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海水“晒盐”导学案(3课时,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2 海水“晒盐”导学案(3课时,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3-23 09:09:04

文档简介

第二课时
实验准备:
仪器准备:托盘天平、量筒、烧杯(50毫升)、药匙、胶头滴管、酒精灯、
药品准备:蒸馏水、食盐晶体、硝酸钾晶体、熟石灰。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固体物质溶于水都能达到饱和状态,为什么会达到饱和呢?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自学
溶解度——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实验探究: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1)溶质的影响
(2)温度的影响
2、观察老师的实验,并把结果填在空格上。
3、学生看书,提问:
问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2: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4、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练习: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讨论】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板书归纳:
(1)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是四要素:①一定的温度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
④所溶解的质量。
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
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影响溶解度的外因:
  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见溶解性部分);③温度。在溶质和溶剂一定的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固体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一般规律如下: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都跟物质的溶解度有关。请根据下列事实推测外界因素如何影响物质的溶解度。
(1)
2011年我国科考队在西藏羌北无人区发现,当地进入严冬时,冰冻湖泊中析出十分壮观的多面体的碳酸钠晶体。
(2)夏天,贮存自来水的瓶子内壁挂满一层气泡。
(3)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有大量气泡涌出。
(4)利用蒸发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气体的溶解度:
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例如在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就是指在0℃,氧气压强为101kPa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049体积氧气。
三、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互动,教师小结:
四、练习:1、“20
℃时食盐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是什么?
(20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含义是:200C时,100克水溶解36克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
五、作业:
板书: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是升高而增大;
(2)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溶解度概念导入
二、新课:
1、内容:
溶解度曲线
4.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①列表法;②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随温度一定而一定,这种变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③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④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归纳:
a: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b: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溶解度曲线知识归纳
  一、点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溶质有剩余。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二、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氢氧化钙。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纵坐标表示体积),曲线也为"下降型",如氧气。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2、练习:学生看书---溶解度曲线,完成活动天地。
3、思考:阅读溶解度曲线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
1、内容: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2、方法:学生看书中方框中的说明。列表表示: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200C、克)

10
1~10
0.01~1
<0.01
三、作业:第二节
海水“晒盐”(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粗盐提纯的步骤
2、学会过滤、蒸发实验基本操作
3、通过海水晒盐有关原理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重点、难点】粗盐提纯的步骤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探究法、图示法
实验准备:
仪器准备:托盘天平、量筒、烧杯(50毫升)、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滤纸、漏斗
药品准备:蒸馏水、粗盐、硫酸铜晶体、硝酸钾晶体、明矾晶体。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由海水“晒盐”得到“粗盐”的基本过程
问题导学
提出问题:1.使用什么方法可将粗盐中的泥沙除去??
2.除去泥沙后,再怎样操作才能得到纯净的食盐?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方法总结]
学习任务一:探究粗盐的提纯
1、简述去除粗盐中难容固体的实验步骤:
(1)
(2)
(3)
在以上各步中都要用到的仪器是
其作用依次是


学习任务二:去除食盐中可溶性固体的方法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习题:1、从海水得到的粗盐,往往含有可溶性杂质(主要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必须进行分离和提纯后才能用于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粗盐提纯的部分流程如图:
其中,滤液一至滤液二之间需进行三步操作:
操作一:加入过量的碳酸钠,除去滤液中的Ca2+
操作二:加入过量的X,除去滤液中的Mg2+
操作三:加入过量的氯化钡,除去滤液中的SO42﹣
请回答:操作中的物质X为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为最终获得精盐,操作①、②和③后还需增加的操作是 
 ;
比较过滤和结晶两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过滤
结晶


使用范围
三:课堂反思: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反思:第二节
海水“晒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
2、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结晶和蒸发结晶。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探究法、图示法
实验准备:
仪器准备:托盘天平、量筒、烧杯(50毫升)、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滤纸、漏斗
药品准备:蒸馏水、粗盐、硫酸铜晶体、硝酸钾晶体、明矾晶体。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食盐,人们是怎样从海水中得到食盐的?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含有杂质,怎样使粗盐变为可食用的精盐呢?
二、引导自学
1、溶液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其中被溶解的叫_________;起溶解作用的叫____________。
例如: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_
蔗糖的水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_
2、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__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_例如________;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量多的作______,量少的作______,但溶液中如果有水,不管水的量再多再少,水一律作______。
2、方法:学生看书,完成思考题。
3、思考题:
(1)目前海水“晒盐”用的是什么方法?
(2)海水晒盐的过程是怎样的?刚晒出来的食盐可以食用吗?为什么?
(3)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
探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一、阅读课本,完成下列习题:
1、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为
2、海水晒盐的过程为:先将海水引入
,经日晒蒸发水分至一定程度时,再导入
,继续日晒,海水成为食盐的
,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
,剩余的液体为
(也称
)。
3、饱和溶液定义:
4、不饱和溶液定义:
4、学生看书、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
5、演示实验:实验探究:饱和溶液的配制与蒸发结晶。
(二)
1、内容:
结晶
2、方法:学生看书,完成思考题。
3、思考题:
什么叫结晶?结晶有哪些方法?
4、出示:硫酸铜晶体、硝酸钾晶体、明矾晶体
三、教师小结
四、课后练习:
1.欲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且简便的方法是(
)
A.改变温度
B.蒸发溶剂
C.加溶质
D.倒出一些溶液
2.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的食盐水,然后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能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的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的溶解度降低
3、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
)A、很浓的溶液
B、含100g水的溶液
C、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D、含100g该物质的溶液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不论在什么温度下,一杯杯底有食盐固体不能再溶解的食盐水,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D、某一温度下一杯杯底有蔗糖固体的蔗糖水,在任何温度下都是饱和溶液
5、可以证明烧杯中的溶液是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蒸发1g水,有少量固体析出
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
C、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再溶解
D、升高温度,没有固体析出
6、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7、不能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是(
)
A.KNO3溶液
B.NH4Cl溶液
C.石灰水
D.食盐溶液
8、一实心球悬浮在KNO3的不饱和溶液中,你有哪些方法使它浮上来?并用学过的理化知识解释这些方法。
9、实验室欲配制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步骤为:
(1)计算:需氢氧化钠固体
g,水
mL(水的密度是1g/cm3)。
(2)称量:用质量为23.1g的烧杯作称量容器,在托盘天平上称取氢氧化钠固体时,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应放在
盘(填:“左”或“右”),在下表所列的砝码中,选出所需砝码(打“∨”表示选用):
砝码/g
100
50
20
20
10
5
打“∨”表示选用
并在下列标尺中选出能正确表示游码位置的选项
(填字母)
(3)溶解:将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用
搅拌,使氢氧化钠全部溶解,冷却至室温。
四、课后练习:预习下节内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