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二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南昌二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1-30 10:3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南昌二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向春节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基础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地坼(chè) 窆穴( biǎn) 颍水(yǐn) 妻孥(nú) 喟然长叹(kuì)
B.子嗣(sì ) 栏楯(shǔn ) 舞雩( yú) 撰写(zuàn) 兔起鹘落(hú)
C.怙恶(hù) 俳优(pái) 垣墙(yuán) 扃牖(jiōnɡ) 长号不禁 (jīn)
D.薜荔(bì) 异爨(cuàn ) 琼筵 (yàn) 象笏(hù) 呱呱而泣(g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缣素 渔梁 溽暑 青冥 廊腰缦回
B.羽觞 箜篌 逸豫 鼎铛 明星萤萤
C.筼筜 辇车 肯綮 诡谲 姗姗可爱
D.聒噪 修葺 尚飧 潺湲 偃仰啸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中秋晚会上,国内戏曲名家和知名芭蕾舞团合作表演的背景,一组特意为本次晚会雕刻的美轮美奂的徽派木雕作品首次揭开面纱。
B.家庭教育的粗暴专制必然会导致孩子产生更加逆反的心理,父母们应该改变耳提面命的作法,多一点民主,多一点平等的思想。
C.针对美国酝酿对伊朗进行新的制裁,俄罗斯总参谋长警告说,俄同伊朗在各领域都有着传统的盟友关系。这番表态的弦外之音是一旦美国对伊朗动武,俄罗斯不会坐视不理。
D.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经济观念的转变,贷款消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寅吃卯粮也成为一种时尚。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下人缺乏信息,可不缺乏勇气和力气。多高的山,你都能见到种田的人;多深的沟,你都能见到挑水的人;再穷的地方,你都能见到农民,这就证明农民最能吃苦,最能生存。
B.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陆宗达告诉我们:“氏族社会中,处置战败的敌人男女有所不同:男子被杀死,妇女则作为妻子被收养入族,其实也就是奴隶”(《训诂简论》)。
C.本书值得称道之处就在于,让人在阅读时,不自觉地感受在黑暗中渴求并寻找光明的心境——生命与金钱的抗争,尊严与权势的较量,智慧与阴谋的相持。
D.他坐了十几年牢,身体反而结实了。他在秦城监狱的墙上挂了两幅自己的手书:一为“骨气”;一为“于无声处听惊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增强法制观念,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参加未经批准的游行活动,不做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情。
B.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芳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鄱阳湖平原。
C.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陈列着好多种当年周恩来使用过的东西。
D.桶装水上机后,由于二次污染或因饮水机放置位置不当,容易造成细菌和藻类繁殖生长,为避免不出现问题,有关方面建议,桶装水的最佳饮用期为7-10天。
6.下列各项中,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曹操攻打下邳,吕布留恋妻妾,不听陈宫分兵出城布犄角之势的建议,被重重围住,终日忧闷。侯成违反禁酒令被吕布杖打,遂盗赤兔马献给曹操,并约魏续、宋宪献城。吕布被擒,曹操不喜不忠不义之人,最终缢死吕布。
B.“刀单赴会”讲的是关羽应鲁肃的邀请带领十几个随从,轻驾小舟,前往赴会。席间,关羽借与鲁肃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把鲁肃暗作人质,使得事先埋伏的刀斧手见状不敢轻易下手,最终安然离去。而鲁肃设酒宴招待关羽试图讨回荆州的计划也成为泡影。
C.张鲁欲兴兵取川,益州别驾张松亲往许都说曹操兴兵取汉中,以图张鲁。曹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心有怠慢,后经杨修举荐,得知张松有口似悬河之辩才,过目不忘之奇能,于是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携手共入,先拜于地,张松便把暗藏的西川地理图本献给了曹操。
D.听说关羽在东吴被害,张飞立即起兵报仇。因为丧兄心痛,他经常醉酒并随意打骂军士。末将范疆、张达被鞭打后,心生怨恨,就趁张飞熟睡之际将他杀死,投奔东吴去了。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只能八寸。因为《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7. 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古文经学派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简书写,所以称为“经”。
D.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这“经”没有关系。
8.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 .《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 .南北朝以前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高)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经”。
B .《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C .《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D . 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10分)
日 喻 说
(北宋)苏轼
生而眇者①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②,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③,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①眇(miǎo):瞎眼,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②籥(yuè):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③没(mò)人:能潜水的人。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 达:到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扣盘而得其声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今也以经术取士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D.以其言试之河 汝殁以六月二日
第II卷(共114分)
四、(26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4分)
译文:
(2)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选自《项脊轩志》)(3分)
(2)译文: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选自《伶官传序》)(3分)
(3)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 ,“一家”指的是 。(4分)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15.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 ,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戎马关山北, 。(杜甫《登岳阳楼》)
(3)吴质不眠倚桂树,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4)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5)____________________,多于在庾之粟粒。(杜牧《阿房宫赋》)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7)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
(8)开琼筵以坐花,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16.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6分)
17.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4分)
18.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7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与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笔锋一转,写人群“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为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作了暗示和铺垫。
B.第二段中“挤压”、“发酵”、“挤兑”等动词的运用,避免了与下文“提炼”一词的重复,并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变化。
C.通过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我”的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澄明,琐碎而陈旧的生活也由此得到改变。
D.“低处的池塘”和“高处的白云”在文中是一对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作者借它们含蓄地表达了对两种不同境界的理解。
E.作者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单位,认为这种机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
六、语言表达(12分)
20.《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与思想。学习这种写法,描写在面对一位倒在地上等待搀扶的老妇人时,“我”与另外三位旁观者的语言和情态。 要求:
1. 运用对话和情态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与思想;
2. 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3. 不少于200字。
七、作文(50分)(另设卷面分5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爱斯基摩人捕猎狼的办法很特别,严冬季节,他们在锋利的刀刃上涂上一层新鲜的动物血。等血冻住后,他们再往上涂上第二层血。再让血冻住,然后再涂…… 如此反复,很快刀刃就被冻血坨藏得严严实实了。下一步,爱斯基摩人把血包裹住的尖刀反插在地上,刀把结实的扎在地里,刀尖朝上。当狼顺着 血腥找到这样的尖刀时,它们会兴奋的舔食刀上新鲜的冻血。融化的血液散发出强烈的气味。在血腥味的刺激下,它们会越舔越快,越舔越用力。狼这是已经嗜血如狂,它们猛舔刀锋,根本感觉不到舌头被刀锋划开的疼痛。在北极寒冷的夜里,狼完全不知道它正在舔食的其实是自己的鲜血。它只是变得更加贪婪,舌头抽动得更快,血流得也更多,直到最后精疲力竭的倒在雪地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及解析
8.答案:B 【解析】B项信息源在第二段:“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根据这几处,可以看出,B项“所以尽管很重要”强化因果,推断错误。
9.答案:B【解析】B项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所以“《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无从考据。该项无中生有。
10.A 武王至殷郊,系(鞋带)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左释白羽(军中主帅所执的指挥旗,又称白旄),右释黄钺(饰以黄金的长柄斧子,天子征伐用),勉而自为系。
11.B(知道、明白) 12.C
13.译文: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肆”1分,“成其事”1分,“致”1分。)
参考译文:
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象铜盘。”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了声音。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有一天,瞎子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又把它当作是太阳了。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但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是因为瞎子从未曾见过太阳而只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的缘故。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普通人尚未明白这个道理,这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差别。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用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来说明太阳的比喻的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这样,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是(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而)自然得到的而不能强求的。”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不是强求道而是使道自己自然到来,这就是“致”的意思啊!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他们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五就能潜入水里了。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规律。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如果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请教怎样潜水的方法,按照他们说的方法到河里试着游泳,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于强求道的,其实都象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过去国家以讲究声律的诗赋考试择取人才,所以士人所学繁杂而不是立志学习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知道要追求儒道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应试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14.答案:(1). ①梅花与雪花 ②大自然
(2)手法:对比(反衬)
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16.解析:做第一问,要注意“精神的天空”中的“精神”和“天空”这两个词,“精神”表现与物质欲望的对立,由此出发就能得到答案。第二问,则要注意“期望”,这就应从现实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作者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入手。
参考答案:
(1)超越欲望,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标的生存境界。
(2)①现实的欲望使他觉得压抑。②他希望逐步改变庸俗的生活状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17.解析:这是一道由果探因题,要寻找原因,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找,因为这句话是前文的一个总结。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因为下一段是这一观点的展开论述。
参考答案:人群是欲望的集结,而我们无法泯灭欲望。或: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