【链接材料一】
是年有《上执政书》,略云:「盖闻忠孝者,天下之大本也。其孝不逮.忠可忘乎?
所以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游荡懒惰)去冗僭(多余不称职的官员),遴选举,敦教育,养将材,保直臣,斥佞臣,使朝廷无过,生灵无怨,以杜奸雄。凡万馀言。
节选自楼钥编《范文正公年谱》
【注释】是年:指天圣六年,1028年。哀:此指1026年范仲淹母亲去世。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二十七个月。丁忧期间,通常是不必问国事的。
【链接材料二】
通、泰、海州皆滨海,旧日潮水皆至城下,田土斥卤,不可稼穑。文正公监西溪盐仓,建白于朝,请筑捍海堤于三州之境,长数百里,以卫民田。朝廷从之,以公为兴化令掌斯役,发通、泰、楚、海四州民夫治之。既成,民享其利,兴化之民往往以范为姓。
节选自《记闻》
答:
答案示例: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5.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1分)
6.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
述而》)
(1分)
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分)
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含有明月意象的诗句示例:(1分,可以有一个错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静夜思》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月下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9.①抚今追昔,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②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一颗颗葱翠的树木清晰可辨。③
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非常茂盛。
评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0.
参考示例:王湾托北归的大雁替自己问候家里人,通过大胆的想象表达诗人对对家乡的思念。崔颢凭栏远望,落日之下,江面烟雾升腾,一片凄迷,不知乡关何处。诗人触景生情,思想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本题共两点,每点1分,共2分。
11
.D(2分)
12
.【甲】(2分)
13.材料一:范仲淹为母丁忧期间,不顾自己的哀痛,写下了万言《上执政书》,提出择郡守、斥游惰、敦教育、保直臣,斥佞臣等政治主张。
材料二:范仲淹监西溪盐仓时,看到潮水毁坏农田,农民不能种庄稼,便上书朝廷,建议建捍海堤,获准后,带领四州民夫建成几百里长的捍海堤,使百姓尽享海堤之利。
(共4分。
每个材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