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3 17:52: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设计
作品解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成为山水诗杰作。
教学设想:
本堂课旨在探索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有效教学模式,结合初中教学要求和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品读的角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讲授该诗时,以学生听读、朗读、诵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优美,并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翻译、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通过联想、想像,深入品读诗歌,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活动,从中让学生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孟浩然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悟诗歌意境,理解全诗的内容及思想含义。
3、领略洞庭湖的雄伟壮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重温诗人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他的诗多写个人抱负与山水景物,以五言诗成就最高,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二、诗歌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诗人赴长安应试时,张九龄官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二人为“忘形之交”。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五月至二十四年十一月张九龄出任宰相,诗人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出仕做官,就写了这首诗寄给她(这一期间,诗人未到过长安)。诗题也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等。
三、诵读诗歌
1.齐读朗读,要求慢读,要读准字音。
2.听录音范读。
3.作朗读指导。注意节奏和重音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四、理解诗词大意
借助课本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1、首联赏析: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2、颔联赏析:
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3、颈联赏析:
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4、尾联赏析: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五、理解诗歌情怀
1、如何理解后四句的意思?
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于写景中表达感情, 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恰倒好处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 ?
2、归纳思想含义
这是一首借观洞庭湖而脱意的干谒诗。诗中描写洞庭湖的浩荡气势,寄托着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表现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
全诗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生动。这首干谒诗称颂对方有分寸,表白自己很得体,不露干谒痕迹,不卑不亢,所以显得含蓄有味。
六、背诵拓展
(一)背诵诗歌
(二)拓展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