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浙江中考科学一轮复习专题:科学测量
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体积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
2.熟悉量筒上的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量筒,学会记录体积测量的结果;
3.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体积。
1.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温度计使用:
(1)在使用温度计以前,应该:
①观察它的量程﹣﹣能测量的温度范围,如果估计待测的温度超出它能测的最高温度,或低于它能测的最低温度,就要换用一只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否则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或者测不出温度值.
②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以便用它测量时可以迅速读出温度值.
(2)温度计使用时,应该: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量筒的使用
(1)量筒的规格量筒是用来量取液体体积的一种玻璃仪器,一般规格以所能度量的最大容量(mL)表示,常用的有10mL,20mL,25mL,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多种规格.
(2)量筒的选择方法:
量筒外壁刻度都是以mL为单位.10mL量筒每小格表示0.1mL,而50mL量筒有每小格表示1mL或0.5mL的两种规格.可见,绝大多数的量筒每小格是量筒容量的1/100,少数为1/50.
量筒越大,管径越粗,其精确度越小,由视线的偏差所造成的读数误差也就越大.所以,实验中应根据所取溶液的体积,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分次量取会引起较大误差.如量取70mL液体,应选用100mL量筒一次量取,而不能用10mL量筒量取7次.
(3)液体的注入方法:
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应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试剂瓶,标签对准手心.使瓶口紧挨着量筒口,让液体缓缓流入,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约差1mL)时,应把量筒水平正放在桌面上,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到所需要的量.
(4)量筒的刻度:
量筒没有“0”刻度,“0”刻度即为其底部.一般起始刻度为总容积的1/10或1/20.例如:10mL量筒一般从0.5mL处才开始有刻度线,所以,我们使用任何规格的量筒都不能量取小于其标称体积数的1/20以下体积的液体,否则,误差太大.应该改用更小的合适量筒量取.
在实验室做化学实验时,量筒的刻度面不能背对着自己,这样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为视线要透过两层玻璃和液体,不容易看清.若液体是浑浊的,就更看不清刻度,而且看刻度数字也不顺眼,所以刻度面正对着自己为好.
(5)读取液体的体积方法:
注入液体后,要等一会,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取刻度值.否则,读出的数值将偏小.
读数时,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刻度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三者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
3.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米尺,激光测距等.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决定的,测量的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2)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
①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细铁丝的直径等.
(h=(其中h是每张纸的厚度,n是纸张数目,注意不是书的页码数,纸张数目=,H是n页书总厚度)
②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③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④组合法:有些长度很难直接测量,如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度等,这时可以使用辅助器材配合测量.
考点一: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经典例题】1.(2019?西湖区校级模拟)2018年11月2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启程,乘坐“雪龙”号奔赴南极考察,在顺利抵达南极中山站后即开展各项作业。图是船员分别在船舱外与船舱内测出的气温,甲图所示的温度为 ℃,乙图所示的温度为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水银,酒精等液体的 特性制成的。
2.(2018秋?西湖区校级月考)如图中,甲图温度比乙图 (填“高”或者“低”),乙图的示数为 ℃。
3.(2018秋?西湖区校级月考)有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温度计,将它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4厘米,将它插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长度为24厘米。当将此温度计插在某液体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14厘米,则此液体的温度是 。
4.(2018秋?西湖区校级月考)如图中,甲图所示的温度读作 ;乙图所示的温度写作 。
考点二:量筒的使用
【经典例题】5.(2019?西湖区校级模拟)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 时的水量。
(1)现有一块小石块(体积为15厘米3)、两个100毫升的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细线、水等,请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粗略测量上述实验中的“最少水量”。
(2)利用100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测出上题中小石块体积的“适量的水”可能有 。
A.5毫升 B.50毫升 C.80毫升 D.95毫升
6.(2019?西湖区校级模拟)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乙同学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更准确你将选择哪种方法 。(填“甲”或“乙”)
(2)实验后两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以下操作属于导致乙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3)甲同学提出量筒也可以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图2所示),利用等效替代法。通过读取液体的体积来测量气体体积,如图a、b、c三个装置中能实现这一目的是 。
(4)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体积,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那么矿石的体积是 厘米3.
7.(2018秋?西湖区校级月考)学习了量筒的使用后,小科同学做了很多实验:
小科同学想测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具体如下:
①用烧杯将适量水倒入量筒内,读出水的体积V1;
②将一枚大头针轻轻放入量筒的水内,沉底后读出水面所示的体积V2;
③再放入99枚大头针,沉底后读出水面所示体积V3;
④一枚大头针的体积是V2﹣V1;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填序号);
(2)错误的步骤是 (填序号),将此操作改正为 。
(3)在实验室里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因矿石体积较大,小科同学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求矿石的体积为 厘米3。
(4)同学们对小科的测量结果提出了疑问,有的说测量结果偏大了,有的说测量结果偏小了,请谈谈你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
8.(2018秋?西湖区校级期中)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恰好完全浸没时的水量。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使用量筒时,量筒必须平放;读数时,视线要与 。
(2)小科同学设计了用排水法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的实验方案。
仪器和物品:量筒1、量筒2、细线、足够的水、小石块、胶头滴管。
方案: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将水慢慢倒入量筒中,当量筒中水面“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取出小石块,此时量筒里水的体积,就是测该小石块体积所需的“最少水量”。
上述方法所测的“最少水量”值可能会产生较大误差,原因除了“恰好浸没”不易观察外,还有一明显的原因是 ;针对这一原因,你改进的思路是
(3)小科用排水法测某物块体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物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物块,记下此时水及物块的体积V2,计算物块的体积为V2﹣V1.上述测量过程中,若该物块在水中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考虑此因素你认为该同学所得测量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小”或“偏大”或“一样”)。
9.(2018秋?西湖区校级月考)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乙同学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
(1)你做此实验将选择哪种方法: (选填“甲”或“乙”)
(2)如果两同学读数方法都是正确的,两同学计算出的石块体积比较大的是 (选填“甲”或“乙”)
(3)如果甲同学实验读数如右图所示,则这块碎石的体积是 厘米3。
(4)如果甲同学在读数时,V1是俯视读数所得,V2是仰视读数所得,则甲同学测得的这块碎石体积将 碎石的真实体积。(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0.(2018秋?西湖区校级月考)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 时的水量。
(1)利用100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测出下题中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体积的“适量的水”可能有 。
A.5毫升B.50毫升C.80毫升D.95毫升
(2)现有一块小石块(体积为15厘米3),两个100毫升的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细线、水等。请选上述材料,设计用排水法粗略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考点三:长度的测量
【经典例题】11.(2020?昆山市一模)在测量一本书的宽度时,四次测量记录为:12.38cm、12.36cm、12.38cm、12.34cm,则这本书宽度的平均值是( )
A.12.38 cm B.12.37 cm C.12.365cm D.12.36 cm
12.(2019?西湖区校级模拟)小金为测量教室的高度,下列测量仪器中最适合( )
A.2米钢卷尺
B.5米钢卷尺
C.30米皮卷尺
D.1米木直尺
13.(2019?西湖区校级模拟)某同学测量一物体的长度,读数为14.21分米,则该读数的准确值和估计值各是( )
A.14.2分米和1毫米 B.14.2分米和0.01厘米
C.14分米和0.21厘米 D.14分米和0.21分米
14.(2019?西湖区校级模拟)某同学测得一物体的长度是1.242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米
B.估计值是2
C.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1.24米
D.测量结果精确到1毫米
15.(2019?西湖区校级模拟)有三把刻度尺,其最小刻度分别是分米、厘米、毫米。你认为其中最好的是( )
A.分米刻度尺 B.厘米刻度尺
C.毫米刻度尺 D.要根据测量要求而定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共4小题)
1.(2019?西湖区校级模拟)2018年11月2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启程,乘坐“雪龙”号奔赴南极考察,在顺利抵达南极中山站后即开展各项作业。图是船员分别在船舱外与船舱内测出的气温,甲图所示的温度为 25 ℃,乙图所示的温度为 ﹣23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水银,酒精等液体的 热胀冷缩 特性制成的。
【解答】解:根据甲图显示,液柱在零上,温度计分度值为1℃,所以此时温度计示数25℃;
根据乙图显示,液柱在零下,温度计分度值为1℃,所以此时温度计示数﹣23℃;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水银,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特性制成的;
故答案为:25;﹣23;热胀冷缩。
2.(2018秋?西湖区校级月考)如图中,甲图温度比乙图 高 (填“高”或者“低”),乙图的示数为 ﹣12 ℃。
【解答】解:由图可知:甲温度计上5℃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5℃,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5℃,甲温度计“10”在“5”的上方,所以显示的温度高于0℃,为11℃;
乙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乙温度计越向下数值越大,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为﹣12℃。
所以甲图温度比乙高。
故答案为:高;﹣12。
3.(2018秋?西湖区校级月考)有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温度计,将它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4厘米,将它插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长度为24厘米。当将此温度计插在某液体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14厘米,则此液体的温度是 50℃ 。
【解答】解:水银柱4厘米时的温度是0℃,24厘米时的温度是100℃,
所以1厘米水银柱表示的温度==5℃;
在液体中水银柱的长度=14厘米﹣4厘米=10厘米,液体的温度=10×5℃=50℃。
故答案为:50℃。
4.(2018秋?西湖区校级月考)如图中,甲图所示的温度读作 零下二十三摄氏度 ;乙图所示的温度写作 25℃ 。
【解答】解:
图甲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示数越往下越大,液柱是在0℃以下,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23℃,读作:零下二十三摄氏度;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的高度在0℃的上面,该温度计的示数是25℃。
故答案为:零下二十三摄氏度;25℃。
二.量筒的使用(共6小题)
5.(2019?西湖区校级模拟)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 浸没物体 时的水量。
(1)现有一块小石块(体积为15厘米3)、两个100毫升的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细线、水等,请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粗略测量上述实验中的“最少水量”。
(2)利用100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测出上题中小石块体积的“适量的水”可能有 ABC 。
A.5毫升 B.50毫升 C.80毫升 D.95毫升
【解答】解:
(1)在用量筒测量金属块体积的过程中,应当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其目的有两个,一方面,水量不能太少,即:放入物体后,量筒中的水能够浸没物体;另一方面,水量也不能太多,即:放入物体后,水面不会超过量筒的量程,即最大刻度;
测量“最少水量”的方法如下: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1 底部,在量筒2 内倒入一部分水读出水的体积V0,把量筒2 内的水缓缓倒入量筒1 内,当水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停止滴水,读出量筒2 内剩余水的体积V1,此时量筒1 内的水量V2即为最少水量,求出最少水量V2=V0﹣V1。
(2)利用100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测出上题中小石块体积(体积为15厘米3),当石块规则时5毫升的能浸没石块,50毫升和80毫升加上石块的体积都不超过100毫升,也能浸没石块;95毫升的水会溢出,故“适量的水”可能为5毫升,50毫升,80毫升,故选ABC。
故答案为:
浸没物体;(1)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慢慢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将水慢慢注入量筒中,当量筒中的水面刚刚浸没小石块,取出小石块,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上述实验中的“最少水量”;(2)ABC。
6.(2019?西湖区校级模拟)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乙同学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更准确你将选择哪种方法 乙 。(填“甲”或“乙”)
(2)实验后两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以下操作属于导致乙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ABC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3)甲同学提出量筒也可以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图2所示),利用等效替代法。通过读取液体的体积来测量气体体积,如图a、b、c三个装置中能实现这一目的是 c 。
(4)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体积,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那么矿石的体积是 70 厘米3.
【解答】解:(1)甲同学的操作中,将小石块提出量筒时,小石块上会附着一些水,使测量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大。乙同学操作相对误差较小,测量较准确。故选乙;
(2)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会造成测出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小,符合题意;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会造成测出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小,符合题意;
C、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会造成测出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小,符合题意;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会造成测出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3)c装置中进入广口瓶中的气体的体积等于由玻璃管排入量筒中水的体积;
(4)矿石从烧杯中取出后,补充的水的体积就是矿石的体积,而补充的水的体积又是量筒中减少的水的体积,因此,矿石的体积为:200mL﹣130mL=70mL=70cm3。
故答案为:(1)乙;(2)ABC;(3)c;(4)70。
7.(2018秋?西湖区校级月考)学习了量筒的使用后,小科同学做了很多实验:
小科同学想测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具体如下:
①用烧杯将适量水倒入量筒内,读出水的体积V1;
②将一枚大头针轻轻放入量筒的水内,沉底后读出水面所示的体积V2;
③再放入99枚大头针,沉底后读出水面所示体积V3;
④一枚大头针的体积是V2﹣V1;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② (填序号);
(2)错误的步骤是 ③④ (填序号),将此操作改正为 ③放入100枚大头针,沉底后读出水面所示体积V2;
④一枚大头针的体积 。
(3)在实验室里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因矿石体积较大,小科同学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求矿石的体积为 70 厘米3。
(4)同学们对小科的测量结果提出了疑问,有的说测量结果偏大了,有的说测量结果偏小了,请谈谈你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偏大。从图A到图C,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 。
【解答】解:
(1)由于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很小,放入量筒中后水面上升的高度很小,无法读出与V1与V2的区别,所以步骤②没有必要;
(2)错误的步骤为③④,修改为:
③放入100枚大头针,沉底后读出水面所示体积V2;
④一枚大头针的体积。
(3)用量筒补充水的体积为矿石的体积:V=200cm3﹣130cm3=70cm3;
(4)从图A到图C,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
故答案为:
(1)②;
(2)③④;③放入100枚大头针,沉底后读出水面所示体积V2;④一枚大头针的体积;
(3)70;
(4)偏大;从图A到图C,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
8.(2018秋?西湖区校级期中)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恰好完全浸没时的水量。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使用量筒时,量筒必须平放;读数时,视线要与 凹液面的底部相平 。
(2)小科同学设计了用排水法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的实验方案。
仪器和物品:量筒1、量筒2、细线、足够的水、小石块、胶头滴管。
方案: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将水慢慢倒入量筒中,当量筒中水面“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取出小石块,此时量筒里水的体积,就是测该小石块体积所需的“最少水量”。
上述方法所测的“最少水量”值可能会产生较大误差,原因除了“恰好浸没”不易观察外,还有一明显的原因是 小石块表面沾有部分水 ;针对这一原因,你改进的思路是 在量筒1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为V1,然后将小石块放入量筒2中,将量筒1中的部分水倒入量筒2中,当水将要浸没小石块时,再用滴管从量筒1中取水滴入量筒2中,使小石块“恰好浸没”,记下量筒1中剩余水的体积V2,则测该小石块体积所需的“最少水量”为V=V1﹣V2
(3)小科用排水法测某物块体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物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物块,记下此时水及物块的体积V2,计算物块的体积为V2﹣V1.上述测量过程中,若该物块在水中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考虑此因素你认为该同学所得测量值比真实值 偏小 。(选填“偏小”或“偏大”或“一样”)。
【解答】解:
(1)使用量筒时,量筒必须平放;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部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
(2)用排水法测量小石块体积时,当量筒中水面“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取出小石块,此时小石块表面沾有部分水,量筒里水的体积小于小石块的实际体积;
所以可以先在量筒1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为V1,然后将小石块放入量筒2中,将量筒1中的部分水倒入量筒2中,当水将要浸没小石块时,再用滴管从量筒1中取水滴入量筒2,使小石块“恰好浸没”,记下量筒1中剩余水的体积V2,则测该小石块体积所需的“最少水量”为V=V1﹣V2;
(3)由于该物块在水中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物块放入水中时部分水进入木块内部,水面下降,造成测得的总体积偏小,则由V=V2﹣V1可知,木块体积的测量值要小于真实值。
故答案为:(1)凹液面的底部相平;
(2)小石块表面沾有部分水;在量筒1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为V1,然后将小石块放入量筒2中,将量筒1中的部分水倒入量筒2中,当水将要浸没小石块时,再用滴管从量筒1中取水滴入量筒2中,使小石块“恰好浸没”,记下量筒1中剩余水的体积V2,则测该小石块体积所需的“最少水量”为V=V1﹣V2;
(3)偏小。
9.(2018秋?西湖区校级月考)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乙同学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
(1)你做此实验将选择哪种方法: 甲 (选填“甲”或“乙”)
(2)如果两同学读数方法都是正确的,两同学计算出的石块体积比较大的是 乙 (选填“甲”或“乙”)
(3)如果甲同学实验读数如右图所示,则这块碎石的体积是 20 厘米3。
(4)如果甲同学在读数时,V1是俯视读数所得,V2是仰视读数所得,则甲同学测得的这块碎石体积将 小于 碎石的真实体积。(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解答】解:(1)(2)乙同学的操作中,将小石块取出量筒时,小石块上会沾着一些水,使测量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大。
故甲测量比较准确而选甲,而乙测得石块体积比较大。
(3)量筒中水的体积V1=110mL,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V2=130mL,
小石块的体积:V=V2﹣V1=130mL﹣110mL=20mL=20cm3。
(4)由于V1是俯视读数所得,则所测的水的体积偏大,由于V2是仰视读数所得,则所测水和石块的总体积偏小,
然后用V2﹣V1求出碎石体积将小于碎石的真实体积。
故答案为:(1)甲;(2)乙;(3)20;(4)小于。
10.(2018秋?西湖区校级月考)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 浸没物体 时的水量。
(1)利用100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测出下题中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体积的“适量的水”可能有 BC 。
A.5毫升B.50毫升C.80毫升D.95毫升
(2)现有一块小石块(体积为15厘米3),两个100毫升的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细线、水等。请选上述材料,设计用排水法粗略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解答】解:
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浸没物体时的水量。
(1)利用100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测出下题中小石块体积(体积为15厘米3),5毫升的水太少不能浸没石块,95毫升的水可能会有水溢出(或放入石块后会超过量筒的量程),故“适量的水”可能为50毫升、80毫升,故选BC。
(2)粗略测量“最少水量”的方法如下: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慢慢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将水慢慢注入量筒中,直到量筒中的水面刚刚浸没小石块,再取出小石块,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上述实验中的“最少水量”。
故答案为:浸没物体;
(1)BC;
(2)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慢慢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将水慢慢注入量筒中,直到量筒中的水面刚刚浸没小石块,再取出小石块,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上述实验中的“最少水量”。
三.长度的测量(共5小题)
11.(2020?昆山市一模)在测量一本书的宽度时,四次测量记录为:12.38cm、12.36cm、12.38cm、12.34cm,则这本书宽度的平均值是( )
A.12.38 cm B.12.37 cm C.12.365cm D.12.36 cm
【解答】解:
书的宽度为L==12.365cm≈12.37cm。
故选:B。
12.(2019?西湖区校级模拟)小金为测量教室的高度,下列测量仪器中最适合( )
A.2米钢卷尺
B.5米钢卷尺
C.30米皮卷尺
D.1米木直尺
【解答】解:教室的高度在3m左右,要选择量程大于3m的刻度尺,所以5米钢卷尺和30米皮卷尺都符合要求,但是皮卷尺是软尺,测量高于人体身高的高度不方便,所以选择5米钢卷尺合适,故B正确。
故选:B。
13.(2019?西湖区校级模拟)某同学测量一物体的长度,读数为14.21分米,则该读数的准确值和估计值各是( )
A.14.2分米和1毫米 B.14.2分米和0.01厘米
C.14分米和0.21厘米 D.14分米和0.21分米
【解答】解:测量数据14.21分米中,最后一位数字是估计数字,故其准确值为14.2分米,估计值为0.01分米=1毫米,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2019?西湖区校级模拟)某同学测得一物体的长度是1.242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米
B.估计值是2
C.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1.24米
D.测量结果精确到1毫米
【解答】解:
物体的长度是1.242米,数据的倒数第二位4对应的长度单位是cm,所以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是1cm,所以测量结果准确到1cm,准确值为1.24m,估读值为0.002m,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2019?西湖区校级模拟)有三把刻度尺,其最小刻度分别是分米、厘米、毫米。你认为其中最好的是( )
A.分米刻度尺 B.厘米刻度尺
C.毫米刻度尺 D.要根据测量要求而定
【解答】解:刻度尺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测量工具,要根据测量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这样才能进行正确测量,对于刻度尺量程和分度值的要求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要根据具体的测量要求进行选择。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