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材分析 黄土高原是一个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在中国地理环境中占重要地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黄河概况后编排的,通过本框知识的学习,既可以对水土流失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的生态建设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能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通过景观图片认识黄土高原梁、塬、卯、川等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其地表特征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通过图文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联系生活经验及所见所闻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了解“黄土风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能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通过景观图片认识黄土高原梁、塬、卯、川等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其地表特征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难点 黄土“风成说”及运用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导入 2-3分钟
活动一
15分钟
活动二
13-15分钟
上课,同学们好!先让我们看一小段视频,在观看过程中,注意观察视频中呈现了哪些自然景观和人文生活面貌?你由此会联想到我国北方地区那一个典型的地形区?
说起黄土高原,我们眼前总会浮现出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在这片黄土地上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地道信天游,安塞腰鼓,羊肉泡馍等等很多很多的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在我国什么位置,有什么样独特的地貌景观?那深厚的黄土又是从哪来的呢?让我们来走进黄土高原。
要求:观察课本P24图6.25、彩图册P15,思考:
认识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
从图中找出黄土高原周边的地理事物
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主要包括哪些省级单位
在黄土高原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奔腾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请同学们说一说黄土高原和黄河对华夏文明有哪些影响?(可参考课本24页和彩图15页)
补充,播放图片
黄土高原这些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这正应正了俗话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深厚的黄土啊,不知隐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其中你是否会想:这些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要求阅读课本26---27页,根据图文资料思考:
黄土的成因
了解多姿多彩的黄土地貌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P27:1
归纳:关于黄土的来历,“风成说”只是一个支持率较高的假说,还有待进一步的科考论证。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这里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带着问题观看
说一说
根据要求读图
小组交流
读图文资料
回答
观看
按要求阅读
思考
讨论
交流 直观,引发兴趣
考察提取观看信息,为下面做准备
指导学法
检验效果
提示转承
指导学法
课堂小结 2分钟 看板书,学生总结,本节收获
布置作业 3分钟 课堂检测、作业(略)
板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位置、范围
文明的摇篮
灿烂文明及黄土风情
黄土高原
“风成说”
风吹来的黄土
多姿的地貌(塬、梁、卯、川等)
教学反思 授课详略得当,效果很好。在授课中,突出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在观察中、讨论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显示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总觉得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课件有的不是很理想,学生在观看效果上可能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