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最苦与最乐》知识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最苦与最乐》知识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2 20:3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最苦与最乐》知识梳理与练习
1.文学常识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文体知识
议论文
:(1)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
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在驳论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
重点字音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
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
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也说心直嘴快。?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1)《最苦与最乐》选自《______》,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学者_____。字卓如,号任公,又号_____。
(2)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
(3)文章开头连用四个______句,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一文阐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苦乐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乐。
二、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最苦与最乐》选段,完成小题。
反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负重”□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反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
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lǎn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mǐn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苦中真乐,
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3.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曾子
lǎn在身上
悲天mǐn人
4.选段两□处,应填入的标点都是:
5.选段横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
但是
而且
所以
B.因为
而且
但是
所以
C.因为
而且
因为
所以
D.因为
即使
因为
所以
6.选段说理的特点有哪些,请至少提炼出两点。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
造出来的……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
,倒变得不适实用了……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  ),便是敬……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  )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
文段二: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  )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①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  )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②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③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④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节选自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字,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旁骛(wù)
亵渎(zhí)
秘决(jué)
妄想(wàn)
B.旁骛(wù)
亵渎(xiè)
秘诀(jué)
妄想(wàng)
C.旁鹜(wù)
亵渎(xiè)
秘决(jué)
妄想(wàng)
D.旁鹜(wù)
亵渎(zhí)
秘诀(jué)
妄想(wàn)
8.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断章取义 巧妙
B.望文生义 精妙
C.望文生义 精巧
D.断章取义 精微
9.“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句放入文段二,衔接最恰当的是
A.第①句后
B.第②句后
C.第③句后
D.第④句后
10.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在以下横线处。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
三、字词书写
1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十一月的一天,我们目睹了一个极其美丽的日落。当我像平时一样(màn)_____步于一道小溪发源处的草地之上,那高空(fēi)_____红的太阳,终于在一个(qī)_____苦的寒天之后、暮夕之前,突于天际(zhòu)_____放澄明。这时但见远方天幕下的衰草残茎,山边的木叶橡丛,顿时沉浸在一片最柔美也最耀眼的绮照之中,而我们自己的身影也长长伸向草地的东方,宛如是那缕斜晕中仅有的点点微尘。
(梭罗《瓦尔登湖》)
四、选择题
12.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

A.由于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他们才会做出成就。
B.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C.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方为求知者应有的品质。
D.“苦”和“乐”相生相成,只有努力求知的人,才会以苦为乐。
五、综合性学习
13.2018年新年伊始,一档演绎经典诗词的节目——《经典咏流传》走进公众视野。同学们为此开展了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整理的材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以下题目。
在这个舞台上,既有“旧词新曲”的重新诠释,也有“化词入乐”的创造性chǎn发。创作者借助音乐,把古典诗词精准地嵌入当代语境时,古典诗词便不难与现代人的情感与心灵发生深深的共鸣与碰撞。
事实上,旧词新唱一直是经典传承的一条蹊径。只有把传统文化从“过去完成式”转化为“现在进行时”,经典才能真正地焕发出新的光彩。不少古典诗词名作都曾被谱以新曲,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有的成为学堂乐歌,对中小学生起到了音乐启蒙的重要作用:有的因慷慨激昂,契合抗日救亡的时代主旋律而被传唱一时。改革开放后,以王立平谱曲的《红楼梦》系列歌曲、谷建芬谱曲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作品又让古典诗词焕发了新的生机。随着流行音乐的péng勃发展,除了“旧词谱新曲”的方式,另一种“化词入乐”的创作手法更被广泛应用。今人以古诗词名篇的题目、诗句为基础,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诠释古典诗词,让听众在欣赏优美音乐的同时,也悄然走近了古诗词。
(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划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lè)
应(yìng)
“转”字第四笔是竖
B.乐(lè)
应(yīng)
“转”字第四笔是竖
C.乐(yuè)
应(yìng)
“转”字第四笔是提
D.乐(yuè
应(yīng)
“转”字第四笔是提
(2)节目邀请了知名歌手音乐人、港台节目主持人、文学院教授、文化名人兼作曲家作为鉴赏团成员,他们依次登台亮相。
(一)请你根据以下“出场宣言”,分别找出与说话者身份搭配最恰当的选项(填写序号)。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经典走向大众,让传统焕发新生。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光千年,距离万里,诗与歌让同文同种的我们用心交流。
C.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让我们用曾经的盛世文化去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一次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碰撞!
①知名歌手音乐人
②港台节目主持人
(二)如果你被邀请成为鉴赏团的成员,请仿照以上句子,也为自己设计一句符合身份的“出场宣言”。
答:
(3)本节目内容异彩纷呈,题目《经典咏流传》也很有特点,请你结合开场词和主题曲说说对这一题目的理解。
开场词: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永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
主题曲(节选):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唇齿留香满心田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
答:
14.综合性学习。
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即将结束,九年级某班决定开展“我心中的语文”专题活动,请你参加。
(感悟语文)
(1)有人说:“语文是一个折射人生的多彩世界。”有人说:“语文是窥视人类心灵的窗口。”我要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品味)
(2)学好语文读为先,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鲁迅先生曾说:“读书要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美国诗人柯勒律治说:“读书应当像石床的矿工一样,把‘渣’甩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这两位大师关于读书的过程见解中表述的主要意思分别是什么?
①鲁迅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柯勒律治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探究)
(3)谈起学习语文的苦与乐,有的同学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有的同学则是大倒苦水,你的感受呢?说出来,与同学分享一下吧!(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⑤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⑥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5.文中划线句“无入而不自得”在文段中最正确的意思是(  ?)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没有进去,就什么都得不到。
C.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D.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课文第五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课文第五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17.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你若是要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一句的理解。
苦读与乐读
⑴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有两种:一曰“苦”,二曰“乐”。苦读的代表是孙敬和苏秦,一个头悬梁,一个锥刺股。乐读的是倡导者是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两种方法本互为补充,不过现代人多认同后者而不愿效法前者。
⑵这种选择自有其道理,这道理用一句最流行的名言来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海伦·凯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确会精神集中,心无杂念,所以感受深,记忆也牢,而且联想丰富,“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情况多半是在对所读之书有浓厚的兴趣时发生的。既沉醉其中,也就不以为苦,自然会多用时间,并且乐些不疲,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林语堂《论读书》)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胡适“幼时酷嗜小说”,后来回忆说:“所得小说良莠不齐,中多淫书……害余不浅。”(《胡适留学日记》)可见读书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但既经选择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答曰:也不尽然。一个人兴趣广泛还好说,如果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这样“偏食”的结果极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呈畸形发展。欲除此病,当多吃“五谷杂粮”,即所读的书应驳杂些。对此,鲁迅早有论述:“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论、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弃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致颜黎民》)
⑶既然要读自己“厌恶”的书,当然不免觉得“苦”(这“苦”虽和孙敬、苏秦之“苦”有所不同,但也当属“苦读”应有之义),但是如果不放弃,“苦”上一阵子,自然会有所收获。朱光潜谈及有志于做学问的人才时说:“也有些初年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一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谈读书》)有了滋味也便有了兴趣的萌芽,再“啃”下去发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可见兴趣并非凭空而来,也是可以培养的。这培养的途径就是“硬啃”,先“苦”上一阵子。
⑷其实,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固然好,苦读也没什么。“读书莫畏难”,他早早有心理准备的,而且只要不是冥顽透顶的人,他从“苦”中是一定可以读出快乐的。正如梁启超所说:“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18.文中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对其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乐之”最为重要,孔子是倡导乐读的。
B.引用胡适的话,说明读书要有选择,不然对自己不利。
C.引用梁启超的话,说明读书兴趣的培养很难,是长期的,艰巨的。
D.引用鲁迅的话,说明读书要广泛,各门学科的书都要读
19.下面对短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之苦是不被别人理解和认可、无人赏识之苦。
B、第二段中“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形容心驰神往,联想丰富。
C、作者所说的“苦”指读自己“厌恶”的书而感到枯燥之苦。
D、作者对“乐读”肯定较多,但也分析了凭兴趣读书可能有的两种危害,一是不加选择是有害的“偏食”,二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呈畸形发展。
20.作者对“苦读”的看法是什么?(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苦”、“乐”读书谈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有两种:一曰“苦”,二曰“乐”。苦读的代表是孙敬和苏秦,一个头悬梁,一个锥刺股。乐读的倡导者是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种方法本互为补充,不过现代人多认同后者而不愿效法前者。
  这种选择自有其道理,用一句最流行的名言来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为有了兴趣,读时精力集中,心无杂念,所以感受深,记忆牢,且联想丰富。“心骛八极,神游刀仞”的情况多半是在对所读之书有浓厚的兴趣时发生的。既沉醉其中,也就不以为苦,并且乐此不疲,流连忘返;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胡适“幼时酷嗜小说”,后来回忆说:“所得小说良莠不齐,中多淫书……害余不浅。”可见读书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但如果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这样“偏食”的结果极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呈畸形发展。欲除此病,当多吃“五谷杂粮”,即所读的书应驳杂些。
  既然要读自己“厌恶”的书,当然不免觉得“苦”,但是如果不放弃,“苦”上一阵子,自然会有所收获。兴趣并非凭空而来,是可以培养的。这培养的途径就是“硬啃”,先“苦”上一阵子。
  然而林语堂极不赞成“苦读”,他对苏秦锥刺股的做法进行了批判,指明利害:“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林氏之言并非毫无道理,但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这位“苦读”的代表苏秦最后并非一无所成,而是“终以酬酬壮志,功名传千古”了;“苦读”的另一位代表孙敬最终也学有所成。由此可见,“苦读”并非要不得。孙敬和苏秦的做法或不可取,但精神值得学习。
其实,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固然好,苦读也没什么。“读书莫畏难”,他早早有心理准备的,而且只要不是冥顽透顶的人,他从“苦”中是一定可以读出快乐的。正如梁启超所说:“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2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3.读第二自然段,请找出过渡句和本段的中心句。
过渡句:                                
中心句:                                
24.画线句子中“偏食”“营养不良”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5.第二自然段中引用林语堂、胡适、鲁迅的名言分别证明了什么?
阅读乐黛云的《“情”是幸福之本》,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们常常试图找出幸福的量化指标和客观状况,如统计“幸福指数”之类。其实,在我看来,幸福属于个人的精神世界,每一个人感受的幸福都不相同。孔子最看重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认为他虽然穷苦,却是幸福的。古希腊的狄奥根尼无家无室,常年居住在一个木桶中。当亚历山大大帝去见他,问他需要什么帮助时,他唯一的回答是:“请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他们都在享受自己的幸福。
②幸福需要各种条件,如和平、温饱、健康等,这些都是幸福的基本条件,但拥有了这些条件的人,不一定都感到幸福。别人可以认为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但是不是真正幸福,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幸福的家庭又何尝一样呢?农民家庭“阖家团圆瓜棚坐,闲对风月笑呵呵”应是幸福的吧;今天的一些“空巢家庭”,儿女东零西散,父母独守“空巢”,但想到孩子学有所成,都有可期许的未来,安知父母心中不感到幸福呢!
③回顾我自己曾有过的一些难忘的幸福时刻,也不尽是产生于所谓“金榜题名”之类的时节,倒反而是更多地出现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年月。
④当然,幸福的源泉并不止此。中国古人尝言“乐莫乐兮新相知”,又说“知音其难哉”。如果真有一个忠心耿耿,始终相信你的品质,懂得你的弱点,蔑视任何谣言、传闻、曲解和误导,随时向你进忠言的朋友,那无疑是难得的幸福。
⑤幸福确实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它的根本是情,是对人、对周围一切的热爱!很难想象一个对事冷漠,对人无情的人会有真正的幸福。
26.下列观点属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幸福属于个人的精神世界,每一个人感受的幸福都不相同。
B.幸福只有自己知道。
C.有知音相伴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D.对人、对周围一切的热爱是幸福的根本。
27.第①段划线句用了______论证方法。有人认为这段材料多余,你不同意,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
28.下面这段材料放在本文哪一段的后面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今年我八十初度,老伴开玩笑地送我一首打油诗,道是“摸爬滚打四不像,翻江倒海野狐禅。革故鼎新心在野,转识成智觉有情。”落款是“浪漫儒家”。关于我当年一无基础、二无条件,年已五十,却硬要以新学科比较文学为毕生志业,其中的酸甜苦辣,他算是最知情的人!有这样的知音相伴终身,我想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君子的争与不争
◆蒋骁飞
①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②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③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④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⑤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⑥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⑦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⑧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29.通读全文,找出最能具体体现梁启超和陈寅恪“争”与“不争”的语句,完成下边的读书卡片。
30.“争”与“不争”是矛盾的,为什么“争”是君子,“不争”也是君子?请你概括出“争”与“不争”各自蕴含的君子风范。
31.“相反,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有发生。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成为好事者的说词。”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第
段和第
段之间。
32.文章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指出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
33.积累链接:梁启超和陈寅恪是人中君子,莲花是花中君子,请默写周敦颐《爱莲说》中表现莲花如君子一样行为方正、美名远播的句子。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纪念启梁超先生
(1)五六年前吧,我刚上高中。学校门口有家旧书书店,从那里,我看到第一奉关于;梁启超先生的著作。那本书名叫《粱启超传》,吴启昌著。很明显,我当时不知道它的名气。前前后后看了几次,基本算通读了一遍。虽然不能说“走海潮音,作狮子吼”,但我对梁先生的尊崇也大抵从此开始。
(2)我闲暇时曾做过一个统计:包括各种试卷和教辅费料,我们高中所做的近代史部分历史题,材料援引最多的,就是粱启超的言论或者著作。
(3)在任公36年的政治生涯中,维新运动是一个辉煌的起点,武昌起义、辛亥革命、袁世凯政府、护国战争、段祺瑞政府、护法运动几乎每一个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背后,都有粱任公的影子。他的政治观点随着时局变动,也在不停变动。任公在《清代学术概论》中也自评一生多变,“不惜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然而千锤百炼,不改初袁。无论思想如何变动,他的目的却从来改过,他始终是一个赤诚的爱国者,为自己的国家民族殚精竭虑,哪怕以致身死。“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遣是粱启超先生的自题诗,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4)梁先生的贡献远不止政治上的,他是公认的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之一,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回望我们这个国家的百年文化,倘若你如今去研究哲学、文学、史学、经学、击学、伦理学、宗教学,乃至新闻学、经湃学等,你几乎都绕不过粱启超这个名字,这令人难以置信。最起码我无法想像,在当年,粱启超先生一生煌煌1400多万字巨著,是如何一笔一划写出来的。
(5)粱先生最夸我敬佩的一点在于,他是如此的一位坦诚者。行事光明磊落,是至情至性的真君子。他知世故却不世故,教育弟子,教导子女均毫无保留,他桃李遍天下,而且儿女皆人杰。
(6)很遗憾的是,当时我并没有将昊启昌先生所著那本《粱启超传》买下来,后来想买却再也找不到了。不过我上了大学后,学校图书馆有很多有关粱先生的著作,碰巧也有那本书。我借出来叉看了一遍,然后也查了这本书相关责料。在此赘述一下,作者吴先生是任公的弟子,为其师抱病撰写传记,成书《粱启超传》(上册)。1944年2月23日,没来及写下册.年仅四十岁的吴其昌在乐山病逝,于是,这本只完成了半部的传记遂成为他的遗著和绝笔
.不错,是绝笔,在24年前:
(7)1928年10月12日下午3点,病中的梁启超正在写作《辛稼轩年谱》,恰好写到辛弃疾
61岁那年,朱熹去世,辛弈痰前往吊唁.作丈寄托哀思。栗启超录下这蔫文章中的四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这是他的绝笔。
(8)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任先生对弟子的教诲,吴启昌做到了。很多年后,另外一位弟子也做到了:
(9)1929年粱启超身体恶化时,学生谢国桢和萧龙友劝他停止工作,多多休息。粱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不久不治而逝。1982年,谢国桢因病住院,犹坚持看书不已,萧龙友的儿子莆璋去看他,劝他养病期间不要看书,注意休息。谢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师训不可违。”
(10)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中,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具正能量的师道传承。
(11)今天是粱启超先生逝世85周年纪念日,我写下这些文字,不为别的,只希望以此来纪念先生,以及纪念先生之于我的一些意义。
3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尊祟,从阅读了《粱启超传》开始。
B.作者不赞同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多变,但赞扬他始终保持的爱国思想-
C.作者认为梁启超是一个近乎全能的学者,在不少学科中都取得了成就。
D.作者也认为粱启超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培养了不少人才。
35.卜列对文章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在文中是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影响的巨大。
B.第(2)段借自己的统计,突出丁梁启超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影响。
C.文中写到了粱启超两个学生的事情,表现了梁启超在教育上的成就。
D.文章以梁启超对朱熹的评价“孰谓公死,凛凛犹生”为题目,一是强调梁启超影响之大,一是表达自己对粱启超的赞扬。
36.根据上下文,说说作者认为粱启超有怎样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有责任的苦,才有尽责任的乐
①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提到,人世间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有了责任,“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而最乐的事是“自然责任完了”,如释重负。(甲)对于这个观点,他最终概括为:“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②苦与乐,本是不同的情感体验,然而在一定条件下,却往往能相互交融、相互转化。对苦与乐认识层次的不同,带给人的内动力和成就感自然也不同。梁启超所说的乐不是苦的积累,而是对苦的总结和升华;所说的苦也不是单就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为了使命、为了奋斗目标的实现,不怕吃苦,甚至甘愿吃苦。(乙)这其中的乐,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苦中作乐、苦中得乐、苦中享乐。
③从实践来看,责任是一纸规则和条文,负责却显一股精神和品质。一字之差,意蕴与要求却完全不同。负责不是一句口号,也并非拍拍胸脯那么简单,而是既要知责明责,更要勇于直面和承受责任背后所蕴含的苦。这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意义更为特殊,要求也更高。(丙)有了这种博大境界、高尚品质,就能既不惧接受身体上的辛勤与劳苦,又能经受精神上的磨练与考验;不仅能做好一时一事一任,更能贯穿于实践全部、事业全程。
④回顾我党我军历史,许多革命先辈总是勇于担当负责,原因就在于他们追求尽责中饱含的那份快乐。彭德怀“度过明天难关口,念二午时红旗新”,刘伯承“遍体弹痕余只眼,寿君高唱凯歌旋”,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他们如此慷慨无畏,不惧苦累,并将尽责外化为一种乐观主义情怀,一种不怕牺牲的血性,一种敢打必胜的信念。这也是当前共产党员需要赓续传承的血脉基因,需要汲取的榜样力量。
⑤负责尽责关键在于担当。习主席反复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要求党员干部“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有多大担当就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丁)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这样就会“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干出一番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事业,真正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选自2018年1月2日《解放军报》,作者:王志国,有删改)
37.与范仲淹、欧阳修对“乐”的理解不同,选文对“乐”的理解重在内涵,侧重于__________。
38.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通过引述梁启超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负责任的苦,才有尽责任的乐”。
B.苦和乐是不同的情感体验,泾渭分明,表现各异,很难交融和转换。
C.梁启超强调的苦乐,不是自然意义上的苦乐,而是品格的沉淀与精神的升华。
D.责任、负责的关键是担当,共产党人更要有担当。
39.阅读全文,下面的文字最应该还原到文中的(
)处。
“风可以把蜡烛吹灭,也可以把篝火吹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始终牢记第一身份,坚持为党和人民去吃苦,自觉为履行好第一职责去吃苦,就能跳出一时困难和利益的羁绊,在心中燃起党员本色的“篝火”,这种大局观、事业观和利益观,便是共产党人履职尽责中“乐”的本源。
参考答案
1.(1)梁启超文选
梁启超
饮冰室主人。
(2)知足
安分
达观
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3)设问
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引出自己的观点——背着未了的责任最苦。
【解析】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最苦与最乐》为梁启超写作的一篇短文,选自《梁启超文选》。梁启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信息的提炼与筛选,按照要求提取全文中的词语解答即可。根据“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据此提取词语句子解答即可。(3)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这里连续运用了四个设问句,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提出了“贫”“失意”“老”“死”这些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该尽的责任没有尽(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完)
尽责任(该尽的责任尽了)
【详解】
这是对课文内容的考查,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要准确把握。
3.zēng


4.;
5.B
6.示例:①正反两方面说理,例如从“反过来看……”;②引用名人名言说理。③比喻说理,例如“一块石头落了地”。④语言雅俗相间,设问亲切。
【解析】
3.本题中应注意:“曾”多音字,拼音:céng/zēng,读“céng”时一般是指曾经,过往。在这里用作姓氏,读“zēng”。揽lǎn,可解释为采摘,招引,拥抱。悯mǐn,哀怜和忧愁的意思。
4.前后句是并列关系,根据春天、夏天两个句子之间的分号,可以判定此处应该也用分号。根据“古语说得好”“俗语亦说是”,“处处尽责任”“时时尽责任”可以判定此处应该也用分号。
5.本段开头是个设问句,第一个空是“因为”;分号前后的句子是并列关系,选“而且”;最后一句与前句是转折关系,选“但是”。故选B。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反过来看……”是从正反两方面说理;引用孔子、孟子、曾子等名人名言说理;“一块石头落了地”是比喻说理。
7.B
8.D
9.A
10.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或门径、路径)。
【分析】
7.A.
亵渎(xiè),秘决(jué)——秘诀,妄想(wàng);
C.
旁鹜(wù)——旁骛,秘决(jué)——秘诀;
D.
旁鹜(wù)——旁骛,亵渎(xiè),妄想(wàng);
故选B。
8.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望文生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第一个画线处“断章取义”符合语境;精微:精深微妙,也指精微之处。精妙:精致巧妙。精巧:精致巧妙。巧妙:精巧美妙;灵巧高妙。第二个画线处“精微”符合语境。故选D。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是一致的,都谈到兴趣、趣味的重要。故选A。
10.成分残缺,缺少与“教人做人”搭配的词语,可在句末加上“的门径”。
11.漫



【详解】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学生只有读准字音,才能得出相应的词语。在书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同音字、形似字、易错字的辨析,要准确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漫”不要写成“慢”,“绯”不要写成“菲”,“凄”不要写“三点水”旁。
12.B
【详解】
本段现提出论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后提出“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的正确做法,最后加以总结。B项内容是“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以苦为乐做法的总结。
故选B。
13.(1)C
(2)(一)①D
②B
(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学习到更多知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3)表示用吟咏、歌唱的形式表现经典;谐音“永”寓意传统文化永远流传。
【详解】
试题分析:(1)“学堂乐歌”中的“乐”正确读音中“yuè”;“广泛应用”中的“应”的正确读音是“yìng”;“转”字笔顺是:横-撇折-竖-提-横-横-竖折折-点。所以“转”字第四笔是提。据此,答案为C。(2)(一)本题作答可依据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结合选项来分析作答。①知名歌手音乐人所讲的话要与音乐相关,选项D符合。②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光千年,距离万里,诗与歌让同文同种的我们用心交流”更符合港台节目主持人的身份。据此,答案为①D和②B。(二)本题作答要明确自己的是学生,先用一句诗词开启,再本着学习的态度,仿照给出的句子示例,谦虚地表达自己参与活动的目的即可。答案是多元的。(3)本题作答可结合“开场词”和“主题曲”的内容,再结合题目《经典咏流传》来分析。如:“经典”指中国几千年灿烂的传统文化;“咏”表示用吟咏、歌唱的形式表现经典;“咏”又与“永”谐音双关,“咏流传”又表达了传统文化永远流传的寓意。答案不唯一。
14.(1)示例:语文是传承人类文化的载体
(2)鲁迅:要博览群书,读各种各样的好书。
柯勒律治:读书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示例:语文很广阔,亦很丰富;语文很生动,亦很美丽;猜字谜,背成语,对对子,诵诗书,学习语文不亦乐乎。我愿与语文同行。
【详解】
(1)仿写时,一定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格式和主题。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格式相同,主题相关。可仿写为:语文是传承人类文化的载体。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这两句话都是说的是读书。蜜蜂要采很多花,才能酿成蜜,读书就要博览群书,才会有所收获.矿工把渣扔掉留下宝石。读书就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然后才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能围绕话题连贯展开,字数符合要求即可。
15.D
16.D
17.逃避责任不是解除责任,如果一味逃避不仅不会减轻痛苦反而会备受痛苦的煎熬
【分析】
15.试题分析: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从上文“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来分析,“无入而不自得”是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意思。
答此题,最重要的是读懂上文。
16.试题分析:D项理解错误。从文章中内容看,“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等句分析,“最苦”和“最乐”的时候,才能体现出“人要尽责任”的重要。并不是说“‘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
17.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首先根据原文内容理解此句的大意,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谈对这句话的感受。“你若是要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从文中看,这句话告诉我们,逃避责任的做法永远解除不了责任。越逃避就越痛苦。所以要勇于面对现实,去承担责任。这样最终才能解除责任。
18.C
【小题2】A
19.苦读后会有收获,并且能读出兴趣来。
【解析】
试题分析:
18.引用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先看这一道理论据是否能证明这一句话。再联系上下文看证明那句话。
【小题2】苏秦之苦是被别人理解和认可、是受人赏识之苦。而是人们一般不采用。
19.回答要有教育意义,有自己的见解,结合文义来回答,语言要通顺、有条理。
考点:议论文阅读
论据的作用
信息筛选
体验感悟
点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因此要分析每个选项是否能够证明文章的观点。要先读懂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信息的筛选、组合与概括,并且在做答时保持与题旨一致。理解文意,连系文章内容,回答要思想积极,有教育意义。
21.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固然好,苦读也没什么。
22.引证法(道理论证)
23.过渡句是第一句;中心句: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
24.因兴趣狭窄而读书的面窄;知识不全面。
25.林语堂的名言证明带着兴趣读书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胡适的名言证明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鲁迅的名言证明读书应驳杂些。
【分析】
2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直接提取文章末段的“其实,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固然好,苦读也没什么”一句作为答案。
22.考查主要论证方法的类型。“偏食”“营养不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骛八极,神游刀仞”
“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终以酬酬壮志,功名传千古”“读书莫畏难”这些都是引用,所以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引证的论证方法。
23.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提取。阅读第2段读,分出层次,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到关键语句即可。如第2自然段过渡句可提取“这种选择自有其道理,用一句最流行的名言来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答案。本段的中心句可提取“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作为答案。
24.考查文章重要词语的含意。“偏食”“营养不良”都是比喻。“偏食”比喻因兴趣狭窄而读书的面窄;“营养不良”比喻知识不全面。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论述内容,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
25.考查论据的作用。林语堂的名言从“林语堂极不赞成‘苦读’”分析,证明的是2段的“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胡适的名言证明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鲁迅的名言证明读书应驳杂些。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26.D
27.
举例论证
前文所举为中国古代圣贤事例,此处为国外思想家事例,中外结合,能更全面地、更有说服力地论证“幸福属于个人的精神世界,各人感受的幸福都不相同”的分论点。
28.应放在第④段的后面。材料写老伴送我打油诗道出对我的深刻理解,是我相伴终身的知音,让我感到幸福,与第④段有知己朋友是人生最难得的幸福的观点相吻合。(可以作为事实论据证明第④段有知己朋友是人生最难得的幸福的观点)
【解析】
26.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持的观点、态度,是一个表明是非态度的肯定陈述句。通常不用比喻、否定、反问、设问、疑问等句式。面对此类试题通常从几方面入手:①从题目入手,捕捉文章中心论点;②开头和结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③看中间,提炼论点。通过文章最后一段中“幸福确实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它的根本是情,是对人、对周围一切的热爱!”可以概括出中心论点:对人、对周围一切的热爱是幸福的根本。故选D。
27.此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通常考查到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①段划线句用到是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古希腊的狄奥根尼”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幸福属于个人的精神世界,每一个人感受的幸福都不相同”。同时对上文的事例互为补充,做到了中外结合,所以不是多余的。据此理解作答。
28.此题考查的是论据的选择。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明确材料的论证的是什么,然后看材料于文章哪段的观点相符,进而确定它的位置。这则材料体现了“知音相伴终身”是“一生最大的幸福”,而文章第④段中写到了“如果真有一个忠心耿耿,始终相信你的品质,懂得你的弱点,蔑视任何谣言、传闻、曲解和误导,随时向你进忠言的朋友,那无疑是难得的幸福”。所以应该放在④段后。据此理解作答。
29.A: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或: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
B: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或: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
30.“争”蕴含思想独立、治学精深的君子之风;“不争”蕴含襟怀坦荡、不重虚名的君子之风。
31.③

32.梁启超:正面描写(神态、语言描写亦可);陈寅恪:侧面描写。
3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解析】
29.试题分析:文章标题是《君子的争与不争》,分析读书卡片,A处应填写表现陈寅恪“争”的语句,第④段中陈寅恪的表现就是他“争”的表现;B处应填写表现梁启超“不争”的语句,第⑥段中梁启超的表现是他“不争”的表现。填写具体语句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0.试题分析:结合文章第⑤段的内容,梁启超和陈寅恪是因为对陶渊明归隐动机的不同理解而“争”,这是治学严谨的表现,也是思想独立的表现;从陈寅恪“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的表现看,他的“不争”是不图虚名,当同事挑拨梁启超和陈寅恪的关系时,梁启超的一番话道出了君子坦荡的胸怀。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试题分析:文章①②自然段写的是梁启超引荐了陈寅恪这批“千里马”,第③自然段承上启下,写陈寅恪丝毫没有追随老师的意思,第④自然段写陈寅恪把矛头直指梁启超。根据“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成为好事者的说词”可知,此句应放在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
考点:分析行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2.试题分析:从“脸顿时黑了下来”“怒气冲冲”等语句看,第⑦段画线句是对梁启超的神态描写,从“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等语句看,此处属于语言描写。这都是对梁启超的正面描写。从梁启超的话中我们得知陈寅恪的为人,这属于侧面描写。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周敦颐《爱莲说》中表现莲花如君子一样行为方正、美名远播”的提示,可判断要默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几句。注意“中通外直”的“直”和“亭亭净植”的“植”不要混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默写重要语句。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4.B
35.D
36.⑴政治思想(观点)随时局而变,但始终保持爱国思想。
⑵是百科全书式人物,涉猎多个学科并都取得成就。
⑶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教育子女、学生毫不保留,传承正能量,培养了不少人才。
⑷为人坦诚者,行事光明磊落,是至情至性的真君子。
【解析】
34.B.从文中看不到作者对梁启超在政治上的思想多变的否定,不赞同。
35.D.“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应该是辛弃疾对朱熹的评价。
36.本题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此题注意结合原句“他的政治观点随着时局变动,也在不停变动”“无论思想如何变动,他的目的却从来改过,他始终是一个赤诚的爱国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他是如此的一位坦诚者。行事光明磊落,是至情至性的真君子。他知世故却不世故,教育弟子,教导子女均毫无保留”来概括作答。
37.尽责任(责任)
38.B
39.丙
【分析】
37.试题分析: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依据文章的标题“有责任的苦,才有尽责任的乐”;文章第1段“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和“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些内容可知,选文对“乐”的理解重在内涵,侧重于“人要尽责任”。据此作答。
38.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苦与乐,本是不同的情感体验,然而在一定条件下,却往往能相互交融、相互转化。对苦与乐认识层次的不同,带给人的内动力和成就感自然也不同”可知:B项“苦和乐是不同的情感体验,泾渭分明,表现各异,很难交融和转换”的说法是错误的。
39.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本题的材料阐述的是“共产党员坚持为党和人民去吃苦,便能从履职尽责中得到‘乐’体验”。这与文章第3段“有了这种博大境界、高尚品质,就能既不惧接受身体上的辛勤与劳苦,又能经受精神上的磨练与考验;不仅能做好一时一事一任,更能贯穿于实践全部、事业全程”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吻合。故应该放在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