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溜索》课后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溜索》课后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2 20:35: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课后练习
一、
单选题
1.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A.“牛铃如在,一响,马帮向横峡上的一根索子翻照移去。”这句话中加点的词依次为动词、名词、数量词、副词。
B.“隐隐闷雷”“捏紧了心”“站起来”“牛嘴咧开”依次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主谓短语。
C.“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鹰移来移去”。
D.“牛们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这个句子是并列复句。
2.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一头,(zhōng)飘起来。
B.首领(yǎ)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应道:“不消。”
C.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gěng)盯住天,俯身看海。
D.俯望怒江,心中一(zhàn),再不敢向下看。
3.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颗芝麻粒儿。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_____
A.因为,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坚实步履证明了人类的伟大、理想的崇高。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同时,他们更深深地感谢:山,多亏您提供了大展雄姿的舞台。
D.山,却缄默不语﹣﹣因为它知道,衬托别人、奉献自身是光荣的。
4.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片花海呀,惊艳了春光,让人故步自封。
B.井盖所在位置是进出家门的必经之路,年轻人经过此处还需放慢步伐留意结冰处,老年人经过时就更为战战兢兢。
C.烟雾缭绕,龙脊与村寨若隐若现,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D.他说起那年的苦难,轻声细语,仿佛在说一件平常的事,听者却潸然泪下。
二、
填空题?
5.
仿写句子
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________)
(2)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________)
(3)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________)?
7.
阅读下面的新闻,按要求作答。
(1)根据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
2018年5月30日,鹦哥大桥完成最后一段35米引桥现浇箱梁作业,标志着“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进入最后的桥面铺装和防护栏施工阶段,预计6月底建成通车。“鹦哥溜索”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与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龙潭镇沿江村交界的金沙江上,距江面约260米,长约470米,有“亚洲第一高溜”之称。2015年11月,鹦哥大桥列为国家“索改桥”工程开工建设。新建的“鹦哥溜索改桥”主桥与江面的垂直距离约200米,大桥全长385.5米,宽9米,目前,从茂租镇至鹦哥村的公路已建成,从白鹤滩水电站永久性大桥至鹦哥村的公路正在建设中,待鹦哥大桥正式通车后,村民不用再溜索出行,这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
(2)小亮和爸爸看到这则新闻后,分别写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上联:溜索细钢绳彰拼搏力
下联:_________
上联:路通村寨产业兴
下联:________
8.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马却更觉________(拿不定主意;犹豫),牛们也慢下来。
(2)俯望那江,________(出乎意料地;突然)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3)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________(比喻极微小的数量)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4)________(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三、
解答题
?
9.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文化遗产。
?
10.
请从写景视角的角度入手,赏析下面文字的表达效果。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四、
现代文阅读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拱桥
老臣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音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我那时读三年级,很捣蛋的,有次挨了扎,便对同班的二青说:“校长的下巴要是脚后跟儿多好,咱就不怕他了。”脚后跟儿同校长的下巴比起来,的确有本质的不同,光溜溜的,没有钢针一样的胡茬,手背拂上去很平展的。二青听了,先是嘎嘎笑了两声,然后就当了叛徒,把我出卖给校长。校长便把我找去,用浑浊的老眼定定地望着我,说道:“你真的怕我的下巴?”
我望着他宽阔的脸,敬畏地点点头。
他用手掌刮刮下巴,发出“嚓嚓”的响,说:“怕就别捣乱了,小子。”
除了用下巴刮手背儿,他对我们很好,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
山里人家,稀稀落落的,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是要过沟的。那条四五丈宽的沟,冬天干涸,雨天却气势汹汹,浊流滚滚。沟上没有桥,水虽仅齐校长的膝盖,但对十来岁的孩子可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我攀“拱桥”只一次,是在怨校长下巴不是脚后跟儿不久。
洪水把我们隔在这岸,校长便从那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没人能替他,一个学校三个年级一个老师,校长是最年长的,我和二青则是第二、第三年长的。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着有关脚后跟儿的比喻对不起他,二是觉着自己大了不能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八个同学给背过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去躲。校长已垂着弯背,哗啦哗啦蹚水过来了。他浑身透湿,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他蹲下来,袒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
“不!”我拒绝,说,“我敢过。”但这是吹牛,水浑浑的,浪头一个撵着一个,看着都让人晕眩,何况那水要淹没我的肚脐眼儿呢?
“来吧,孩子。”他又说。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我闭上眼睛,趴上了那座“拱桥”。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迈下水去。浪声灌满双耳,我却趴得紧紧的,与那面脊背紧紧箍在一起。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拱桥,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扳着我。“这不过来了吗?”他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的拱桥。
喘吁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不是走的,是爬。”“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走了,他实在教不动书了,小学校便黄了数年,直到盖起希望小学。已当了乡长的二青说:“盖座拱桥吧!”于是,通往学校的沟上就有了座石桥……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写出“拱桥”在文中蕴含的三层含义。
(2)校长怎样惩罚犯错的男生?为什么要这样惩罚?
(3)文章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写校长的“老”,试举两例简要说明。
(4)从叙事安排角度来看,文章画线句中“爬”这个动作,是否显得突兀?为什么?
(5)这座“拱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理解这座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①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着,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②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微词典】①酿跄(liàng
qiàng):指走路不稳。②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1)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五、
综合读写
?
13.
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怒江东岸的傈傈族村寨拉马底村被怒江一分为二,一条距江面30米,长100多米的索道,是来往两地的桥梁。邓前堆是这里的村医,为了给村民治病,28个寒来暑往,他背着药箱过溜索来往于怒江两岸,出诊5000多次。“我有一点医疗技术,就想干好这份工作。”邓前堆的想法很简单。
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部门把宣传典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邓前堆实现“希望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的朴实心愿。
材料三:11月23日,云南怒江拉马底“索改桥”工程建成通车。
(1)学校准备派校园小记者去采访邓前堆,请你准备好三个采访的问题。
(2)邓前堆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的光荣称号,请你拟写一段颁奖词。
?
14.
流淌在荆楚大地的汉江,清澈、安宁,她传承了悠久的秦楚文化,抚育了一江两岸的儿女。让我们一起参加班级“背起行囊走汉江”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1)【我“走”我策划】为使本次专题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请帮助班长策划并完善下面的活动项目。(本专题中已设计的活动除外)
项目一:探寻母亲河源头
项目二:调查汉江水资源现状
项目三:?
?
?
?
?
?
?
?
?
?
?
?
?
?
?
?
?
?
?
?
(2)【我“走”我发现】在行走汉江的过程中,小组搜集到下面两则材料,材料激发了同学们作为汉江儿女的自豪感。请写出你的发现。
材料一:西汉刘邦曾住在汉江上游之汉中,被封为汉王,建立的朝代名“汉”。
我们这个民族为“汉族”,使用的语言为“汉语”,文字为“汉文”。章太炎先生说,“中国又称华夏,就因华山和夏水(今汉江)得名。”是汉江赋予我们民族名字,将汉民族的血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材料二:汉江万古流,她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周封熊绎“子男五十里”,在汉江流域建立了楚国,几代楚人在荆山披荆斩棘,使楚国逐渐强大。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令人景仰。
我的发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我“走”我抒怀】顺流而下,汉江美景入眼帘。请以“汉江风光无限”为主题,完成句子,抒发对汉江的赞美之情。
汉江是美的,美在其山,?
?
?
?
?
?
?
?;美在其?
?
?
?
?
?
?
?,?
?
?
?
?
?
?
?……汉江之美令我陶醉!
(4)【我“走”我参与】活动结束后,班级根据襄阳市近期颁布的《襄阳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向大家征集公益广告用语,呼吁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
请你仿照示例设计一条广告语。(格式大体一致,字数不限)
示例:拒绝抛洒,净化汉江。
我的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六、
写作
?15.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定经历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有的经历提升了我们的本领、技能,有的经历带给我们深深的感悟,或勇敢,或坚强,或乐观,或坚持……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学习。
请以“那一次,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A
C
B
A
选择了长河,你也就选择了跋涉,选择了成功,你也就选择了付出
6.(1)比喻(2)比喻(3)夸张
7.(1)“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2)改桥宽车道通致富路,桥连两岸福气旺
8.
迟疑
蓦地
锱铢
战战兢兢
9.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有保护、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如在面对皮影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自觉遵守文物保护的规章制度,不去随意乱摸和损坏皮影,也不去破坏其相关道具。同时也要自觉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宣传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与文物保护知识。主动对所见到的有损文化遗产的行为及时进行“力所能及”的劝阻或者举报。
10.这段话以壁顶为观察点,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多角度展示了峡谷壁顶的孤悬,突出了峡谷高峻、险恶的特点
。同时,作者将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突出了当时的惊恐心情,使人如临其境。
11.
(1)“拱桥”的三层含义:①校长年老,脊背弯曲,形如拱桥;②校长背学生过河,仿佛一座血肉拱桥;③校长教书育人,是孩子成长的桥梁。
(2)他用长满硬扎扎胡茬的下巴蹭男生的手背。这样做既有所惩罚又不太重。
(3)①肖像(外貌)描写。“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用满脸皱纹直接描绘校长的老态。②语言描写。“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用他自己大不如前的感叹突出他的年老力衰。③动作描写。“趔趄”“瘫坐”“爬”等背学生过河的动作十分吃力勉强,突出了校长的年老力衰。
(4)不突兀。因为前有伏笔,如“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或“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
(5)这座“拱桥”有“宽厚、踏实、温热”的特点。校长对教育的奉献精神、对学生的关爱,让“我”永难忘怀,终生受益。
12.(1)①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
②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运用了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2)父亲没有看到灯光。
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
①父亲只比儿子高半个头;
②从迷路到找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
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3)示例: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
(4)“父亲是一盏灯”,将父亲比作明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在儿子成长过程中的引领作用,突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13.(1)示例:①您溜索水平很高,溜索要注意哪些问题?
②现在怒江“溜索桥”的情况怎样?您村里还有溜索吗?
③“索改桥”之后,您和当地村民们有什么感受?
(2)示例:肩背药箱,紧抓索绳,使劲、蹬腿,紧扣在粗粗铁索上的滑轮瞬间向彼岸溜去。身下30米,是奔腾的怒江。陡峭的山路上,他出诊5000多次。28年来,他的行医之路与那条溜索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一直希望,村里能架起一座通车的桥。他,就是邓前堆,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14.(1)示例:走访汉江两岸居民
(2)汉江赋予了我们民族名字,而且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
(3)示例:连绵起伏,水,碧波荡漾
(4)示例:让垃圾远离汉江水,让清澈伴随母亲河。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