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延津县高一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延津县高一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3 16:3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延津县高级中学高一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与传统文化同现代人的真实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
首先,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任何一个现代人不管自觉与否,在其原初的意义上都是一个传统人。关于这一点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在其专著《论传统》中就做了专门的论述,所以这本书的第一章的标题就是“在过去的掌心中”。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人是用语言来进行思维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家园”。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一个民族认识外部事物,进行思考,实现人际交流,对外部世界事物做出判断的工具,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本身就积淀了一个民族群体由于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而形成并传承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内涵,可以说它是一个民族群体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宗教信念等固化、形式化了的一种文化符号。这就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同是赞美人、贬斥人,或者同是表示喜悦、悲恸、追求等意念的内容,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会截然不同,现代语言学对此可以做出充分的证明。
其次,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与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民族成员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事物的关系,实现其作为文化的存在物和进行文化创造的文化基因。“基因”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生”,在古希腊时期原本是一个哲学概念,后来成为现代生物遗传学上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它是指一个生命体的内部组织结构的特殊方式,正是这种特殊方式成为遗传物质在上下代之间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决定着一个生命体的生命性状和发展轨迹,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在文化上有没有基因呢?也有。这种基因和生物学上的基因一样,能够解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何以如此,为什么它不同于别的文化类型。
第三,传统与传统文化也是人们生存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矛盾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力量和文化途径,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某种秩序和意义,也让人们有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成为人们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中国人植根于传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它也表征着中国人对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秩序的独特理解。对亲情的依恋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成为中国人解决特定范围的人际矛盾的特殊文化力量和文化途径。那么,为什么传统与传统文化能够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起到这样一种特殊的作用呢?究其根本,其深刻原因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与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民族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达成的价值共识和道德认同的产物,是这种价值共识和道德认同经过时空的过滤和筛选、世代相传而积淀下来的历史经验和生存智慧,它们在自己的传承和发展中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广泛支持,深入人心,而且也成为一种历史理性而获得某种特殊的权威性、神圣性,甚至被赋予某种传奇的存在形式。
(摘编自唐凯麟《传统文化三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同的民族群体有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所以它们有不同的语言。
B.传统与传统文化可以是一个国家民族成员实现其作为文化的存在物和进行文化创造的文化基因。
C.同一个民族群体的人赞美人、贬斥人,或者是表示喜悦、悲恸等情绪,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D.传统文化能够在现代生活中起作用,是因为它是一种价值共识和道德认同,是一种历史经验和生存智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语言、基因、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证,揭开了传统与传统文化和现代人的关系的面纱。
B.文中用《论传统》第一章的标题“在过去的掌心中”说明任何一个现代人在其原初的意义上都是一个传统人。
C.文中对“基因”一词的来源和概念进行解释,是为了说明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一样可以遗传。
D.文章最后一段自问自答,阐释了传统与传统文化是如何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起作用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和传统文化同现代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一个人的语言中可以探究到其民族的一些信息。
B.传统与传统文化具有某种特殊的权威性、神圣性,传承传统与传统文化使得我们的社会建立起了正常的秩序。
C.“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植根于传统的心理,已成为中国人解决特定范围的人际矛盾的特殊文化力量和文化途径。
D.中华民族有尊老爱幼的传统,说明这种价值共识和道德认同在传承和发展中赢得了人们的广泛支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疾病医疗是城乡居民最现实的后顾之忧,医疗保险是解除这种后顾之忧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陆续建立了面向城镇居民的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制度和面向农村居民的合作医疗制度,为解除人民的疾病医疗负担和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全面推行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原有的由城镇单位与农村集体包办的医疗保障制度难以为继。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全面推进适合市场经济改革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先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简称“职工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城镇居民医保")等制度。2016
年,国务院决定逐步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合二为一,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居民医保”)。当前,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建和完善的同时,先后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等救助制度。除此之外,商业健康保险、职工互助保险等补充性保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成,有助于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
当然,现今的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医保政策公平性和多样性问题,不同群体保障的层次不一样;医疗保险资源分布不合理,一些地方医疗条件比较差;医疗保障缺口巨大,个人支出负担过重;商业保险发展迅速但整体覆盖面较低,商业健康险覆盖率不足;等等。
(摘编自郑功成(加快完善全民医保制度》)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方案明确规定,将根据医保基金支付能力适当扩大目最范围,优化药品结构,进一步提升基本医保药品保险水平,缓解用药难、用药贵的压力。在新增调入药品中,将优先考虑国家基本药物、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慢性病用药、儿童用药等。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医疗保险处于较低水平,部分重特大病、罕见病的治疗费用来能列入医保范围,同时药品价格偏高,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多发,甚至出现病患因为得不到医保支持而放弃治疗的情况。近年来,国家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推进了医疗、医保、医药三方面体制的联动改革,逐步提高了居民基本医保补助标准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使医疗保险水平偏低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善。由于保险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需求不断释放,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逐年上升。
此次调整医保目录,尤其是新增17种抗癌药并大幅降价,是一个重要举措,无疑是惠民利民深得民心之举。我国是一个癌症多发的国家,由于抗癌药品研发力量还比较薄弱,需要从国外进口抗癌药,但过高的药价又制约了病患的使用。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得越来越大,进口药的关税不断降低,降低药价也有了现实条件。正是基于此,此次17种抗癌新药不仅能够进入医保目录,而且能够大幅度降低药价,使病患不仅能够用得到药,而且用得起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在医疗费用上昂貴的压力。
(摘编自《医保目录调整彰显深化医改新成就》)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解除城乡居民的疾病医疗之忧,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医疗保险这项工作,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收到显著成效。
B.201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回落到1.3亿人,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没有享受到新农合的好处而失去了积极性。
C.2014年,我国职工医保基金收入为8000亿元,而2018年已逾12000
亿元;与此同时,我国职工医保基金支出也在持续稳步增长。
D.2018年,我国职工医保基金累计结存超过18000亿元,而职工医保基金支出为10000多亿元,这说明我国职工医保基金是充足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如今的医疗保障制度依然存在医疗保险资源分布不合理、个人支出负担过重、商业健康险覆盖率不足等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B.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应因时而改,因时制宜,20世纪90年代推进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019年调整医保目录就是有力的证明。
C.随着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以及医疗保障工作的推进,我国以前经常出现的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甚至放弃治疗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D.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没有把一些重特大病、罕见病的治疗费用纳入医保范围,这是因为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并不富裕。
6.西方有些记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医疗保障工作成效甚微,如果要反驳他们的观点,你有哪些理由?请根据材料加以阐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错刀
梁重懋
?
那块和田玉在懒龙的手上把玩了三年,终于,他选择了一个春雨绵绵的清晨开刀了。一开刀,不得了,小刀剔玉,如玉女临浴,那个揉啊,那个搓啊,那个捻粉,那个挑刺,足足一年,终于把石头雕成了“牧童玉笛”。
??懒龙是同行给的雅号。作为雕玉艺人,他不把还没雕的玉叫玉,而是叫石头。很多人都请他雕玉。但他是最不轻易动刀的,不是没有好石,也不是别人给不起工钱,总之,他接了人家的石头,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三五年,有灵感了才动刀。请懒龙雕玉的人都知道他的性子,要么不请他,请了就由着他。若是不懂得他的脾气,催他或是三番五次跑到他的碧玉山庄里看,他会把石头拿出来退给你,“失敬!失敬!鄙人是一条懒虫,耽误不得贵人的时间!”
?
?懒龙雕玉的工钱有贱有贵。贱的,只一句好话,或者随手拿出一些碎银就能打发。贵的,贵得吓人。当年汇总钱庄的李掌柜就拿过一块上好的翡翠让他雕,他瞟了几眼说:“这石头不错!”话才出口,伸出了一个巴掌。一个巴掌代表什么?就是五根金条。后来李掌柜得了懒龙雕的那尊玉麒麟后,钱庄的生意如日中天,爆得很。一日,李掌柜一个老朋友造访,见了那尊玉麒麟,竟然出了百两黄金要他转让。李掌柜经不起重金的诱惑,拱手相让了。尔后,他的钱庄却如快要落山了的日头,再怎么托也托不起来了。懒龙知道后只说了一句:“老虎非要爬上树去吃一块腐肉,不摔死才怪!”
“牧童玉笛”的石头是一个米商拿来的,接石头的时候,懒龙没伸手指也不打凭条,懒龙只笑了笑,米商也只笑笑,拱拱手走了。这米商叫农田,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名字,可不知是因了他名字的相生还是什么,生意做得一直顺手。懒龙和米商平常也没怎么交往,但懒龙知道这个人,不是米特别,也不是财大气粗,而是因为这个叫做农田的米商口碑很好。据说某一年大旱,方圆百十里颗粒无收,眼看着逃荒的人潮水般往外涌,米商即开仓放粮。救了多少人,不得而知。
??
对这块和田石玉,懒龙曾经有过许多想法,但每次刚有开刀的念头,就被他否决了。能让懒龙否决的石头不多,让他一再否决的更是少之又少。
“牧童玉笛”是懒龙最好的创意。若是平常,玉器雕好后,他会让人去传话,叫来主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然而此次,“牧童玉笛”都完工半年了,他不但没再把玩别的石头,还整日拿着玉器嘀咕。
“别再孤芳自赏了!”终于,有一天,他的夫人柔柔地在他耳边说了一句。他的眼翻了下,“女人家知道什么?”
“难道你还不承认那是一刀错刀么?”
“你,你偷看了我的宝物?”
“还用我偷看?每天见你捧着早熟悉了。”
他的夫人是一位不轻易说话的人。
??错刀。懒龙猛地站起来,看着已碎步走出厅堂的夫人,晃了晃脑袋,自言自语:啊,还真是错刀。许久,懒龙伸着懒腰,心想:我怎么就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呢?
??
这“牧童玉笛”玉璧雕的是一个童子戴着竹笠横坐在水牛背上吹笛子的背影,牛似乎一路慢悠悠啃着地上的青草,童子的笛声在旷野上空悠扬地彻响,多么诗意啊!可是,懒龙那错刀,竟然落在了笛子上,粗看没什么,细看,牧童手上的笛子已破裂了。
?
?懒龙终日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心想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这样呢?
?
?这样下去,非颠即傻,假如他废了,这个家怎么办?懒龙的夫人慌了,一时也想不出个办法来。只好偷偷约请了玉的主人。
??
懒龙听到脚步声,知道是米商来要货了,一时羞愧无颜,抱起雕件,一个趔步向墙上撞过去。说时迟,那时快,正好让进来的米商连人带玉一把抱住。
“龙兄,你好不够朋友,怎么可以这样?”
“我的脾气你是知道的,我不可能让一件有错的物件流出去。”
“什么错件?难道是我的玉笛春风?”
“什么?玉笛春风?我雕的是牧童玉笛。”
“不,这正是我梦见的玉笛春风!”
“啊,有救了。”
??懒龙转身入里,找出了一段绿丝带,往笛子上一扎,果然,春风动了!“谢谢你老弟,是你挽救了一件玉品,也挽救了老朽,不嫌的话,拿去是了。”
“那再劳烦您刻上几个字吧。”
“玉笛春风?”
“对,就是玉笛春风!”
??一时间,牛活了,袅袅的笛声随着飘动的春风悠扬了起来。
(选自《小小说300篇鉴赏》)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句“那块和田玉在懒龙的手上把玩了三年”构成了故事悬念,让读者产生了往下阅读的兴趣。
B.雕玉人被人称为“懒龙”,一是指雕玉人的确很懒,不经常雕玉;二是指他雕一块玉要花很长时间。
C.懒龙雕玉最烦别人催他,若是有人催他,他就会将东西还给别人,还会傲慢地说别人耽误了自己的宝贵时间。
D.懒龙夫人轻易不说话,虽一说话就能指出问题的症结,可懒龙不但不领情,还骂她,可见懒龙平时对夫人很苛刻。
8、懒龙具有什么形象特点?试概括分析。
9、有人认为小说标题应为“玉笛春风”,而不应为“错刀”,这种说法你同意吗?并阐述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成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延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甚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议内禅,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越二月,帝崩,穆宗立。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情,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暂时代理某一官职。在文言文中像“权”“假”“领”“摄”等词都有类似的意思。
B.斋醮,一般指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是一种斋戒祀神仪式。《红楼梦》里有去清虚观打醮的事,就是道士设坛为人做法事,以求福禳灾。
C.内禅,是古代实行的一种君位传承制度。在世袭制王朝下,君主将君位禅让给本家族里的人,称作“内禅”。
D.视事,指就职治事。如《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指的就是到任工作。本文指皇帝临朝听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为官清廉,敢于直谏。穿布袍吃粗粮,屋舍简陋,老母祝寿,只买了两斤肉;明世宗不理政务,专意斋醮,群臣无人敢言,独海瑞犯颜上疏。
B.海瑞不畏豪强,锐意革新。巡抚应天十府时,属吏害怕他的威严,贪官污吏全自动离职;他兴修水利,疏通河流,民得其利。
C.海瑞不媚上官,仕途不顺。做南平教谕时,对前来视察的御史不跪拜。张居正掌权时,尽管有内外朝臣的举荐,但他最终也没被召用;皇帝多次想要重用他,也曾遭当政大臣暗中阻止。
D.海瑞一心为公,深得民心。海瑞巡抚吴地半年而要离去,百姓于道路哭泣,家中绘制海
瑞像祭祀他;去世时,百姓罢市,穿白衣戴白帽夹岸相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5分)
译文:
(2)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恨 别①
杜 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 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的“老”相呼应,传递出悲凉沉郁的意味。
C.颈联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写出了诗人的坐卧不宁,直抒胸臆地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情思。
D.这首七律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诗情,可谓言近旨远,辞约情丰。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一句写自己因才能出众而遭到嫉妒,而“_________”一句则表明自己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
(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自己长期贬谪在外的辛酸经历,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苏轼等人乘船时如脱离世俗,超然独立,飘飘欲仙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
第II卷阅读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龙是国家祥瑞。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________,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这样的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个等级。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在这里,(    )。不过,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与国家政治________,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用“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以为龙年出生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________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而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在过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而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________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调雨顺 休戚相关 擢发难数 约定俗成
B.栉风沐雨 息息相关 擢发难数 不约而同
C.栉风沐雨 休戚相关 数不胜数 不约而同
D.风调雨顺 息息相关 数不胜数 约定俗成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国家政治又一次与龙有了关联
B.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
C.国家政治又一次关联了龙
D.龙又一次关联了国家政治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每当过春节、元宵节,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B.在过春节、元宵节的时候,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
C.过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D.在过春节、元宵节的时候,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
20.下面文字阐述了人们在雾霾天气中自我保护的具体做法,请简要概括成四点,要求每一点不超过7个字。(6分)
雾霾天气里,粉尘颗粒多,因而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需要通风也要等到太阳出来再开窗。最好不出门,更不宜晨练,否则可能诱发呼吸道疾病,甚至导致心脏病发作,造成生命危险。因为起雾时气压低,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下降,人们很容易感到胸闷。早晨潮湿寒冷的雾气还会造成冷刺激,很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如果需要外出,可以戴上口罩,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粉尘颗粒进入体内。口罩以棉质口罩为好,因为一些人对无纺布过敏,而棉质口罩一般人都不过敏,而且易清洗。雾天的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不仅可补充各种营养素和无机盐,还能起到润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补肾的作用。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些梨、枇杷、橙子、橘子等清肺化痰的水果。
21.下面是某市文明办发出的倡议书,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5分)
尊敬的市民:
大家好!
广大学子备战已久的高考快要来了。在此向大家发出倡议:6月7日和8日高考期间,奉献爱心,让路高考。请您务必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等绿色方式出门,让出一条高考绿色通道,为学子们的高考尽绵薄之力。
十二年寒窗,一朝金榜,在他们放飞梦想的关键时刻,我们应当鼎力相助,以行动助力高考!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以“探索与献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1)相传,14世纪末,中国明代的一位名叫万户的人,让别人把自己捆在椅子上,两手各持一只风筝,在椅背上绑了当时最大的74支火箭,然后叫人将74支火箭一齐点燃,试图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上天飞行。万户的试验失败了。他是人类第一位用火箭做载人升空飞行试验的人,也是人类第一位为探索空间飞行勇于献身的人。
(2)前苏联和美国在载人航天试验阶段,都有人献出过宝贵的生命。1961年3月23日(加加林上天前20天),被选定为前苏联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邦达连科,在地面训练时,飞船舱内起火被烧死。1967年1月27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在进行载人飞船地面模拟试验时,指挥舱内起火,3名宇航员被烧死。人类载人航天取得成功后,又多次发生宇航空难。1971年6月30日,前苏联“联盟”11号宇宙飞船进入大气层时舱内空气泄漏,3名宇航员窒息身亡。199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遇难。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从太空返回大气层时发生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是人类航天史上又一个悲剧,世界为之震惊。
第四次月考语文答案:
1.解析:选A。从文中第二段的信息来看,语言“本身就积淀了一个民族群体由于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而形成并传承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内涵”,可以说语言是这些内容的反映,但不能由此得出选项中的表述。
2.解析:选D。“阐释了传统与传统文化是如何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起作用的问题”分析错误,文章最后一段问答说的是传统与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生活起作用的原因。
3.解析:选B。“传承传统与传统文化使得我们的社会建立起了正常的秩序”分析有误,原文中说的是“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某种秩序和意义”,选项扩大化了。
【解析】
4.B项,“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没有享受到新农合的好处而失去了积极性”错误。从材料一分析可知,2016年,国务院决定逐步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合二为一,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才是2018年新农合参保人数回落到1.3亿的主要原因。
故选B。
5.D项,“这是因为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并不富裕”错误。原文没有相关信息。原文只是说“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医疗保险处于较低水平,部分重特大病、罕见病的治疗费用来能列入医保范围,同时药品价格偏高,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多发,甚至出现病患因为得不到医保支持而放弃治疗的情况”。
故选D。
6.①我国构建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②我国参保人数众多,基本实现全覆盖。③我国医疗保险水平大幅提高。患者用药难、用药贵的压力得以缓解。
7、A。
8、①拥有高超技艺。如请他雕玉的人很多,所雕的玉麒麟被李掌柜一个老朋友竟然出百两黄金买走。
②识人精准。如他对待李掌柜与对待米商的态度可以看出,对待前者来雕玉要五根金条,对待后者则没有提价格。
③具有敬业精神,追求艺术的完美。如他轻易不动刀,发现错刀非常自责,竟然想以身殉玉。
④重义轻利。如他雕玉有时只一句好话,或者随手拿出一些碎银就能打发;雕刻米商的玉没有提价格。
9、观点一:小说标题应为“玉笛春风”。理由:①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懒龙雕“牧童玉笛”变成“玉笛春风”的过程。②小说的结尾点明了“袅袅的笛声随着飘动的春风悠扬了起来”,富有美的意蕴。③“玉笛春风”象征了懒龙和米商的美好人性和优秀品质,体现了小说为人要厚道、轻利重义的主题。
观点二:小说标题应为“错刀”。理由:①“错刀”事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有了错刀,才会有后面如何对待错刀的内容。②“错刀”事件构成了情节的变化,使“牧童玉笛”变成“玉笛春风”,从而使小说产生了波澜。③“错刀”事件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突出人物品质,如懒龙对艺术的精益求精,米商的宽容与机智。
【点评】人物形象分析类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与主要情节和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10.“痴名”做“有”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AD.“无留者”修饰“僮仆”,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
译文:这个人向来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帝)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打发走了,没有留下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
故选:B。
11.A.“领”不是暂时代理,而是特指兼职。
12.B.“贪官污吏全自动离职”错误,原文“墨者多自免去”,是“大多”,而非“全”自动离职,扩大范围。
13.①抵:扔。顾:环视,看。趣:通“促”,赶快。遁:逃跑。
译文:皇帝接到奏章,非常恼怒,扔到地上,看着/环视左右的人喊:“赶快抓住他,不要让他逃跑了。”
②素:一向,平时。疾:痛恨。摧:打击。率:全,都,一概。
译文:海瑞早就憎恨大户兼并土地,全力摧毁豪强势力,安抚穷困百姓。
14.解析:选C。“直抒胸臆”错,此处为叙事抒情,应是委婉曲折地表达情思。
15.解析:首先从题目“恨别”看,诗人远离家乡和亲人,应该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首联“一别四千里”写远离家乡,颈联“思家”“忆弟”写亲人离散,颔联下句“兵戈阻绝”写诗人无法回乡,也无法见到亲人,正好佐证了这一点。而题目之“恨”,正是由不得归乡而生发的痛苦,“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等可见战乱之久,诗人对此痛恨不已。尾联“司徒急为破幽燕”,“急”字不光写司徒之急切,更写出诗人自己在听到战事告捷的消息后渴望早日平叛的急切心情。
答案:①思家怀亲:“一别四千里”写出远离家乡,“思家”“忆弟”写出亲人分离,思亲情深;②恨战乱之久:从“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等可见战乱之久;③望早日平定叛乱:尾联写出听到连战告捷的喜讯,更急切盼望平定叛乱。(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译文:(海瑞)一向痛恨大户兼并土地,极力打击豪强,安抚贫穷弱小(的家庭)。
16.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17、D(风调雨顺:形容风雨适合农作物生长,亦可喻指天下安宁。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风雨不停。从对象看,前者更符合语境。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这里没有涉及利害关系,从程度看,后者更适合。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从语言色彩角度看,后者为贬义词,与语境不符。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被认定或形成的。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传统节日是长时间形成的,与前者相符。)
18、B(结合上下文,这个语段的叙述主体是“龙”,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排除A、C两项;B与D相比,B项语气更委婉中肯,所以选B项。)
19、A(本句语病有三处,第一处是句式杂糅,“在过春节、元宵节来临”应改为“在过春节、元宵节的时候”或“每当过春节、元宵节”;第二处并列不当,应在“龙灯”前加谓语动词“点亮”;第三处宾语残缺,应在“竞渡”后加上“的盛大活动”。)
20.⑴太阳出来再开窗⑵不适宜外出晨练⑶外出带棉质口罩⑷饮食应清淡健康
21.①“快要来了”改为“即将到来”
②“务必”改为“尽量”
③“出门”改为“出行”
④“绵薄之力”改为“一份力量”
⑤“鼎力相助”改为“全力帮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