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13 短文两篇
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部重建”。他反对经典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谈读书》阐述了要以正确观点和态度读书的观点,指出了读书的作用,激发人们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不求甚解》全面论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探求“不求甚解”的本义,进而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主张。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要诀(jué)
怡情(yí)
大而无当(dàng)
B.藻饰(zǎo)
诘难(nán)
味同嚼蜡(jiáo)
C.死抠(kōu)
滞碍(zhì)
吹毛求疵(cī)
D.劝诫(jiè)
粗糙(cāo)
孜孜不倦(zī)
B
【解析】“诘难”中的“难”应读“n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伦理
统筹
豁然惯通
B.娇情
暂时
高谈阔论
C.涉猎
狡狭
狂妄自大
D.聪颖
练达
寻章摘句
【解析】A项,“豁然贯通”;B项,“矫情”;C项,“狡黠”。
D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缺憾,我们不应过度狂热地追求完美无瑕,以至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甚至到了厌世的境地。
B.读一些只要你“不求甚解”的书,你用了“熟读精思”的方法,那是浪费。
C.面对美味的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让我们的幸福感降低了吗?
D.中国人民对战争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因而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解析】“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用在这里是望文生义。
C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教育战线肩负着培养大批的科技队伍的历史任务。
B.从古老的刀耕火种,到21世纪的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悠长的岁月,教会了人们怎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C.国家将尝试建立规划监督员制度,以充分发挥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
D.“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面对这样的要求,没有开阔的视野和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是不可能达到的。
【解析】A项,缺少主语,应改为“教育战线的工作者”;C项,缺少宾语,应在“保护和监督”后加“作用”;D项,去掉“面对”一词。
B
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今天是哥哥18岁的生日,妹妹端起酒杯说:“哥哥,今天是你的寿诞,祝你长寿!”
B.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走进商场,年轻的店员迎上去说:“美女,您需要点什么?”
C.小新看见有人把空瓶子扔在地上,忍不住上前说:“喂,没长眼睛吗?垃圾桶在那儿!”
D.张建在演讲比赛中被淘汰,同桌安慰说:“别气馁,再加一把劲儿,下次会成功的!”
【解析】A项,“寿诞”“祝你长寿”是对老人说的;B项,称呼“美女”的对象不对;C项,不礼貌。
D
6.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物竞风流。鲁迅以_______,诸葛亮以_______,司马迁以_______,文天祥以_______……人生百态,百态人生,殊不知这“态”里透着人生的真谛,也折射着人生的价值。
①“铮铮忠骨”的姿态流传千古 ②“宁死不屈”的姿态彪炳史册
③“民族脊梁”的姿态长驻人间 ④“忍辱负重”的姿态激励后人
A.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C
7.下列关于《儒林外史》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完全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B.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娄氏兄弟钱财。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蓬公孙“看破了相”。
C.牛浦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做妻。但后来他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
D.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解析】十多个故事既独立又有联系。
A
(一)阅读《谈读书》,完成问题。
8.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不加分析,全盘吸收,效果不会好。
9.从修辞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样写,句子整齐,造成一种气势,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10.下面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句话的论点来。
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比喻论证;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
(二)阅读《不求甚解》第四、五、六段,回答下列问题。
11.请简要分析第四段的论述思路。
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正反对比内容也可以分开论述);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12.阅读第五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①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②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
13.第六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的理由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
(2019·河南)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
【注释】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4.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重视读书,让读书扎根心间。
15.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开篇介绍“读书种子”的由来,解释内涵,引出论题。②这一段中引用的黄庭坚的话,可以充当道理论据,引出下文读书重要意义的具体论证。③富有内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6.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作者举了彭德怀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彭德怀注重学习并且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学习,做一个“读书种子”的分论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7.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我读《朝花夕拾》领略了鲁迅的童年,琐碎的记忆在书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真让人怀念。这本书,滋润了我的心灵,让我的心永远年轻。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①珠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鬻(yù):卖的意思。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其:_____________
(2)未可谓善鬻珠也
谓:______
代词,他的
说
19.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
20.故事中的郑人注重的是什么?这个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启示?
郑人只注重外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应分清主次,学会取舍得当,不要本末倒置。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LIST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