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

文档属性

名称 登上地球之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1-30 10:0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登上地球之巅
教与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整体感知,复述文章内容。
②学习作者叙事的详略安排的方法
③理解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速读课文,能抓住要点概括登顶的几个阶段概括文章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③能突出重点,复述故事,
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②从中感受登山运动员的英雄气概,学习登山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与学重点:
1、培养并提高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教与学方法:
1、这是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地复述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注意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
2、语言是要靠积累的。本文有许多优美的写景句子,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并学习、模仿、运用。 
3、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细细体会、学习。
课前准备
1、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地理知识。
2、多媒体 CAI 课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可出示相关图片)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注音 峰巅(diān) 砭骨(biān ) 崔巍 (cuī wēi ) 滞留(zhì ) 窒息 (zhì ) 匍匐(púfú ) 缭绕(liáo) 履践(lǚ ) 养精蓄锐(xù) 尖锥(zhui ) 迸发(bèng )
2、简介:
1. 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2. 写作背景简介: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3. 珠穆朗玛峰简介: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4、描述画面快速默读全文,按时间顺序将文章内容切分为以下几个画面,学生续说画面,再现情境。可同时辅以播放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①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四位登山队员轻装出发……
②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
③天渐黑,四人缓步前行……
  ④刘连满留下,他昏迷了……
⑤夜已黑,点点星光闪耀,三人辨认着路途……
⑥一次史无前例的无氧攀登开始……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对感人的描写语段师起头让全班学生齐读,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2、找几个学生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可以每人复述一个登山的阶段。
提示:
(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无氧攀登。
(6)登顶成功。
3文中哪些部分详写,那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4、默读写王连满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
提示: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王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三)、重点赏析,质疑探究 
1、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另一类是写景色的美丽,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调节阅读的情绪。)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2、揣摩语言
  师生共绘突击“第二台阶”和刘连满牺牲自己为队友这两幅最感人的画面,引导紧抓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可尝试如下方法揣摩词句,比较体味:
  ①力求复活形象化的动词,在“活”的表演中直观呈现人物动作。如“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一“插”一“蹬”显示岩壁垂直、光滑之态,可见突击“第二台阶”的难度。
  ②.删减词句,对比效果:
  ⑴ “……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如删掉“也”,效果怎样 (特制的高山靴在陡滑的山路前无能为力,“也”字有力地体现了登攀艰难的程度。
  ⑵“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如去掉“才”,不足以表现他们以全部精力凝聚于攀登,不足以体现时间是攀登艰难的有力证明。)
  ⑶“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利……”删去“更”比较效果。(队友的安全、自己的生命,孰轻孰重,天平的指针偏向前者,“更”不正是为他人无私奉献自己精神的写照吗 )
⑷“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删掉“一寸一寸”,不能突出上升速度的缓慢。)
三、课堂练习
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砭骨( ) 2、履践( ) 3、崔嵬( )
4、窒息( )5、养精蓄锐( ) 6、齐心协力( )
7、斩钉截铁( )
㈡、以下句子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的是( )
A、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
B、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C、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D、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㈢、按照时间顺序,给下列描写景色的句子排列顺序。
1、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2、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3、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
5、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顺序:
㈣、仔细体味下列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1、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2、(刘连满)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他拉过身边的氧气筒,……但是,他的眼前出现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他毅然把氧气放回原来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
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四、拓展延伸
1、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2、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五、教师总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香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六、布置作业:
模仿文中景物描写手法,写一段夜晚小景。
七、板书设计
(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无氧攀登。
(6)登顶成功。
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
八、教后记:
学后记:
答案:
㈠、1、(biān)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到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厉害。 2、(lǚ)踩、踏。 3、(cuī)形容山高大雄伟。 4、(zhì)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5、(ruì)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6、(xié)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7、(jié)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㈡、C ㈢、3、2、1、5、4 ㈣、1、这是作者发表的议论。表现了突击珠峰的顶峰的巨大困难,也突出了登山队员们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 2、这是刘连满独自呆在“第二台阶”时的一段心理活动,通过他放弃氧气筒,而将之留给战友的行为,表现其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3、这句话突出他们所面对的困难,又暗示他们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