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知识讲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知识讲义(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4 08:19: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小学语文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元日》
导入:
“欢天喜地贴对联,敲锣打鼓笑开颜。”你能猜出这是哪个传统节日吗?(春节)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日》,从古诗中去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吧。
学习目标
1. 会认“屠、苏”2个字、会写“旧、符” 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略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品味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一、诵读诗歌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欣赏诗歌
1. 我来说作者
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 一起品诗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我来说题目
像元旦、元年、纪元这些词语中的“元”都表示开始、第一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春节。
说到春节,你会想到什么?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是的,每到春节我们总会感受到这样的欢乐场面。那么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到底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①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来到了,听!这是什么声音?
“爆竹声中一岁除”。对,燃放爆竹的声音。这正是作者所描绘的“元日”(春节)所特有的习俗——燃放爆竹。
除:逝去,过去。岁:年。“一岁除”就是一年过去了。
此时,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这是多么热闹欢乐的场面啊!
②古人过春节还有哪些习俗?
我们来读下一句: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
“春风送暖”指和煦的春风送来了温暖。在这样温暖的时节,人们畅饮着屠苏酒,辞旧迎新。
③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象这两句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在热闹欢乐的气氛中,人们是那么开心、快乐。现在读出送旧迎新的喜庆吧!(朗读时要读出欣喜、兴奋!)(补充汉字的识记和书写:“苏”,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艹+办=苏。组词为:苏醒、复苏)
(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①在旭日的光辉普照下,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桃: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此处我们也可以直接理解为“春联”喔。“新桃换旧符”就是用新的桃符替换旧的桃符。这里为了诗歌字数的限制,省略了两个字:新桃(符)换旧(桃)符。
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在用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这又是春节的一个习俗——贴春联。
②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我们来想象这两句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吧。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阳光普照着大地,家家户户都换上了崭新的大红春联,沉浸在暖洋洋的喜庆中。多么美好的景象!)
(4)概括诗意,体会情感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新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运用诗句
古诗都精练含蓄,画面优美,情感丰富,我们平时除了会背诵和默写外,也要学会应用喔。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美酒。 在此情景中,我情不自禁想到王安石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同步练习(答题时间:15分钟)
1. 看拼音,写汉字。
jiù fú
新( ) ( )号
2.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除:
曈曈:
(2)这首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写的《 》,描写了他在 这一天看到的有趣的风俗,如: 、 和 。
答案
1. 旧 符
2. (1)逝去,过去。
(2)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3)王安石 《元日》 元日 燃爆竹 饮屠苏酒 换新桃符
《清明》
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牧的古诗《清明》,了解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清明。
1. 认识“魂、酒、牧”3个字,会写“欲、魂”等6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3.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一、诵读诗歌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欣赏诗歌
1. 我来说作者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李杜”指的是李白、杜甫)
2. 一起品诗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我来说题目
你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插柳等习俗。
(了解清明节的来历)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①读这两句诗,说说诗句大意。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行人: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这里“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正因为出门在外,所以才会在清明雨纷纷的时节,有“欲断魂”的心情。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这句诗中,“清明”点明了时间,“雨纷纷”交代了天气情况,“路上”是地点,“行人”是人物(主人公),“欲断魂”是指行人的心理状态。看看,这两句诗歌,14个字,就很清楚地给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及人物的心情。
②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我们也可以用下面的句式表达自己读诗句想象出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清明烟雨图,天下着蒙蒙细雨,有人在路上走着,心情很愁闷。)
③读中悟情,感受行人的心情。
从“欲断魂”一词我们体会到了由于天气不好,恰逢清明在外,行人凄迷哀伤的心情。
想象诗句的意境,让我们带着愁闷、哀伤之情,再次诵读这两句古诗吧!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①读这两句诗,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借问酒家何处有?”是语言描写,在问路。
“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动作描写,在指路。
由此,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诗歌是问路和指路的事情。如此简单的情节,却容易引发我们的联想:为什么要询问酒家呢?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画面。
②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想找个酒家避避雨,消消心头的愁苦,于是向偶遇的牧童询问:请问酒家在哪儿呢?牧童笑而不答,远远地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③鉴赏诗句:“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遥”字妙在何处?
“遥”是远的意思。“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用行动代替语言,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但是在这阴雨纷飞的天气,还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家,心里更加愁闷。因此,这个字更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当时那种“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补充汉字的识记和书写:“酒”,可以形近字方法:洒与酒的区分)
(4)概括诗意,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幅清明烟雨图,表达了诗人孤身路上的愁苦和望见酒家想借酒消愁的期望。
三、运用诗句。
清明时节,天,阴沉沉的;雨,纷纷扬扬下个不停。路边三三两两结伴同行的扫墓人,面带愁苦。此情此景,让人情不自禁吟诵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四、改写古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并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被变体最多的一首古诗。光通过断句的改变,就翻出了很多花样。下面我们来诵读几种改写版本:
相传苏轼改的小令: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有人则将其改为一首词: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当代知名文化学者于丹曾将其改为: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
人欲断魂借问酒。
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我们来看这三种改动的方法,读没有增减一个字,只是将停顿之处进行了修改,但是意味却有了变化,是不是很奇妙啊。
另外,也有人将这首诗改成了一出“袖珍戏剧”:
清明时节。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剧本虽属袖珍,但时间、地点、场景、人物、台词,应有尽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瞧!一首小诗,居然产生了如此之多的趣话。你也可以将这首诗扩展成一个现代文的小故事,或者增删词语改写成一首现代小诗喔。拿起你的笔写出你的诗情画意吧。
(答题时间:15分钟)
1. 看拼音,写汉字。
yù hún jiè jiǔ hé mù
食( ) 灵( ) ( )书 喝( ) 如( ) ( )童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 《清明》一诗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节日)时的景象。
3. 这首诗中哪一句描写了清明时节的自然现象?

4. 这首诗写出了清明时节人们( )的情景。
A. 踏青时十分喜悦 B. 扫墓时凄凉、忧伤 C. 喝酒时逍遥自在
1. 欲 魂 借 酒 何 牧
2. 清明节
3. 清明时节雨纷纷
4. B 解析:由第二句的“欲断魂”一词,我们可以排除A和C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导入:
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会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一起品读这首诗吧。
1. 会认“兄、倍”2个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一、诵读诗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欣赏诗歌
1. 我来说作者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华山之东)兄弟”。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北宋苏轼称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2. 一起品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来做练习
下面请同学你自己先阅读古诗,然后来做个小练习吧。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逢 格外;加倍、更加
茱萸 做他乡的客人
异乡 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为异客 遇到
倍 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佳节 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独 美好而欢乐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
遥知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1)我来说题目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
这是诗人身在异乡,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重阳节本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可诗人为什么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呢?
理解这句诗,就要联系诗歌的背景啦。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独自一人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所以,作者称自己为客。
这句诗歌中的“独”“异乡”“异客”,让我们不由地想到诗人独自一人的孤独和思乡的愁苦。因此,诗人下一句直接抒发情感: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为什么这一天诗人“倍思亲”呢?
因为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人们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这是一个阖家聚会的节日。而此时,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所以,逢此佳节,作客他乡的诗人感到寂寞,思乡怀亲更加强烈。
③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我独自一个人,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诗人正在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而他的亲人此时在干什么呢?
远方的亲人在登高山、在插茱萸。
“遥知”是在遥远的地方猜想。此时,诗人猜想亲人们都在登高避灾。
然而“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诗人自己不在内。由此,我们读出了兄弟们佳节期间未能团聚的遗憾,及诗人深深的思乡思亲之情。
②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理解了这两句诗的大意和饱含的情感,我们可以想象画面: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体会诗歌思想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 运用古诗
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不仅仅会在重阳节才有,诗人还会在什么时候或者什么情况下“倍思亲”呢?
当春节来临,一家团圆的时候,远在他乡工作的人们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当中秋月圆,阖家同庆的时候,远在他乡求学的人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在重阳节的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这样道出了人们对亲人的无比思念,成了千古名句。
(答题时间:15分钟)
1. 读拼音,写汉字。
xiōng dì dān dú yì jiā jié
( ) ( ) ( )乡 ( )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
3. 诗中的“佳节”指的是______________,是农历_______月初_______。
4.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A. 喜欢秋天 B. 思念亲人

1. 兄弟 单独 异 佳节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3. 重阳节 九 九
4. B 解析:从第二句的“倍思亲”一词可以知道这首诗的主要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