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端木蕻良
土地的誓言
肥沃的黑土地
广袤的森林
美丽的河流
东北特有的物产:
白桦林
丰富的物产
马群
煤块
蒙古狗
鹿
群
山
雕
高粱
豆
粒
玉米
驰名中外的
“东北三宝”
鹿茸
人参
貂皮
9.18
回顾历史
1931年9
月18日,日本侵略者炸毁
南满铁路,挑起事端,并于当晚10点
20分突袭东北军北营驻军,震惊中外
的九·一八事变爆发……
1931年9月18日,正当中国发生大面积的水灾之时,日本关东军按照预谋将沈阳北部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一段炸毁,并诬为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挑起事端。当夜10点20分,日军突袭北营中国驻军。在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下,中国驻军撤退到东山嘴子。日军占据北大营。而后日本侵略军分别从南市场、北市场、大、小西门三路向沈阳城进攻。凌晨6时30分,沈阳城沦陷。随后侵占东北三省,从此揭开了中国抗日的帷幕。
日军攻战沈阳,在城墙上射击
成为一片废墟的东北军北大营
1934年日本在山海关附近设立伪满州国界碑
日本在战领区实行奴化教育。伪满州国在学校的《学则》
中,强行将日语定为国语。
日军用铡刀屠杀反抗的人民。
日伪军屠杀东北抗日义勇军士兵
对反抗的军民用酷刑。
被日军残杀的同胞累累白骨是对日本法西斯暴行的无声的控诉。
杀人取乐,悬头于柱。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杀人如麻。当这些冤魂在1970年
被挖掘出来时,早已成为累累白骨……
吉林辽源煤矿,万人坑一角。死者多为被日军统治者折磨致死的中国劳工。
逃难
流浪
乞讨
我要妈妈
战争是无情和残酷的,日军的侵略造成了中国军民30,000,000人伤亡,最著名的就是日军南京大屠杀。
1.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3.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松花江上》
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风靡中华大地。
走近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年),原名曹京平,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
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
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
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
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
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写作背景
字词积累
挚痛
嗥鸣
山涧
谰语
怪诞
亘古
镐头
污秽
zhì
háo
lán
dàn
gèn
huì
jiàn
gǎo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挚痛】诚恳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污秽】肮脏的东西。
阅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整体感知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我要回去!”
“我要战斗!”
文章第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
细读感悟
(1)结构:总领第一段。
(2)内容:直接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挚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作者用怎样的方法表达情感?
1.“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贬义褒用,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思念家乡;
热爱、赞美家乡;
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2.“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①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②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
③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
④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3.“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被这种声音所缠绕……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4.“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5.“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我的手印。”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6.“土地,原野,我的家乡……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
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7.“我永不能忘记……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结构相同: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不同: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热烈。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放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讨
论
写法探究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述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述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理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暖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情感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
课堂小结
暗含忧伤和愤怒
板书设计
思念故乡
发出誓言
色彩斑斓
美丽丰饶
挚痛的热爱
深情的赞美和怀念
为故乡而战斗牺牲
土地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