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2 21:1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年中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题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文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该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 “四书”。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列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C.?《周亚夫军细柳》选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饮酒》的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是我国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的书信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书信。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鄙人”“寒舍”“惠顾”属于谦辞,“赐教”“久仰”“见教”属于敬辞。
C.?《猫》——郑振铎——《郑振铎选集》——现代作家、文学史家——《家庭的故事》
D.?《动物笑谈》——康德拉·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狗的世家》
3.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加冠”是指男子十八岁,表示成年。
B.?“文房四宝”是指书房中常备文具,指“笔、墨、纸、扇”。
C.?“命运”、“能够”、“笔直”、“什么”分别是名词、量词、形容词、代词。
D.?“尊君”与“家君”是敬称和谦称的区别,“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4.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为西汉的司马迁,全书共计130篇。
B.?在古代,山南水北为“阴”,反之为“阳”,比如淮阴在淮河的北岸。
C.?“黄金台”相传为战国时的燕昭王所建,“铜雀台”为曹操所建,二者都为招揽天下贤士所建。
D.?选自于《朝花夕拾》的小说《藤野先生》,成功塑造了一个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好老师的形象。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磊过生日,接受朋友的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B.?李伟同学随父亲到单位的同事家里做客,主人问他心情如何,李伟说:“光临寒舍,十分高兴!”
C.?得知嘉宾的父亲刚去世,访谈节目主持人说:“对令堂过世深表哀悼。”
D.?75岁高龄的前院长说:“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如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令”等谦词。
C.?“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D.?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端午节的风俗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等。
7.[文化长廊]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明在重阳节这一天,买了些水果去看望爷爷奶奶,祝愿他们健康长寿,下午还和他们一起登高望远,插柳戴花。
B.?课文《杞人优天》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此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C.?节气可以指导农事安排,如: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是春耕春种的时节;小满的含义是夏熟作物的子粒开始灌浆饱满。
D.?汉语中有很多敬辞和谦辞,例如初次见面说“久仰”,求人帮忙说“劳驾”,称呼别人的家为“贵府”。
8.(文化长廊)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榜眼”、“探花”。
C.?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她的一首豪放词。
D.?在古代,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有所不同,例如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不因贵贱变化而改变的深厚友情的朋友叫“忘年交”等。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用真实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伊索寓言》多运用拟人手法,内容大多为动物。
B.?春节贴对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C.?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散在《西游记》中的童话的气氛。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堂”,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称自己的女儿为“小女”。
10.下列关于文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着重记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塑造了许多丰富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B.?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会元”“解元”“状元”。
C.?“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既是“三词客”之一,又是“四大家”成员,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调歌头》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D.?“即使身体不舒服,也要坚持不懈地练。”这一句是因果复句。
11.小麦上网搜索语文知识时,发现一些错误。你判断以下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的“几乎”一词不能删掉,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
B.?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山北水南称为阴,水北山南称为阳。如洛阳就位于洛水北岸。
C.?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用特定称谓,如“始龀”指七八岁。
D.?“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看见背影”,“在晶莹的泪光中”是定语。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诏”指皇帝发布的命令,“冠”指古代汉族男子到18岁要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B.?律诗要求全诗押韵,也就是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
C.?以号相称,自古就有,文题《梁甫行》中的“梁甫”即是这种称呼。
D.?“采薇”一词出自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后比喻隐居不仕。
1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聊斋志异》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B.?《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夹叙夹议,以议为主,在实践与理论结合中进行论述,立论就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燕子来时新社”表明春燕来时正是春社时分,一般在立春之后,清明之前。
D.?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茱萸节”,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
14.说起湖心亭,两人立刻来了兴致,打算去看一看。一路上,两人又交流了不少关于诗歌的看法。他们的对话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海:读诗词,我们要关注意象。我们学过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本意是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这句除了寄托思念之情,还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B.?小宁:是的,《无题》中有一句“青鸟殷勤为探看”, 其中“青鸟”就是大雁,因其往来迁徙,后来就成为信使的代称。
C.?小海:诗歌是情感的抒发。“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出自唐朝诗人杜甫写的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在对比中表达了对自己弟弟的无限思念之情。
D.?小宁:“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和“左迁之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左迁”都是指降职、贬官。
15.(文化长廊)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艾青,为民族命运“呐喊”的鲁迅,为国家前途振臂一呼的闻一多,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B.?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与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相得益彰,在璀璨的中国诗词文化中各放光彩。
C.?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D.?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他人送己说“请留步”,中途离开说“失陪”。
16.(文化长廊)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春节又称“过大年”,其活动有三个特点:一是响(放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
B.?“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中的“丙辰”是干支纪年法,“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是年号纪年。
C.?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他人送己说“请留步”,中途离开说“失陪”。
D.?《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1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桃李”“婵娟”“丝竹”“鸿儒”来代指家乡,学生,月亮,音乐和老师。
B.?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C.?《马说》《醉翁亭记》《伤仲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D.?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为干支纪年,“丙”属天干,“辰”属地支。
1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
B.?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四句。
C.?朱自清的《背影》语言平实,饱含情感,文章看似平淡,其实极具表现力。
D.?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19.下列关于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三山,即指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B.?新闻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因此写新闻只能用记叙手法,不能用议论手法。
C.?“几串白色的气泡温柔地拥抱了这位从天而降的仙女。”一句中“温柔地”是定语。
D.?《与朱元思书》“书”即书法。古代书法又称信札、尺素、书函、书简、书札等。
2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著的《红楼梦》,文中的“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所。
B.?古代贵右贱左,故《岳阳楼记》中的“迁客”指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左迁”意为贬官。
C.?“桑梓”指桑树和梓树,古时常载在住宅旁,后人就用“桑梓”代指家乡;“林泉”指山林和泉水,引申为隐居之地。
D.?《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是东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2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易》《诗》《书》《礼》《春秋》;其中《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赋、比、兴三类。
B.?古代称呼有很多,如: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称为君子;有才德的人称大丈夫;老年男子可称叟。
C.?“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些诗句所写内容都与传统节日有关。
D.?我国古代常用皇帝的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崇祯五年十二月等。
2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他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B.?《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范进中举》分别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作者分别是罗贯中、曹雪芹、蒲松龄。
C.?科举时代,一般童生先参加院试,考取了叫“进学”或者叫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城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描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
23.[文化长廊]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已经退休的恩师到小华家做客,小华说道:“今天蒙您大驾光临,顿使寒舍蓬荜生辉,不胜荣幸。”
B.?古代诗歌中常出现与节气相关的句子。如“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上诗句提及到的节气分别是春分和寒露。
C.?农历正月十五夜,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常会赏灯,猜灯谜,吃元宵。
D.?小华属鼠,弟弟比她小12岁,小华在弟弟的生日给他送了一个老鼠玩偶。
2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柳”常寄托依依惜别之情,“菊”常有坚贞.高洁之意。
B.?“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谪”“左迁”是指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
C.?古代称谓都有特指,“黄发”代指孩子,“白丁”代指百姓;“布衣之交”指以平民身份交往的朋友,“金兰之交”则指亲如兄弟的朋友。
D.?古代常用皇帝年号或干支纪年。“元丰六年”“崇祯五年”是用皇帝年号纪年,《己亥杂诗》中的“己亥”是用干支纪年。
25.下列诗句所涉及的平龄,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谁令污泉石,只合加冠巾。陆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
②豆蔻梢头年纪,芙蓉水上精神。侯置《西江月 .豆蔻梢头年纪》
③忆昔随群儿,总角混青衿。一五迈《白发吟》
④教诗梦得且相劝,不用嫌他耳顺年。白居易(耳顺吟寄敦诗梦得》
A.?②④①③???????????????????????????B.?③②①④???????????????????????????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
26.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7.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 )
A.?李白????????????????????????????????????B.?李贺????????????????????????????????????C.?白居易????????????????????????????????????D.?杜甫
28.“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哪里的道路?(??? )
A.?东海?????????????????????????????????????B.?西域?????????????????????????????????????C.?南国?????????????????????????????????????D.?中原
29.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 )
A.?60岁??????????????????????????????B.?100岁以上??????????????????????????????C.?80---100岁??????????????????????????????D.?70岁
30.下列句子中谦辞、敬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大名,真是如雷贯耳,小弟献丑,真是班门弄斧。
B.?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C.?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D.?您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表示感谢。
31.下列古人“谦称”“敬称”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三有问题向朋友讨教,说“愚不才,有一事请教。”
B.?朋友的父亲七十大寿,张三对朋友说:“祝令堂大人寿比南山!”
C.?朋友问候张三生病的母亲,张三拱手谢曰:“家母身体已无恙。”
D.?朋友询问张三妹妹的婚姻状况,张三说:“舍妹尚待字闺中。”
32.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咏雪》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的《言语》篇。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3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刻画了宋江、吴用、林冲等鲜明的人物形象。
B.?古代科举考试中,会试又叫“春闱”,属于国家级考试,由乡试考上的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会试第一名为解元。
C.?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例,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筹。
D.?《刘姥姥进大观园》选明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作者透过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豪奢、腐朽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没落进行了侧面批判。
3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通过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美丽的颜色》就是一篇传记。
B.?《水经注》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C.?春季按照时间先后划分成初春、仲春、暮春,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就是初春景色。
D.?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35.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阳节到了,妈妈根据“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的对联,在门窗上插了艾草和菖蒲。
B.?语文课上,小军设计了有关礼仪的竞答题,如:请人改稿称“斧正”,称己见解说“拙见”,称人赠予说“惠赠”,请人保存题“惠存”等。
C.?“处”有止息的意思,“处暑”代表炎热的暑期即将过去;小满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D.?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通过人物言行等重要细节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可适当想象和虚构。
3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B.?“秋天”、“柚子”、“足球”、“学校”都是名词。
C.?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D.?古人常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为“令尊”,含有谦恭之意。而“萓堂”则是古代人们对母亲的称呼。
37.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我国著名作家,作品有《繁星》《骆驼祥子》等。
B.?《金色花》中,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
C.?《再塑生命》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海伦·凯勒。她是盲聋哑人。
D.?敬辞“高见”是称别人的见解,谦辞“愚见、拙见、鄙见、浅见”是称自己的见解。
38.
A.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把“宏儿”写成会飞的鸟儿。)
B.快下来,我在楼下等你。(这句中的两个“下”词性相同。)
C.只要你肯屈尊光临寒舍,我一定不吝赐教。(这句中的谦辞敬辞用法无误。)
D.印度诗人泰戈尔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冰心诗歌创作受到泰戈尔影响,风格有相似之处。
3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一句中,“济南”“秀气”分别是名词、动词。
B.?《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曲牌,“秋思”是题目。
C.?《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散文集,《五猖会》是其中一篇文章。
D.?“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40.文化文学常识选择。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精神领袖”钟南山院士在84岁的时候临危受命,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再度出征。以下选项与钟南山院士的年龄相符的是(?? )
A.?耳顺之年???????????????????????????B.?不惑之年???????????????????????????C.?耄耋之年???????????????????????????D.?知命之年
41.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成语“波澜不惊”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水落石出”也出自这篇文章。
B.?《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九三年》等。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是:“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
D.?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42.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往往具有特定指代意义,如“河”指黄河,“江” 指长江。诗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即是如此。
B.?北宋诗人陈师道曾指出:“永叔公作《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描写阴晦之景,对仗工整,富有文采和诗意。
C.?“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迁客骚人”的“骚人”也是源于此。“更” 是古代夜晚的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
D.?明末清初人张岱夜游西湖,绘上下一白、天地浑然一体之奇景,叙偶遇赏雪人之奇事,抒遗世独立之高洁情怀。
43.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刘备、刘姥姥、闰土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故乡》。
B.?《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他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湖心亭看雪》选自《西湖梦寻》,作者张岱,清代文学家。
D.?“一封朝奏九重天”中的“九重天”指皇帝,“伛偻”“提携”分别指老人、儿童。
44.下列关于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例如,在诗仙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就有涉及。
B.?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庆历四年”为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为干支纪年。
C.?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可以算作是一个成语。
D.?有人拟写了关于自强励志的上联“一路风雨兼程磨砺意志”,与它对仗可作下联的是“半载苦乐铸就辉煌同享“。
二、综合题
45.“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下面的活动围绕“信”展开,请你根据提示完成。
(1)感知内涵:有同学搜集了如下名言警句准备参加“人无信不立”的演讲会,名言警句中不符合主题的一项是( )
①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⑤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A.②③
B.①④
C.③⑤
D.②④
(2)制作诚信人物故事卡片,为主要人物建立档案。请你补全表格中的内容。
诚信人物故事卡
人物
出处
成语故事
主题
点评
①________
《史记·商君列传》
徙木立信
家国之信
轻诺必寡信
季布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②________
立身之信
言必信,行必果
答案:①…………….(人物)②…………….(成语故事)。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C.《周亚夫军细柳》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故答案为:C
【点评】文字、文学、文化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平时要注意识记与积累。
2.【答案】 B
【解析】【分析】B.“惠顾”属于敬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3.【答案】 D
【解析】【分析】A.“十八岁”有误,古时“加冠”是指男子二十岁;
B. “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没有“扇”;
C.“能够”是动词,并非量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4.【答案】 A
【解析】【分析】B.在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比如淮阴在淮河的南岸;
C.“铜雀台”相传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D.《藤野先生》是散文;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文学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5.【答案】 D
【解析】【分析】A.“笑纳”是敬辞,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
B.“寒舍”是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家;
C.“令堂”是指别人的母亲,此处应为“令尊”。
故答案为:D
【点评】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6.【答案】 B
【解析】【分析】B.“令”是敬词,不是谦词。如:“令尊”用来称对方父亲的敬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7.【答案】 A
【解析】【分析】A.插柳戴花是清明节的习俗,重阳节应该是赏菊赋诗、插茱萸。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8.【答案】 D
【解析】【分析】D.“忘年交”表述错误,不因贵贱变化而改变的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不因岁数、辈分差距而改变深厚情谊的朋友叫忘年交。
故答案为:D
【点评】文学常识涉及重要作家作品、古代科举、官职、典故、书法、称谓等等。知识复杂零碎,考生要注重平时积累,多阅读、多总结、多记忆。
9.【答案】 A
【解析】【分析】A. 寓言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所以选项中的“真实的故事”是错误的;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文化常识包括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文化典籍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0.【答案】 A
【解析】【分析】B.“会元”“解元”“状元”顺序有误,对应顺序应该是“解元”、“会元”、“状元”;
C.《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的作品;
D.“即使……也……”是假设复句。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11.【答案】 D
【解析】【分析】D.“在晶莹的泪光中”是状语,定语是用来修饰主语或者宾语的。
故答案为: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多积累文学常识和语法知识,还要多加练习。
12.【答案】 D
【解析】【分析】A.“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
B.律诗押韵的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律诗的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C.《梁甫行》中的“梁甫”指的是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13.【答案】 A
【解析】【分析】A.蒲松龄是清代小说家,不是明代;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14.【答案】 B
【解析】【分析】B.“青鸟”是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成为信使的代称。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涉及面比较广,作家作品、古代官职称谓、历法等等,知识零碎,考生需要在平时注重积累,多思考、多总结。
15.【答案】 C
【解析】【分析】挂艾草是端午节的习俗,不是重阳节习俗,故C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文学常识涉及面比较广,作家作品、古代官职称谓、历法等等,知识零碎,考生需要在平时注重积累,多思考、多总结。
16.【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D.“舍生取义”不是出自于《论语》,是出自于《孟子》。
故答案为:D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17.【答案】 A
【解析】【分析】A.“鸿儒”指博学的人,不一定代指老师。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学常识涉及面比较广,作家作品、古代官职称谓、历法等等,知识零碎,考生需要在平时注重积累,多思考、多总结。
18.【答案】 B
【解析】【分析】B.对“律诗”这一文体的介绍有误,律诗通常每首八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19.【答案】 A
【解析】【分析】B.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兼或有议论、描写、评论等,“只能用记叙手法,不能用议论手法”说法错误;C. “温柔地”是状语;D.《与朱元思书》“书”是“书信”的意思。古代书信又称信札、尺素、书函、书简、书札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20.【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
D. 选项中“东汉刘向”的说法错误,《战国策》西汉史学家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名家名篇、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一定要牢固掌握,答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
21.【答案】 D
【解析】【分析】A.《诗》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
B.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称为大丈夫,有才德的人称君子;
C.“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指的是端午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与传统节日无关,这里提的的“黄梅时节”是江南的梅雨时期,黄梅时节,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成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并非传统节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2.【答案】 B
【解析】【分析】ACD正确。B.《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3.【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B.“露从今夜白,月是腿故乡明”中提到的节气是白露。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辨析。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24.【答案】 C
【解析】【分析】C.有误。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指老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25.【答案】 B
【解析】【分析】①加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②豆蔻:女子13、14岁;③总角:8、9岁至13、14岁的少年;④耳顺:60岁;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总角、豆蔻、加冠、耳顺,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和积累,成语作为孩子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之一,在学生的平常考试中也不可避免会用到。同学们平时的学校学习、课外读物中多积累识记。
26.【答案】 A
【解析】【分析】古时候的达官贵族妇女,经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候佩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就叫巾帼。时间长了之后,“巾帼”就渐渐演变成了妇女的代名词,这就是妇女被称为巾帼的来源。?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巾帼”内容的理解。
27.【答案】 B
【解析】【分析】B.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被称为“诗鬼”。李白被称作“诗仙”;杜甫被称作“诗圣”;白居易被称作“诗魔”。?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把握别称为“诗鬼”的人物。
28.【答案】 B
【解析】【分析】“阳关大道”出自王维的诗《送刘司直赴安西》诗:“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原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泛指通行便利的大道和光明的道路,也比喻好的出路、办法。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结合《送刘司直赴安西》诗句内容,理解“阳关大道”的意思。
29.【答案】 C
【解析】【分析】C.耄耋之年:80岁称之为耄,90岁称之为耋,耄耋之年一般是指那些八九十岁的老人,多用来指人年事已高,已到晚年。60岁称“花甲,耳顺”;100岁以上称“期颐”; 70岁称“古稀”。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年龄的称谓。
30.【答案】 A
【解析】【分析】A正确,班门弄斧:意思是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常用于自谦。
B错,“家母”对人谦称自己的母亲。
C错,“光临”意思是敬称他人的来访,敬辞。
D错,“有幸”是谦词,是说自己很幸运、有机会。不用来指自己的行为对象。
A正确,班门弄斧:意思是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常用于自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谦语和敬语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敬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初次见面说“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祝贺喜事说“恭喜”,请人批评说“指教”,请人原谅说“包涵”,求人解惑说“赐教”,托人办事说“拜托”,等待客人说“恭候”,看望别人说“拜访”,宾客到了说“光临”,陪伴客人说“奉陪”,中途先走说“失赔”,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勿送说“留步”,两人告别说“再见”。谦语,谦称自己用在下、敝人、晚生等。
31.【答案】 B
【解析】【分析】ACD三项正确。B.“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敬称,应把“令堂”改为“令尊”。
故答案为:B
【点评】谦称和敬称掌握需要积累,并在运用中灵活运用。对别人是敬称,对自己是谦称。考生要仔细体会。
32.【答案】 D
【解析】【分析】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33.【答案】 A
【解析】【分析】B.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成为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
C.三打祝家庄出自《水浒传》;
D.曹雪芹是清朝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平时要注意识记与积累。
34.【答案】 D
【解析】【分析】D表述不正确。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形式固定,格律严密的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35.【答案】 B
【解析】【分析】A.这些习俗是端午节的;
C.“小满”指北方(特别是中原一带)冬小麦等夏熟作物子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D.传记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不允许想象和虚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36.【答案】 D
【解析】【分析】D.“称自己的父亲为‘令尊’”有错。古人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含有谦恭之意。“令尊”是对对方的父亲的敬称。“萱堂”意思是指母亲的居室,并借以指母亲。选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37.【答案】 A
【解析】【分析】A.《繁星》是冰心的作品,不是老舍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38.【答案】 D
【解析】【分析】A.修辞手法是拟物;B.词性不同,分别是动词、名词;C.“不吝赐教”是敬辞,请人指教的客气话。用在此处不恰当;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词性、修辞手法及文学和文化常识。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否正确。词性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叹词。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词性的种类及其特点,答题时还须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
39.【答案】 A
【解析】【分析】A.“秀气”是形容词。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还考查辨析词性的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40.【答案】 C
【解析】【分析】A.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B.不惑之年,四十而不惑,四十岁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C.耄耋之年,形容年纪十分大的时候,八九十岁;D.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句中钟南山院士在84岁的时候临危受命,与他年龄相符的是“耄耋之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古代年龄的别称:婴孩:统称一岁以下婴儿;孩提:二三岁;垂髫:三岁至七八岁;童蒙:童指儿童,蒙指愚蒙,也就是指入学前四岁至六岁之间的儿童;龆龀:因小孩七八岁时换乳齿长恒齿,专指七八岁;豆寇: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破瓜:古代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借指16岁的女子,又喻婚嫁年龄;弱冠:专指20岁男子;而立:孔子说:“三十而立。”后人便以“而立”专指30岁;不惑:同“而立”一样,亦源于孔子语:“四十而不惑。”后人以此借称40岁;耆艾:“耆艾”便代称五六十岁;花甲:古代用干支纪年,60年为一个甲子,后人便称年满60岁为“花甲”;古稀:指70岁;耄耋: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41.【答案】 D
【解析】【分析】A.有误。成语“水落石出”也出自《醉翁亭记》;B.有误。《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美国小说家;C.有误。排序有误。改为:从小到大的排列是,“弱冠(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 “天命(50岁)”“花甲(60岁)”。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42.【答案】 B
【解析】【分析】B.《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字希文。欧阳修,字永叔。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43.【答案】 C
【解析】【分析】C.《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张岱是明末清初文学家。
故答案为:C
【点评】文学常识涉及面比较广,作家作品、古代官职称谓、历法等等,知识零碎,考生需要在平时注重积累,多思考、多总结。
44.【答案】 D
【解析】【分析】对联要求: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上联格式:一路/风雨兼程/磨砺意志。所给下联格式:半载苦乐/铸就辉煌同享。两句的结构并不相同。“一路”和“半载”照应,“风雨”和“苦乐”照应,“铸就”和“兼程”照应,但是“辉煌”和“磨砺”不能照应,“意志”和“同享”不能照应。故这两句不能成为上下联,故D错误,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或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中多积累。积累的时候最好是分类,把同一类别的放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对比、记忆。
二、综合题
45.【答案】 (1)D
(2)商鞅;一诺千金 或 季子重诺 或 季布一诺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名言的理解。
①③⑤三句都强调了“信”的重要性;
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强调的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了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故选D。(2)此题考查的是知识的积累。①“徙木立信”说的是商鞅在实施变法前为了取得人们的信任,就在城门处说只要有人能将木杆搬到指定位置就授予五十金,最后有人照办,商鞅就兑现诺言的故事。“徙木立信”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②一诺千金: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相传在秦末汉初,有一个人叫季布,重承诺、守信用,把信用当做生命一样珍惜,楚地人多流传“得黄金百,不如季布一诺。”随后 “季布一诺”“一诺千金”便流传下来。
故答案为:⑴D⑵ 1、商鞅 2、一诺千金 或 季子重诺 或 季布一诺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言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名言,理解名言的内容红日主旨,结合题干的要求,活动主题进行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阅读,注意对知识的积累,要结合题干的要求选择准确的内容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