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名校精选精练
第二单元
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
基
础
积
累
一、读句子,给加点字正确的读音画上“____”。(3分)
1.他力气虽然不大,但绰(chāo
chuò)起这根木棍绰(chāo
chuò)绰有余。
2.风吹过湖面,泛起粼粼水波,湖泊(bó
pō)里停泊(bó
pō)的小船也微微摇晃起来。
3.擂(léi
lèi)台上的比赛十分激烈,台下观众一边擂(léi
lèi)鼓,一边呐喊。
二、读拼音,写词语。(5分)
《草船借箭》中,大dū
du(
)周瑜dù
jì(
)诸葛亮的才干,故意wěi
tuō(
)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在lǔ
sù(
)的帮助下,巧施妙计,只用了三天的时间,便向cáo
cāo(
)“借”了十万支箭。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妒忌/嫉妒
惩罚/丞相
擂鼓/花蕾
B.弓弩/努力
霹雳/劈开
踉跄/呛声
C.迸裂/拼命
镌刻/携手
石窍/巧妙
D.恰好/融洽
忌讳/晦气
宝钗/刀叉
2.下列出自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和对应的现代汉语词语,意思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客舍——旅店客官——顾客
B.郎中——医生驿站——服务区
C.掌柜——老板钱铺——银行
D.印信——书信伙计——服务员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筛酒:斟酒。)
B.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镌着:刻着。)
C.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籰子:缠绕丝、纱、线等的工具。)
D.恐被伤害性命不便。各宜知悉。(各宜知悉:互相熟悉。)
4.下列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B.刘备——三顾茅庐
C.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D.晁盖——三打祝家庄
5.下列歇后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B.唐僧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C.贾宝玉的丫鬟——喜(袭)人
D.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6.依次填在下列句子横线处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_______;本领不小、爱耍小聪明的是_______;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_______。
A.猪八戒
沙僧
孙悟空
B.沙僧
猪八戒
孙悟空
C.孙悟空
猪八戒
沙僧
D.孙悟空
沙僧
猪八戒
四、读句子,猜猜下列加点的字词的意思,写在括号里。(4分)
1.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
),几时(
)见说有大虫(
)!
2.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
),只搬得力倦神疲(
)方止。
3.探春笑道:“横竖(
)是给你放晦气(
)罢了!”
4.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
)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五、下面的句子描写的都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人物,读一读,猜猜分别写的是谁,并选取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你的依据。(5分)
①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红楼梦》)
②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西游记》)
③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三国演义》)
1.这三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我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六、课文内容回顾。(12分)
1.阅读古典名著,对于我们增长智慧、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__________》中,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让我们领略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_______。《景阳冈》中,武松在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__________,赤手空拳__________,让我们领略了武松_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性格。《猴王出世》中,__________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__________,被群猴拜为猴王,让我们领略了他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__________,夜静春山空。__________,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__________》。后两句以动写静,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衬托出山里的幽静。
七、语文实践。(8分)
1.【创编课本剧】《景阳冈》的故事情节依次是:喝酒
(
)
(
)
下冈。针对上述情节,我想把__________这一情节改编成课本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班级辩论赛】对课文中的武松这一形象,同学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对此大家开展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你赞同下列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4分)
正方: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反方: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
我赞同__________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
读
理
解
八、阅读语段,完成练习。(8分)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1.语段选自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作者)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2分)
2.语段出自下面哪个章节回目?(
)(2分)
A.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B.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C.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语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主要写了草船借箭的(
)。(2分)
A.起因
B.准备
C.经过
D.结果
九、课外阅读。(13分)
空城计
①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馀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②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
(jinɡ)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chǎnɡ),戴纶(ɡuān)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③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zhǔ)尾。城门内外,有二十馀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④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⑤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⑥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qì),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猜测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之机,神鬼莫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你仔细揣摩人物的心理,分析这几次“笑”的不同之处。(6分)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摆“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诸葛亮知己知彼,思虑周详。
B.司马懿生性多疑,用兵谨慎。
C.蜀国的增援军队马上就到。
D.诸葛亮临危不乱,沉着应对。
4.短文第①②段描写人物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
文
天
地
十、习作。(30分)
诸葛亮足智多谋,李逵鲁莽刚猛,孙悟空神通广大,林黛玉多愁善感……本单元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漫步于中国古典名著长廊,走近这些人物,品读精彩故事。请从中找出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围绕他写一篇读后感。结合具体事例,写一写你从中得到的收获或启发。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一、1.chāo
chuò
2.pō
bó
3.lèi
léi
二、都督
妒忌
委托
鲁肃
曹操
三、1.B
2.D
3.D
4.D
5.B
6.C
四、1.回什么时候老虎
2.安宁的时候筋疲力尽
3.反正霉运
4.立刻
五、1.林黛玉
沙僧
关羽
2.示例:根据人物的外貌特征(头发、眼睛、脸色、声音、穿着)和使用的武器
等,可以猜出句②描写的是《西游记》中的沙僧。
六、1.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胆识过人
景阳冈
打死猛虎
豪放、勇武而又机敏
石猴
水帘洞
活泼可爱、敢作敢为
2.人闲桂花落
月出惊山鸟
鸟鸣涧
幽静
七、1.上冈
打虎
打虎
这个情节最为精彩,更能表现出武松勇武而又机敏的性格特点。
2.正方
武松明知山上有猛虎,却无惧无畏,凭借着高强的武艺,最终打死了老虎。这正是他艺高胆大、勇猛无比的体现。
八、1.元末明初
罗贯中
2.B
3.示例: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4.C
九、1.(1)全部都变了脸色。形容众官都惊恐万分。
(2)形容诸葛亮的计谋极其奇妙,谁也推测不出,难以捉摸。
2.(1)诸葛亮故作坦然轻松,以诱司马懿中计,这次的“笑”是故作轻松的笑。
(2)诸葛亮见魏军远去,如释重负,这次的“笑”是轻松的笑。
(3)诸葛亮此时的“笑”既是胜利之后的开怀大笑,又是对司马懿草率退兵
的嘲笑。
3.C
4.对比。诸葛亮与众官面对大敌时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众官“尽皆失色”,诸葛亮却处变不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这样写突出了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600字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