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学语文测试试题(一)
考试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60分)和第Ⅱ卷(表述题90分)两部分
注意事项:第Ⅰ卷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表述题的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
在闽西南和粤(yuè)东北的崇山竣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pā)”的客家民居。
B.回到家里,汤姆才听说卡迪夫山发生的事,还得知那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人”的尸体最后在渡船码头附近被发现了,很可能是在逃跑途中溺(nì)水而死的。
C.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融(róng)解、沉淀(diàn)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xūn)火燎(liáo)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108页
D.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qóng)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震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128页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相反: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B.但上帝却不可思议地把船送到海岸附近,是我可以从里面取出许多有用的东西,是我终身用之不尽。
114页
C106页
夜以继日
C.往事桩桩件件,历历在目,那是我们记忆仓库里一颗流光溢彩的珍珠啊!
D.我现在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把我每天的经历一一用笔记下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A.一人虽听之(指弈秋的教导),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古时指弓箭)而射之。
B.煮豆持做(用来)羹,漉(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菽以为汁。
C.寒雨连江夜入吴(吴国),平明送客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
D.九州(中国)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终究,毕竟)可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B134页
之所以与是因为重复
A.她知道,尽管自己贸然冲上去,会和那些男生一样触电,不但救不了伙伴们,连自己也要丧命的。3页
B.在工商管理人员的有力证据面前,承认了非法自制冰棍的事实。
C.碑林收藏了从汉魏至明清历代的碑石,墓志,共两千三百多块左右。140
语序
D.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会忽然闹霜冻。158
缺主语,去掉“由于”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B
A.“生活?生活当然……”猩猩犹豫着,“不过,“乐在其中”那个“乐”字总有点刺眼。”
B.“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的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105页两引号之间的
C.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28页
D.再见,敬爱的老师,是您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为我们开启智慧的门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您的哺育深情,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上。108页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B.
A.《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道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B.《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英国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安徒生是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被尊称为“现代童话之父”。
C.《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先生所写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
件事,表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中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D.《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王昌龄其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善作七绝,因此享有“七绝圣手”的美誉。16夸父逐日《山海经》
二、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节选文字,完成7—10题?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书中的1927年),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7.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的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妹妺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
B.像魔鬼一样的坏人闯到了“我们”的家里。
C.“我”和“我”的父亲、母亲以及妹妹都被捕了。
D.“我”、母亲和妹妹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8.对选文中加横线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剧烈”写出了“我”的紧张心情;“恐怖”写出了“我”的害怕神态。
B.“剧烈”写出了“我”的恐惧心情;“恐怖”写出了“我”的不安神态。
C.“剧烈”写出了“我”的紧张担心心情;“恐怖”写出了“我”的惊惧神态。
D.“剧烈”写出了“我”的慌乱心情;“恐怖”写出了“我”的忙乱神态。
9.对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是指反动军警,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他们”是指宪兵,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他们”是指穿便衣的侦探,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他们”是指反动军警,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话体现出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
B.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照。
C.“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这句话运用了照应的表现手法,可以看出父亲早就知道会有这一天。
D.“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体现了父亲作为一个革命者忠诚于革命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外的精神。
三、阅读《凡卡》节选,回答问题11-13题。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凡卡
(?https:?/??/?www.?/?s?wd=%E5%87%A1%E5%8D%A1&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https:?/??/?zhidao.?/?question?/?_blank?)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
我给您跪下了
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
带我离开这儿吧
要不,我就要死了
”
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11.填入选文横线上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
12.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境描写,写出了乡村美好的环境。
B.拟人,形象地写出了乡村冬夜的快乐祥和。
C.乡村的美好与凡卡痛苦的学徒生活形成对比,看出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D.朗读时,四个“啦”要读得重一些。
13.对第1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此处环境描写是凡卡对家乡夜景的回忆。
B.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乡村冬夜的宁静祥和,质朴美好。
C.这一段描写同那昏暗的神像、黑糊糊的窗户、凄凉恐惧的鞋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这一段描写表现了凡卡对重回乡村生活的向往。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泰山区题目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4.关于本诗的创作背景,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竹石》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自己的《竹石图》上。
B.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明代书画家、诗人。
C.郑板桥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
D.郑板桥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15.对前两句的理解,有错误一项是(
)
A.第一句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B.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竹子的凶狠。
C.第二句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D.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16.对后两句的理解,有错误一项是(
)
A.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善解人意者的代表。
B.“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
C.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
D.在生活中,诗人与下层百姓有着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就像他画的岩竹。
五、(8分,每小题2分)经典诵读及名著考查,完成17-20题
17.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B
A.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使人,小人学道则易爱也。’”
B.子曰:“乐云乐云,玉帛云乎哉?礼云礼云,钟鼓云乎哉?”
C.子夏曰:“月知其所亡,日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D.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18.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C
A.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扫地煎茶亦随缘。
B.
舍北舍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D.
活水源流随处满,西风花柳逐时新。玉鞍金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9、安徒生创作的唯一与中国有关的童话是(
)
D.
A.《海的女儿》》B.《卖火柴的小女孩》C.《皇帝的新装》D.《夜莺》
20、下面有关《家》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觉慧参加学生联合会组织的请愿、罢课、散发传单、创办刊物等反对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高老太爷的严厉斥责,并被禁闭在家里。此时,他诅咒“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窄的笼!”“这种生活,就跟关在监牢里当囚犯一样!”“简直是浪费青春,浪费生命!”
B.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觉慧帮助觉民逃婚后,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并说觉民再过半个月不回家,便将他永远赶出去,登报声明他不是高家的子弟。
C.《家》中的觉新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再出门……觉慧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婉转的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原来他得知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D.高家的丫头鸣凤,为了反抗被嫁孔教会长冯乐山的命运而投湖自尽。事后觉慧悲痛地来到湖边。觉民劝他忘汜此事,但觉慧却疯狂地拍打自己的胸膛,他认为自己是杀死鸣凤的凶手,认为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也都是凶手。经觉民的劝解,他不断地重复着“我是青年”,“我是青年”,语气由领悟而至怀疑而至坚定,显现了年轻人在悲惨现实前的觉醒。
第Ⅱ卷表述题(共80分)(请将答案写入9—10页答案卷)
六、积累与运用(10分)
21.默写填空:(4分,每题1分)
(1)
,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2)
,你进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
(3)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沙》
(4)
,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服务》
22.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写自习课的场面。(80字之内)(3分)
涟漪
亢奋
惹人注目
语无伦次
正襟危坐
人声鼎沸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内容(不超过17个字)(3分)
生物治疗就是依靠每个人身体内都会存在的抗肿瘤活性免疫细胞,借助医疗手段大幅度提升这些细胞的“战斗力”,去消灭体内的肿瘤细胞,从而凭借患者自身的能力,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相对于仅接受手术、放疗、化疗,通过这种治疗手段,晚期肺癌、消化道肿瘤、肾癌这三类肿瘤患者平均生存期可延长1到3倍。
七、(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注释】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4分)
(1)晚年家颇富裕
颇
(2)诸子禽之
禽
(3)既去
既
(4)卒为良民
卒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列句子(6分)
(1)一タ,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
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
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26.文中的于令仪是怎样一个人?你怎样评价他?(4分)
八、(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30题。
童年读书
(莫
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27.本文的叙事线索是
。(1分)童年时看”闲书”成为我最大乐趣的原因是:
(4分)
2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段所叙述的故事。(3分)
29.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我”读起书来”不顾一切”?
(4分)
30.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十.作文(50分)
3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岁月匆匆,十二三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
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
从;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动,少了一分幻想;还多了一分责任、理想与憧憬………
以“十三岁,我多了一分
”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
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②写一篇记叙文,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600字左右。
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D
A.
在闽西南和粤(yuè)东北的崇山竣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pā)”的客家民居。
B.回到家里,汤姆才听说卡迪夫山发生的事,还得知那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人”的尸体最后在渡船码头附近被发现了,很可能是在逃跑途中溺(nì)水而死的。
C.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融(róng)解、沉淀(diàn)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xūn)火燎(liáo)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108页
D.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qóng)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震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128页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C
A.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相反: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B.但上帝却不可思议地把船送到海岸附近,是我可以从里面取出许多有用的东西,是我终身用之不尽。
114页
C106页
夜以继日
C.往事桩桩件件,历历在目,那是我们记忆仓库里一颗流光溢彩的珍珠啊!
D.我现在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把我每天的经历一一用笔记下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B
A.一人虽听之(指弈秋的教导),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古时指弓箭)而射之。
B.煮豆持做(用来)羹,漉(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菽以为汁。
C.寒雨连江夜入吴(吴国),平明送客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
D.九州(中国)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终究,毕竟)可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A
B134页
之所以与是因为重复
A.她知道,尽管自己贸然冲上去,会和那些男生一样触电,不但救不了伙伴们,连自己也要丧命的。3页
B.在工商管理人员的有力证据面前,承认了非法自制冰棍的事实。
C.碑林收藏了从汉魏至明清历代的碑石,墓志,共两千三百多块左右。140
语序
D.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会忽然闹霜冻。158
缺主语,去掉“由于”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C
)B
A.“生活?生活当然……”猩猩犹豫着,“不过,“乐在其中”那个“乐”字总有点刺眼。”
B.“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的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105页两引号之间的
C.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28页
D.再见,敬爱的老师,是您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为我们开启智慧的门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您的哺育深情,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上。108页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D
)B.
A.《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
的道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B.《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英国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安徒生是世界文
学童话创始人,被尊称为“现代童话之父”。
C.《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先生所写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
件事,表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中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D.《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王昌龄其诗
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善作七绝,因此享有“七绝圣手”的美誉。16夸父逐日《山海经》
二、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节选文字,完成7—10题?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书中的1927年),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有一天,我们正在吃中饭,手里的窝窝头还没啃完,听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7.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的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C
)
A.妹妺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
B.像魔鬼一样的坏人闯到了“我们”的家里。
C.“我”和“我”的父亲、母亲以及妹妹都被捕了。
D.“我”、母亲和妹妹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8.对选文中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剧烈”写出了“我”的紧张心情;“恐怖”写出了“我”的害怕神态。
B.“剧烈”写出了“我”的恐惧心情;“恐怖”写出了“我”的不安神态
C.“剧烈”写出了“我”的紧张担心心情;“恐怖”写出了“我”的惊惧神态。
D.“剧烈”写出了“我”的慌乱心情;“恐怖”写出了“我”的忙乱神态。
9.对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他们”是指反动军警,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他们”是指宪兵,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他们”是指穿便衣的侦探,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他们”是指反动军警,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话体现出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
B.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照。
C.“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这句话运用了照应的表现手法,可以看出父亲早就知道会有这一天。
D.“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体现了父亲作为一个革命者忠诚于革命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外的精神。
三、阅读《凡卡》节选,回答问题11-13题。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凡卡
(?https:?/??/?www.?/?s?wd=%E5%87%A1%E5%8D%A1&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https:?/??/?zhidao.?/?question?/?_blank?)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
我给您跪下了
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
带我离开这儿吧
要不,我就要死了
”
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11.填入选文横线上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
12.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环境描写,写出了乡村美好的环境。
B.拟人,形象地写出了乡村冬夜的快乐祥和。
C.乡村的美好与凡卡痛苦的学徒生活形成对比,看出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D.朗读时,四个“啦”要读得重一些。
13.对第1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
A.此处环境描写是凡卡对家乡夜景的回忆。
B.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乡村冬夜的宁静祥和,质朴美好。
C.这一段描写同那昏暗的神像、黑糊糊的窗户、凄凉恐惧的鞋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这一段描写表现了凡卡对重回乡村生活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泰山区题目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4.关于本诗的创作背景,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竹石》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自己的《竹石图》上。
B.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明代书画家、诗人。
C.郑板桥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
D.郑板桥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15.对前两句的理解,有错误一项是(
B
)
A.第一句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B.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竹子的凶狠。
C.第二句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D.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16.对后两句的理解,有错误一项是(
A
)
A.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善解人意者的代表。
B.“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
C.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
D.在生活中,诗人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就像他画的岩竹。
五、(8分,每小题2分)经典诵读及名著考查,完成17-20题
17.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D
)B
A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使人,小人学道则易爱也。’”
B子曰:“乐云乐云,玉帛云乎哉?礼云礼云,钟鼓云乎哉?”
C子夏曰:“月知其所亡,日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B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18.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C
)
C
A.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扫地煎茶亦随缘。
B.
舍北舍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D.
活水源流随处满,西风花柳逐时新。玉鞍金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9、安徒生创作的唯一与中国有关的童话是(
D
)
D.
A.《海的女儿》》B.《卖火柴的小女孩》C.
《皇帝的新装》D.《夜莺》
20、下面有关《家》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
A.觉慧参加学生联合会组织的请愿、罢课、散发传单、创办刊物等反对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高老太爷的严厉斥责,并被禁闭在家里。此时,他诅咒“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窄的笼!”“这种生活,就跟关在监牢里当囚犯一样!”“简直是浪费青春,浪费生命!”
B.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觉慧帮助觉民逃婚后,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并说觉民再过半个月不回家,便将他永远赶出去,登报声明他不是高家的子弟。
C.《家》中的觉新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再出门……觉慧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婉转的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原来他得知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D.高家的丫头鸣凤,为了反抗被嫁孔教会长冯乐山的命运而投湖自尽。事后觉慧悲痛地来到湖边。觉民劝他忘汜此事,但觉慧却疯狂地拍打自己的胸膛,他认为自己是杀死鸣凤的凶手,认为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也都是凶手。经觉民的劝解,他不断地重复着“我是青年”,“我是青年”,语气由领悟而至怀疑而至坚定,显现了年轻人在悲惨现实前的觉醒。
第Ⅱ卷表述题(共90分)(请将答案写入9—10页答案卷)
六、积累与运用(10分)
21.默写填空:(4分,每题1分)
(1)
,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2)
,你进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
(3)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沙》
(4)
,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服务》
22.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写自习课的场面。(80字之内)(3分)
涟漪
亢奋
惹人注目
语无伦次
正襟危坐
人声鼎沸
示例:安静了一会儿,仿佛平静的水面泛起了连漪,有人开始交头接耳。愠地,声音越
来越大,到最后,整个教室人声県沸。值日干部使劲儿地拍看讲台,扫视看闹哄哄的教室
试题分析:可以描写"自习课“环境的词有"人声県沸”,这个可写课堂气氛,还有惹人注目
这个可以写某个同学特殊的行为。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内容(不超过17个字)(3分)
生物治疗就是依靠每个人身体内都会存在的抗肿瘤活性免疫细胞,借助医疗手段大幅度提升这些细胞的“战斗力”,去消灭体内的肿瘤细胞,从而凭借患者自身的能力,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相对于仅接受手术、放疗、化疗,通过这种治疗手段,晚期肺癌、消化道肿瘤、肾癌这三类肿瘤患者平均生存期可延长1到3倍。
生物治疗使三类肿瘤患者生命延长。(“生物治疗”2分,“肿瘤患者生命延长”3分)
试题分析:审题不仅要审题干,而且要审材料。审清题干要求,针对要求答题。同时材料概括题的材料与现代文阅读中的材料不同,它有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我们要注意辨析材料性质和类型,以便于选择具体的解题方法。表述时要注意语言流畅,符合字数要求。关键句是指那些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或承上,或启下,或既承上又启下;前后照应的句子;文段的起始句或结束句。关键词是指一些表语意转折、递进、总结、指代、解释的词语。如果我们在解题时善于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四、课外古文阅读(14分)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注释】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4分)
(1)晚年家颇富裕
颇
(2)诸子禽之
禽
(3)既去
既
(4)卒为良民
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列句子(6分)
(1)一タ,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
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
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3.文中的于令仪是怎样一个人?你怎样评价他?(4分)
八、(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30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13分)
童年读书
(莫
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16.本文的叙事线索是
。(1分)童年时看”闲书”成为我最大乐趣的原因是:
(4分)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段所叙述的故事。(3分)
18.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我”读起书来”不顾一切”?
(4分)
19.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参考答案:
迷恋读书(童年读书)
当时的文化环境
我童年时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
17.我为同学家拉磨换来了阅读《封神演义》一下午的权利,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18.
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等。(任意答两点即可)
19.
“词语运用”示例:画线句中“悄悄地溜”“远远地看”“伸得长长”“不由自主地靠”这些词语传神地刻画出“我”抵挡不住书的诱惑,又担心被二哥驱赶的那种既渴望又窘迫的样子。体现了童年时的“我”的确迷恋读书。
(相关语句,1分;分析,2分;语言通顺,1分。)
“修辞方法”示例:画线句中“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像一只喝水的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书对我的吸引力,也描写出“我”不由自主地偷看二哥的书的窘态,体现了童年时的“我”的确迷恋读书。(相关语句,1分;分析,2分;语言通顺,1分。)
十.作文(50分)
3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题目:我尝到了
提示:在生活中,你可能享受过助人的快乐,也可能体验过失败的痛苦,你可能品尝过母爱的甜蜜,也可能经历过劳动的艰辛;你可能……请根据自己要写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助人的快乐、失败的痛苦、母爱的甜蜜、劳动的艰辛等等)。
要求:①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