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导入: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成语“世外桃源”众所周知,你知道它的出处吗?
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世外桃源
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原指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疏通文意,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难点)
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花源人的“乐”,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重点)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自称“五柳先生”,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做过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不愿与士族社会合作,仅80余日就弃官归隐,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虚构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记
碑记 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问题
游记 描写旅行途中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 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笔记 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
文体
朗读课文要求: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
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 语
听课文朗读,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
邑人( ) 间隔( ) 俨然( )
屋舍( ) 问津( ) 诣( )
黄发垂髫( ) 缤纷( )
怡然自乐( ) 阡陌( )
豁然开朗( )
yì
jiàn
yǎn
qiān mò
tiáo
bīn fēn
yì
shè
yí
huò
jīn
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资料解释词语,翻译课文。
通假字
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古今异义词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便舍船,从口入( )
屋舍俨然( )
动词 离开
名词,房屋
一词多义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动词,寻找
副词,不久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忘路之远近( )
渔人甚异之( )
具答之( )
处处志之( )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代词,他们
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遂与外人间隔( )
遂迷,不复得路( )
副词,于是,就
副词,终于,竟
复前行,欲穷其林( )
其中往来种作(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代词,那
代词,指桃花源
代词,他们的
代词,渔人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
处处志之 (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文章结构: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第一部分(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时间
地点
人物及其职业
似真实虚,以实写虚。
忘
写出了渔人专心捕鱼,没有注意路程,暗示其行程之远,也为下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桃花林美景?有什么作用?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物描写,富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铺垫。
【第二部分(2、3)】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表明了什么?
林尽
复行数十步
得一山
山有小口
舍船
从口入
初极狭
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隔绝,难以被发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答案应是两方面:
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第三部分(4、5)】
渔人走时“处处志之”,太守派人寻找却“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作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表明安宁和平、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想象的一个美好的社会罢了。
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此
“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的所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
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
静祥和的世外桃花源,描绘了
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写法借鉴
1.以虚讽实:虚构“世外桃源”以寄托政治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2.虚实结合:真实的人物(刘子骥)和虚构的故事,准确的朝代、年代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地点,使得本文的情节亦真亦幻、若虚若实、扑朔迷离、奇趣无穷
3.语言生动简洁又含蓄隽永,看似轻描淡写,却使人物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4.详略得当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发了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后两句是问询渔人的话,桃源洞的美妙景色正是从这问话中虚写的,表达出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心愿。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明知故问,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之感和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无限怅惘之情。
理解文章大意,结合大意熟读成诵。
生活在当今社会下的你,学完本文后,有什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