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2.1-2.2 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2.1-2.2 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3-23 18: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教版七下科学2.1-2.2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为了品尝“舌尖上的美味”,小明去吃了一次重庆火锅,结果感觉又麻又辣,眼泪直流。形成麻和辣感觉的器官是( )
A.大脑 B.眼
C.鼻 D.舌
2.盲人阅读盲文靠的是( )
A.嗅觉 B.听觉
C.视觉 D.触觉
3.味觉和嗅觉的相似之处是()
A.感受的刺激都是化学物质 B.感受的刺激都是溶于水的物质
C.感受的刺激都是气体? D.感受器位于皮肤内
4.生活经验表明,当人处于极度疲劳或生病时,对食物的味觉没有健康状态时敏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食之无味”.这主要是由于 ( )
A.人的味觉器官暂时失去了感觉功能
B.人的味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播到大脑中
C.生病或疲劳影响了味觉细胞对食物的敏感性
D.人产生了味觉疲劳
5.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 据所学科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嗅觉中枢具有适应性 B.人的嗅觉中枢不发达
C.人的嗅觉中枢功能丧失 D.人的嗅觉中枢易破坏
6.当机体受到损伤性刺激时,有报警作用的感觉是()
A.热觉 B.痛觉 C.触觉 D.冷觉
7.医院里在注射青霉素时往往要做“皮试”,“皮试”是将药物注射到皮肤哪个层次
A.表皮层 B.真皮层 C.皮下组织层 D.以上三层均可能
8.下列感觉中,皮肤不具有的是( )
A.痛觉 B.冷热觉 C.触觉 D.味觉
9.若让你只用手去判断物体的形状,你会用哪个部位 ( )
A.手心 B.指尖 C.手背 D.任意一个
10.如果蒙起眼睛,堵住耳朵,然后同时嗅橘子和吃草莓,产生的味道是( )
A.橘子味 B.草莓味
C.无味 D.橘子和草莓混合的味道
11.当人患重感冒时,虽然身体虚弱,却不想吃饭菜,连平时最爱吃的菜也觉得没有味道。这是因为( )
A.患感冒时,味觉不灵敏
B.鼻塞症状造成嗅觉失灵
C.多种感受器都受到影响
D.感冒药的味道影响了味蕾的敏感度
12.吃完糖以后马上吃橘子,可能会觉得只有酸味而没有甜味,下列解释较合理的是
A.吃了糖后各种味觉的灵敏度降低了
B.吃了糖后对甜味的灵敏度降低了
C.橘子汁不能碰到舌头上感受甜味的区域
D.橘子汁本来就没有甜味
13.品酒师都不嗜酒,酒鬼都干不了这个职业,这是因为
A.减少刺激,保持味觉灵敏
B.酒鬼误事
C.酒鬼贪吃
D.酒鬼品行不端正
14.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其感觉器官和痛觉形成的部位
A.均在手指受伤处
B.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伤处附近
C.分别在手指受伤处的真皮和表皮
D.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
15.俗话说:“十指连心。”这是因为
A.手指比较灵活
B.指尖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C.心灵手巧
D.手指的皮肤特别薄
16.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B.吸收了声波
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
D.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17.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在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如图,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蜡烛在摇晃。这个现象说明(  )
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蜡烛火焰具有摇晃的特征 D.声音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19.在敲响古刹里的大钟时,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
A.大钟的回声 B.大钟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现象 D.大钟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20.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 B.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C.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D.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21.下列事例中,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的是(  )
A.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
C.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D.用超声波对钢铁钻孔
22.小明将耳朵贴在长铁臂的一端,让人敲一下长铁管的一端,则小明听见( )
A.两次响声,先后由铁管、空气传来
B.两次响声,先后由空气、铁管传来
C.无数次响声,声波在铁管内被管壁无数次地反射
D.无法判断
23.校运动会上,百米赛跑时,若终点裁判没有以发令枪的烟为准,而是以枪声为准记时,则会使运动员的成绩( )
A.偏好 B.偏差
C.没有影响 D.可能偏好,可能偏差
24.据报道,美国研制出一种用超声波做子弹的枪,当超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就有较强的攻击力。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特殊的“防弹服”,能有效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你认为,我国研制的“防弹服”特殊之处是可使用一层( )
A.真空带 B.磁性物质 C.绝缘物质 D.半导体
二、填空题
25.你用身体的什么感觉器官通过什么方法去辨别下列这些物质?请在横线上写出:
(1)酒精与自来水:____________。
(2)热水与冷水:____________。
(3)红灯与绿灯:____________。
(4)糖和盐:____________。
26.蛋糕的香味通过_______,刺激_______,然后通过_______将香味传到大脑的_______,从而形成了嗅觉。
27.右图表示人耳和脑的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看电视文艺节目时,你能听到演员优美动听的歌声。那么,图中接受声波信息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内;听觉产生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填数字代号)
(2)如果某人标号④所示部分受损,则________________ (能,不能)产生听觉。
(3)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为了使________________ (填数字)张开,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
28.下表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一些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传播速度/米·秒-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表,你认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空气温度有什么定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距离山崖1400m远处高喊一声,8s后听到回音。那么当时的声速是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题
29.阳光灿烂的五月,浙江的天气已经很热了。小伟利用假期来到姑姑的桃园里玩,稍微靠近桃园一点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桃香味,真是好闻呀!看这些桃子有红色的、白色的、黄色的,他不由自主跳起来摘个桃子吃了起来,感觉又甜又脆,又有点酸,摸着有点凉,味道好极了……
(1)文中小伟用了 等感觉器官。
(2)请你说出小伟闻到桃香味的嗅觉形成过程: 。
(3)小伟吃了几个桃子后,又在桃园里四处看看。走着走着,他发现自己再也闻不到浓浓的桃香味了,他不禁捏了捏鼻子,笑着说:“怎么啦?”你能告诉他这是为什么吗? 。
参考答案
1.A
【分析】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感受器接受刺激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过程。
【详解】
人体感觉形成的部位都是在大脑,眼、耳、口、鼻都是接收外界刺激的感受器;
故选A。
【点睛】
人的感觉。
2.D
【分析】
盲人不会产生视觉,但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神经冲动传到语言中枢,例如听觉、触觉等。
【详解】
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能阻挡化学物质的侵入,生发层中有黑色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阻挡紫外线对内部组织的损伤。真皮中有大量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使皮肤得到营养,还能够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所以盲人用手“阅读”盲文时是依靠皮肤中的触压觉感受器,D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主要考察人的感觉。
3.A
【分析】
人体的嗅觉和味觉都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
A、味觉和嗅觉都属于化学感觉,刺激物都是化学物质,A正确;
B、味觉的刺激物是化学物质,是溶于水的。嗅觉的刺激物是气体,B错误;
C、味觉感受的刺激是溶于水的物质,C错误;
D、嗅觉的感受器位于鼻腔黏膜中,D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A。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嗅觉和味觉的感受器的位置。
4.C
【分析】
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
【详解】
平时,人吃东西所以知道什么味道,这主要是舌头上味蕾在起作用,当人生病或疲劳时打乱了人体内分泌,影响了味觉细胞对食物的敏感性,所以人的味觉发生了变化,所以吃什么东西也就没有味道。可见C正确。
故选:C。
【点睛】
关于感觉器官的内容的考查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5.A
【解析】
【分析】
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
【详解】
人的嗅觉很容易适应,即医学上所说的--嗅觉适应现象。也就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的一种疲劳现象,因此“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使嗅细胞的敏感性降低。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嗅觉感受器的功能以及嗅觉的形成,嗅觉是在嗅觉中枢形成的。
6.B
【解析】
【分析】
人体有多种感觉器官.主要是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是人体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感知周围事物的变化的一类器官.皮肤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可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如触觉、痛觉、压力觉、热觉、冷觉等,任何形式的刺激只需达到一定强度而成为伤害性刺激时,都能引起痛觉
【详解】
任何形式的刺激只需达到一定强度而成为伤害性刺激时,都能引起痛觉.因此痛觉是在机体受到损伤性刺激时,具有报警作用的感觉,所以当你的肌肉受到损伤性刺激时,具有报警作用的感受器是痛觉感受器.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感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不同感觉。。
7.B
【解析】
【分析】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两部分组成;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是已经角质化的细胞,生发层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增生能力;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以及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详解】
A、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A错误。
B、真皮比表皮厚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里面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药物可直接进入真皮内的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全身,B正确。
C、皮下组织位于真皮的下层,位置较深,C错误。
D、综上所述,D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皮肤的结构:表皮和真皮,真皮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8.D
【分析】
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
【详解】
人的皮肤能感受各种各样的刺激,并引起大脑皮层形成不同的感觉。可以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如:我们闭上眼睛能摸出某种物体的软硬程度,靠的就是皮肤的触觉。但皮肤不具有味觉。
故选D。
【点睛】
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
9.B
【详解】
只用手去判断物体的形状,用指尖就可以,因为是神经末梢部位,感觉非常灵敏。故B正确,ACD错误。
10.D
【分析】
人们对食物味道的判别不仅依靠味觉,也需要依靠嗅觉。
【详解】
人们对食物味道的判别不仅依靠味觉,也需要依靠嗅觉。正因为如此,患感冒的人往往吃什么都觉得没有味道。所以蒙上眼睛,堵住耳朵,同时嗅橘子和吃草莓,会产生橘子,草莓的混合味,D正确。
【点睛】
知道味道产生的原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C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多种感受器的功能以及多种感觉的形成,多种感觉是在不同的神经中枢形成的。
【详解】
我们的口腔黏膜上分布有大量的感受器,味觉、触觉、痛觉等,在品尝味道时还有嗅觉参与进来,所以味道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在感冒时,鼻塞使嗅觉不敏感,发热、头晕等都影响到各种感受器的感觉,所以患了重感冒的人吃起食物来总是觉得没有味道。故C符合题意。
【点睛】
掌握感觉器官的共同协调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2.B
【解析】
【分析】
人的感觉器官具有适应性。
【详解】
人的味觉很容易产生适应,由于糖的甜度比橘子的甜度大得多,所以吃完糖味觉对甜度的认识还保留在糖的甜度,所以马上吃橘子,会觉得只有酸味而没有甜味。即吃了糖后对甜味的灵敏度降低了。
13.A
【分析】
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减少刺激可保持嗅觉和味觉灵敏。
【详解】
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便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使其产生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大脑分析后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舌具有味觉的功能,舌的表面有许多味蕾,其内有味觉感受器---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的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如果某种物质长期刺激味蕾,则逐渐对某种物质适应。品酒师需要敏锐的感官来品评酒种的差异,如果味觉、嗅觉变得迟钝就难以再胜任品酒工作。因此品酒师都不是嗜酒,酒鬼是干不了这个职业的,这是因为保持味觉灵敏必须减少刺激。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D
【分析】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
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完成缩手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因此手指不小心被针扎后感到疼痛,痛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质里的躯体感觉中枢,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缩手反射和形成痛觉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脊髓和大脑皮层。
15.B
【解析】
【分析】
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层,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可以感受外界各种刺激。
【详解】
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层。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可以感受外界各种刺激。由于身体各部分的感受器的分布不同,因而感觉的敏感性不同,指尖处的感觉神经末梢最多,因而对外界的敏感性最强。所以,也就有了“十指连心”之说。
【点睛】
:皮肤的结构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具体的实例理解掌握。
16.A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详解】
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声音的产生停止,因此鼓声消失。
故选A。
17.B
【详解】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说明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说明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故选B。
18.D
【详解】
A.由实验现象可知,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A错误;
B.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B错误;
CD.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跳动;烛焰的跳动是由喇叭声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9.B
【详解】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发声的物体肯定在振动,据此判断。 在敲响古刹里的大钟时,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即大钟仍在发声,其原因是大钟仍在振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0.A
【详解】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的交谈也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
故选A。
21.C
【详解】
A. 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利用了声音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利用了声音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
C.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符合题意;
D.用超声波对钢铁钻孔,利用了声音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
22.A
【详解】
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而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当乙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时,会听到两次声音,一次是通过铁管这一固体传播过来的,另一次是通过铁管周围的空气传播过来的。故选A.
23.A
【分析】
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这时运动员已经跑了一段时间才开始计时,所以测得的时间偏小,少的刚好是声音传播100米所用的时间.
【详解】
百米赛跑场上记时裁判从看到发令枪冒白烟开始记时,而不是听到枪声时计时。如果听到枪声才计时,因为光速比声速大,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多,这样少计了些时间,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测得时间肯定少了,少的时间为t=false=0.294s,这样就提高了他的成绩。故选A.
24.A
【详解】
超声也是声音,只要存在真空,超声就无法传播。所以人们可以通过真空带,来抵御超声武器。故B符合题意。
25.用鼻去闻 用皮肤感觉 用眼观察 用舌尝味道
【解析】
【详解】
(1)[1] 酒精与自来水气味不同,可以用鼻去闻进行区分;
(2)[2] 热水与冷水温度不同,可以用皮肤感觉进行区分;
(3)[3] 红灯与绿灯颜色不同,可以用眼观察进行区分;
(4)[4] 糖和盐味道不同,可以用舌尝味道进行区分。
26.鼻腔 嗅觉神经末梢 嗅神经 嗅觉中枢
【解析】
【分析】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详解】
鼻腔内部的黏膜上有嗅觉细胞(嗅觉神经末梢),能接受气味的刺激,能使人嗅到各种气味。蛋糕的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细胞(嗅觉神经末梢),然后通过嗅神经将香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从而形成了嗅觉。
27.(1)⑤,①
(2)不能
(3)⑥
【分析】
从图可以看出:①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②是脑干;③是小脑;④是听神经;⑤是耳蜗;⑥是咽鼓管;⑦是听小骨;⑧是鼓膜。
【详解】
(1)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⑧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⑦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④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①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接受声波信息的感受器位于图中的⑤耳蜗内,听觉产生的部位是①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2)若④听神经受损,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能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不能形成听觉。
(3)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为了使⑥咽鼓管张开,保持⑧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保护鼓膜不受到伤害。
28.(1)空气温度每增加10℃,声音传播速度就增加6米每秒 (2)350米每秒
【详解】
(1)由表格可知,当空气温度每升高10false,声音的速度升高6m/s。
(2)某同学在距离山崖1400m远处高喊一声,8s后听到回音 ,根据v=false=false=350m/s.
则当时的声速是350m/s.
29.(1)鼻、眼、舌、皮肤
(2)桃香味——进入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信息传人大脑——形成嗅觉
(3)大脑的嗅觉中枢已对桃香适应的缘故
【分析】
视觉器官:眼睛,包括眼球,眼帘,角膜,视网膜等;听觉器官:耳朵;嗅觉器官:鼻子;味觉器官:舌头;触觉器官:皮肤。以上就是常说的五种“感觉器官”。
嗅觉的形成过程:外界气味物质刺激>—>进入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将气味信息传入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适应性: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易适应。
【详解】
(1)五种“感觉器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小伟在感知桃色桃味中,用到了鼻、眼、舌、皮肤,去看摸闻尝,而未用到耳朵听。(2)根据嗅觉的形成过程:外界气味物质刺激—>进入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将气味信息传入大脑—>形成嗅觉。所以小伟闻到桃香味的嗅觉形成过程:桃香味——进入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将气味信息传入大脑——形成嗅觉。
(3)由于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易适应,所以小伟走着走着,他发现自己再也闻不到浓浓的桃香味了,这就是嗅觉中枢适应了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