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A)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忻州市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A)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1-30 10:2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西省忻州市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A)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中性笔,将学校名称、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
2.所有选择题涂在答题卡相应序号上,主观题必须答在题纸上规定方格内,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3.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关于现代游民问题的思考
钱理群
王学泰先生在一部著作中谈到鲁迅的《阿Q正传》对他的研究的启示,并且指明“阿Q就是游民”。这可以说是一语道破了我们争论多年而说不清楚的阿Q的典型性问题。我要补充的是,鲁迅关注的中心是“阿Q式的革命党”和“阿Q式的革命和改革”。1936年7月19日,即鲁迅逝世前三个月,他在一封通信中还谈到,“《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他因此感到“隔膜”与“无聊”。其实鲁迅的“本意”,在十年前即1926年写的 《〈阿Q正传〉的成因》里,已经讲得很清楚:“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式的革命党出现”,“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后”。鲁迅所思虑的是中国进入“现代”历程“其后”的问题。他深知,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很容易培育出“阿Q式的革命党”,出现“阿Q式的革命和改革”;至少说,在中国“其后”的革命和改革中必要打上“游民文化”的烙印。
本来,阿Q这样的游民,被社会挤压,抛弃,受到“赵太爷”、“假洋鬼子”们的欺辱,他们要造反,是必然的,也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鲁迅早就说过:“人受压迫了,为什么不反抗?”学泰先生强调“游民”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含贬义的概念,应该区分“游民”与“流氓”(阿Q就不是流氓,只是一个沾染了流氓气的游民),就是提醒我们要注意游民反抗、阿Q造反的合理性。问题是怎样的“反抗”,如何“造反”?鲁迅有一个精辟的分析。他在《学界的三魂》里引用一位学者的观点说:“表面上看只是些土匪和强盗(造反),其实是农民革命军”,而农民革命是要“自己过皇帝瘾”的;因此,鲁迅说,“在中国最有大利的买卖”,就是“造反”。著名的阿Q在土谷祠的梦就说明他的造反就是为了得到“权势,元宝与女人”。这是反映了游民文化的特点的:他的思想仍旧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而对奴役制度有内在的依附性,他的反抗,最大目标就是“受招安”和“取而代之”,于是也就没有真正的信仰,“有奶便是娘”,为达到“取而代之”的目的,什么事都可以做,便是必然的逻辑。鲁迅在《杂忆》里还谈到,中国人(他们中许多人是游民)“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但他们却不敢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阿Q受了假洋鬼子的气,不是向小尼姑转嫁气愤吗?鲁迅说,这正是证明“这些人的卑怯。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甚么呢?”这也是游民文化的特点:不仅是欺弱怕强、欺软怕硬的“卑怯”,更是“烧掉”一切的破坏性。鲁迅既看到了这样的阿Q式的游民反抗的必然发生,并有其合理性,又忧虑其不能根本走出“奴隶时代”及可能带来的破坏作用。历史已经证明鲁迅的远见性。当然,以后发生的中国革命并不能简单地看作是阿Q式的革命,或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再演,其基本性质还是一个现代革命,但所打上的游民造反、游民文化、游民政治 (如学泰先生所讨论的会党政治)的印记,从而构成了某种“中国特色”,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说的鲁迅的远见性即指此:他是真正了解中国的国情的。
(节选自钱理群《现当代中国社会的游民问题》)
1.下面对“游民文化特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游民的思想仍旧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而对奴役制度有内在的依附性。
B.游民的反抗最大的目标,就是希望受到统治者招抚和成为统治者。
C.没有任何信仰,贪利忘义,谁给好处就投靠谁,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D.游民文化不仅表现出欺弱怕强、欺软怕硬的卑下怯懦,更具有毁掉一切的破坏性。
2.下面不属于鲁迅先生的观点的一项是 ( )
A.阿Q身上虽然沾染了流氓气,但本质上只是一个游民。
B.此后倘再有改革还会打上“游民文化”的烙印。
C.人受压迫了,就应该反抗。但农民革命的反抗,目的往往是“取而代之”。
D.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也只会在弱者身上发泄。
3.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鲁迅先生认为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很容易培育出“阿Q式的革命党”,出现“阿
Q式的革命和改革。”
B.王学泰先生强调“游民”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含贬义的概念,应该区分“游民”与
“流氓”。
C.鲁迅先生忧虑阿Q式的游民反抗根本不能走出“奴隶时代”,还可能带来破坏作
用。历史已经证明鲁迅的远见性。
D.作者认为鲁迅以后发生的中国革命是打上了游民造反、游民文化和游民政治印记
的现代革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6每题3分 7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秩,门人蔡元定亦放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讫:终了,完毕。
B.为《学规》俾守之 俾:并且。
C.单车屏徒从 屏:使……退避。
D.有短朱熹者,谓其疏于为政 短:诋毁,指摘。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熹“善于处理政务”的一组是 ( )
①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②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③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 ④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⑤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⑥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A. ①③④ B. ②④⑥ C. ①⑤⑥ D. 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
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B.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
生加以教育。在南康军任知军时经常到郡学里去与学生讲论学问,他还奏请朝廷
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
渡过难关。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免掉了他的职务, 连
他的学生蔡元定也被取消了俸禄。
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5分)
(2)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 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②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 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 月明初上浪西楼③。
注:①贾岛因著名“推敲”故事,博得当时文苑巨擘韩愈赏识,与韩愈感情深挚。②指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③浪西楼:潮州的一座楼。
8.第三联景物描写形象而生动,请从炼字的角度举两例赏析。(5分)
9.全诗从开头到结尾,作者的感情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________________,謇朝谇而夕替。
(屈原《离骚》)
(2) ,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3)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25分)
叔叔的怪病
[土耳其]阿吉兹·涅辛
叔叔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
“您哪里疼?”医生这样问他的时候他会指一指他的肚子,然后再指一指每一个关节部位。所以医生从来都不能准确诊断出叔叔的病因。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医生。天文学家发现了几亿光年之外的星星,医生们却诊断不出眼前病人的病症,这让我彻头彻尾地成了一名无医论者。“我肚子里好像有一群猫狗在打闹,你们知道,如果把猫和狗放在一个袋子里它们一定会打架,我现在就是那种感觉……”每一次叔叔都委屈地说。
一个朋友向我们推荐了一名“神医”,称他能包治百病。我们立刻就送叔叔去了他那里。那人果然高明,看一眼就说:“是胃穿孔,需要马上做手术。”手术之后叔叔的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了。不知道你们相信不相信,我听一个护士说,医生在给叔叔做手术的时候在他的胃上没有发现任何毛病,他惊讶地说:“我切过几千个胃,却从未发现过这么健康的胃。”助理医师问他:“这么健康的胃,还需要切掉吗?”主刀医生说:“胃不是什么好东西,别看现在还没有胃穿孔,但总有一天会的,我们现在切掉一部分是在挽救病人。”就这样叔叔的胃被切除了。
叔叔花巨资做了手术,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重了,这时候又有一人给我们推荐了一名神医,说此人神通广大,有妙手回春之术。
他看一眼叔叔就说:“是肾病,需要马上做手术。”就这样,叔叔第二次被推上了手术台。手术时年轻的助手看到叔叔的肾功能很好,就说:“他的肾功能正常,手术还需要继续吗?”主刀大夫说:“肾这个东西其实每个人只要有一个就够了,为了保住我个人的荣誉,必须把其中一个切掉。”这次除了正常的手术费之外我们还给了医生甚至门卫相当可观的红包。但是红包没起什么作用,叔叔的病情又加重了。
此时又一个朋友跑过来说:“我的胃被切了十六次,最后只得重新安装,但那些都无济于事,只有一名医生让我站了起来。”
我们迅速去了他那里,医生笑着说:“是肠子的问题,您的肾白切了,对病情好转没有任何作用。”这样那位医生从叔叔的肠子上切去了一半。这次看上去叔叔好像轻快了点,食欲减少了不少,病情却一点没有好转。
一个又一个人来给叔叔推荐名医。我们的手术费一次比一次高,但叔叔的所有器官都像是拼凑来的,没有哪一个器官是完好无损的。
我们又去找一位医生,他说:“先生,您只是脚上的茧子厚了点,与其他器官无关。”
“可疼痛不是来自那里啊?”叔叔问。
“先生,你要知道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或许您的头疼会导致脚病,脚上的病也可以导致头痛。”我们相信了那位医生的话,让他切去了叔叔的脚茧。后来叔叔找来了土耳其名医花名册,只剩下两个大夫我们还没去看过病。去找他们之后那两名医生竟然分别要走了叔叔的头发、眉毛和牙齿。
起风时叔叔叮嘱我扶好他。他说:“我太轻,不定哪一阵风就把我吹到天上去了。”
叔叔的钱所剩无几了。叔叔说想看看西医。我们去了巴黎一家私人诊所。听完我们的遭遇之后那位医生竟然哈哈大笑。然后他取镊子让叔叔张开嘴。医生从叔叔嘴里拔出了一根白色的细线。“下次刷牙注意点,是牙刷的刷毛扎到了喉咙里了。”他说。
我们又回到了伊斯坦布尔。叔叔的怪病好了,但钱也花光了。半年后叔叔还是去世了。不知是因为没有钱,还是因为缺少器官?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16期)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我”之所以成为一名彻头彻尾的无医论者,是因为医生们诊断不出眼前病人的
病症,业务水平太差。
B.叔叔的胃被切除一部分,并非由于叔叔真正得了胃穿孔,而是出于包治百病的神
医对叔叔的关爱与挽救。
C.因为要保护自己的荣誉,那位有“妙手回春”之术的医生竟然切掉了叔叔一个功
能正常的肾。
D.叔叔真正的病因是刷牙时不慎将牙刷的刷毛扎到了喉咙里,因为医生将那根白色
的细线拔出来之后,叔叔的怪病才被医治。
E.小说通过最后一个情节的表述,既有力地讽刺了土耳其庸医误人、草菅人命
的社会现象,也反映了下层人民因无钱看病而导致的不幸。
(2)小说刻画了一群“医生”的群体形象,请简要概括他们的共同特点。(6分)
(3)小说在写叔叔两次手术之后,均加入了一段补叙,作者这样处理对情节安排有哪
些作用?(6分)
(4)这篇小说以“叔叔的怪病”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
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笑傲江湖》一剧的男主角被撤换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日前制片主任在记者招
待会上证实了这一说法。
B.文学创作辅导材料汗牛充栋,而真正靠这些辅导材料步入文学殿堂的却可谓是寥
若晨星啊。
C.他在地主家当长工的时候,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猪棚狗窝,干的是牛马活儿。
D.仔细分析一下他的“宏论”,其实多是无稽之谈,其目的是挑起别人的矛盾。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A.诗歌中大量使用“木叶”而不是“树叶”的原因,是因为“木叶”有落叶的微黄
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B.随着冬季用电最高峰的日益逼近,我国局部地区再次面临电煤供应紧张,不得不
拉闸限电,煤电双方因此而生的口水仗也愈打愈烈。
C.“神八”的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掌握空间
交会对接能力,拥有建设简易空间实验室,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D.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更
大意义。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园林多么繁华都靠不住,用画用诗用文写出来的纸上园林反而耐看
耐读。 __________________。
①其实那座园很小,园中读书堂也小,浇花亭尤小。
②弄水种竹轩、见山台、钓鱼庵、采药圃等等更远远不如名字那么清幽。
③司马温公描写独乐园的诗歌传诵一时。
④饱读纸上园林,可以读出自己胸中的园林,世人真不必多事造园了。
⑤独乐园所以为人欣慕,不在于园,而在于诗。
A ④⑤③①② B ③①②⑤④ C ④③①②⑤ D ③⑤④①②
15.阅读下面小故事,请从文字对仗工整的角度在括号内横线上填写理由 (5分)
老师让学生对对联,出上联:天高悬日月。甲学生对“海阔纳百川”,乙学生对“地厚载山河”,老师称赞乙对的好,甲不服气。老师说:“你对的当然也不错 ( ①理由 ) ,但有明显不妥 (②理由 ) 。”
16.(6分)
2011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医师资格考试、国家司法考试相继被指泄题,引起媒
体广泛关注。某报9月24日针对这一事件发表的“新闻述评”采用了这样的大标题:
“三问‘考试泄题’事件”,大标题前有口语化的引题:“果真?为啥?咋办?”,但正
文里的三个小标题是与引题相对应的新闻书面语:A、是否真的发生“泄题”?
B、         ?C、       ? 根据以上信息,给B、C各拟一个小标题。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某地发生凶案,迅速抓到杀人嫌犯,证人、证言一应俱全,就是他干的,他无
论如何喊冤都没人听。可他确实是冤枉的。侥幸逃离的真凶也良心熬煎,于是他去
向一个神父忏悔,说出来后,果然好多了。
可这神父受不了了,他只好去向另一个神父忏悔,以缓解自己承受的压力,每
个知道这个邪恶秘密的神父都去找另一个神父忏悔,最后,全国的神父都知道了这
个秘密。当然,他们每个人都严守忏悔者的秘密,这是做神父的底线,所以法官
无法得知真相。
行刑的那一天,那个冤枉的人哭着对神父说:真不是我干的……
神父说:孩子,我早知道不是你干的。
对这个故事中神父们的言行,人们有种种评判,你读后有何感想?有何认识?
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忻州市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中联考试题
高二语文(A类)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原文是“没有真正的信仰”而不是“没有任何信仰”,“有奶便是娘”其实也是一
种信仰。
2.A“阿Q就是个游民”是王学泰的看法。
3.C原文是鲁迅忧虑阿Q式的游民反抗不能根本走出“奴隶时代”。
4. B(俾:使)
5. C(②表朱熹重视教育,③为王淮奏请让朱熹改任他职,④表朱熹的耿直、倔强性格) 6. D(蔡元定应是被流放)
7. (画线处为采分点)
(1)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
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5分)
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离开;
他所管辖的境内,风气良好。(5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
方官吏监管下居住。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8.“悬”字,写盘山而上,望不到尽头的驿路,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际的峰峦上,将道路的险阻形象地表现出来。“浸”字,写海潮浸泡中地低潮湿的城根,老树满是秋意,将处境的凄苦形象地突显出来。诗句用景物烘托出对韩愈的深切关心。(前句选“残”“断”酌情给分)(5分)
9.心逐兰舟,直到岭南潮水尽头,写出对韩愈的眷念和神往;读诗感慨,当出关驿马带着我的诗驶过泷水,谪贬中的知友就可得到片纸慰藉了,写出对韩愈的牵挂和慰问;驿路艰难,到任地环境恶劣,写出对韩愈的同情和关切;瘴烟尽净,皓月银光照在浪西楼上,写出对韩愈的美好祝愿。(6分)
11.(1)CD 解析:答C得3分,答D得2分,答A给1分,答BE不得分。B项说“出于包治百病的神医对叔叔的关爱与挽救”不合乎小说的主旨,E“也反映了下层人民无钱看病而导致的悲剧。”无依据。
(2)①经验主义,主观臆断,妄下结论;②爱慕虚荣,利欲熏心;③作风浮躁,草菅人命。
(3)①补充叙事,充分揭示了叔叔的“怪病”无法得到根本医治的社会根源;②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避免了小说平铺直叙的不足,富有更强的戏剧性。
(4)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明确、深刻。
①以小见大,深刻揭露了当时土耳其社会上的不良社会风气;②讽刺以“医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爱慕虚荣,夜郎自大的丑恶心理。③小说先后鲜明的对比,将对土耳其医生们自命清高、庸医误人这一“怪病”的揭露与鞭挞集中表现出来。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小说仅仅围绕对叔叔的“怪病”进行医治这一中心事件,通过夸张和神态、语言等描写手段,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医生”这一群体形象的性格;②通过叔叔的“怪病”这一线索,将各个医生的性格特点集中表现出来,鲜明、集中;③通过土耳其医生与巴黎私人诊所对叔叔的怪病的医治情况和效果的对比,有力地讽刺了土耳其当时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和丑恶现实。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严谨、有序。
①小说紧紧围绕叔叔的“怪病”这一事件组织材料,中心突出,简洁凝练;②以叔叔的“怪病”和医生们的“怪病”为明暗线索,使结构层次鲜明,井然有序;③以为叔叔医治“怪病”为中心事件,使全文选材集中,结构严谨,平中见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