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8.物质变化与我们同步练习(含答案)教科版
一、填空题
1.当我们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是___________;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___________。
2.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多的_________(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4.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物质是_________的。物质变化有两类:_________ 。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
5.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是由_________组成的,它们总是在或快或慢地发生着_________。
6.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体内后要经过许许多多的_________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7.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_________,这种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的过程是_________变化。
8.咀嚼米饭或馒头时,会感觉有甜味,这是因为米饭或馒头中含有_________,在米饭或馒头中滴入几滴碘酒,米饭或馒头就会变成_________色。米饭中储存的能量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9.建筑用的水泥,在它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是(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10.下列过程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将纸折成飞机 B.食盐溶于水 C.面包发霉 D.冰融化成水
11.炸排骨时,一旦油温过高,油锅就会着火,最好的灭火办法是( )。
A.立即倒入冷水 B.迅速盖上锅盖
C.马上用嘴吹灭 D.上述方法均可
12.食物进入人体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要经历许许多多的( )。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形态变化
13.下列生产中所涉及的物质变化与其他两个不同的是( )。
A.锯木头 B.酿酒 C.燧木取火
14.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物理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B.水泥的生产过程只包含化学变化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15.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 ),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数量变化 D.质量变化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B.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总是同时发生的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不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17.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很大,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手上擦酒精后有凉快的感觉,此过程中酒精蒸发是化学变化
B.吃食物时,牙齿咀嚼、肠胃蠕动等过程都是化学变化
C.煤、石油燃烧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煤的燃烧是化学变化
18.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灯泡发光 B.光合作用 C.海水晒盐
三、判断题
19.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也发生了化学变化。(______)
20.蜡烛燃烧过程中,只伴随着化学变化。 (______)
21.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能同时发生。(______)
22.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______)
23.水泥加水搅拌,过段时间会变硬,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______)
24.世界上有永远不发生变化的物质。(______)
25.热胀冷缩现象是物理变化。(______)
26.我们吃的食物进入体内,经过许多的物理变化,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______)
四、简答题
27.(趣味题·好吃又好玩的泡腾片)为了增强抵抗力,小明的妈妈给他买了一盒维生素C泡腾片,使用时需要将维生素C泡腾片投入到水中。小明发现,泡腾片和水接触后,立即冒出大量的气泡,药片不断地变小,喝起来很像汽水,味道也很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维生素C泡腾片含有维生素C、柠檬酸、碳酸氢钠等原料,当维生素C泡腾片放到水里后,里面的柠檬酸和碳酸氢钠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不能溶解到水里的二氧化碳就会跑出来,形成很多的气泡。
维生素C泡腾片和水接触后发生化学变化了吗?为什么?
28.举例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有哪些?
五、实验题
制作果冻
可口的果冻是我们喜爱的食品,你知道果冻是怎么制作的吗?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种简单的制作果冻的方法吧。果冻制作的过程下图所示。
下面是小聪用科学课上所学的科学方法来研究采冻的制作,他用5个相同的碗来做果冻,他的步骤如下:
第1步,在每个碗中加入两杯热水;
第2步,在每只碗中加入不同量的果冻晶体;
第3步,搅拌这些混合物,直到采冻晶体完全溶解;
第4步,把碗盖上并把它们放入冰箱中。
他测量了每只碗中果冻成型所需要的时间,并将结果记录如下表。
碗的编号
果冻晶体的量(汤匙)
果冻成型需要的时间(分钟)
①
2
210
②
4
185
③
6
忘了记录
④
8
115
⑤
10
90
29.小聪设计的实验属于___________。(填“对比实验”或“模拟实验”)
30.根据小聪研究的问题和获得的实验数据,可以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小聪根据实验结果做了一个统计图表,如下图所示。
小聪忘了记录③号碗中果冻成型的时间,请你根据统计图的结果来预测③号碗中果冻成型的时间约是____________分钟。
32.若在碗中加入两杯热水,再加人14勺果冻晶体并充分搅拌,预测果冻成型的时间约是___________分钟,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下列方法中,能使实验结果更可信的是()。
A.用冷水加速溶化果冻晶体
B.把果冻混合物放入不同温度的冰箱中来成型
C.重复实验来获得更多的实验数据
34.我们在吃果冻时,家长会要求用勺子划碎,慢慢地吃,不能一口吞食。关于这一要求的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A.划碎了果冻更有利于我们消化
B.防止果冻块过大而堵塞呼吸道
C.这样更卫生,使我们不易得病
35.除了小聪研究的问题之外,你还想研究关于果冻成型的什么问题?(至少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综合题
36.物质的变化
春暖花开,小红一家出去野炊,她们带了铁锅、意大利面、凤梨、牛肉干、鸡爪、食用油、食盐、味精、去污粉(内含小苏打)等物品。
(1)在以上食物中,富含维生素的是____________。晶体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携带过程中,不小心将装食盐和去污粉的两个瓶子的标签弄丢了。若要将它们区分开来,适合另外携带______________。(填写物品)
(3)结束后,小红用干布抹去了铁锅表面的水珠,目的是______________。
(4)回家后,小红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甲试管中把铁钉放在一团湿的棉花球上;乙试卷中把铁钉放入后注入经煮沸(赶走空气)快速冷却的水,且在水面上加一层植物油;丙试卷中加入少量干燥剂,再放入一团干棉花球,把铁钉放在干棉花球上,塞紧橡皮塞。
①在试管乙中铁钉浸没后,为什么要在水面上加一层植物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较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可以证明铁钉的生锈与水有关。你能寻找哪些证据来说明铁和铁锈是不属于同一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探究题·应用)早上小明的妈妈用洗衣机洗了三件衣服,晾在户外的晾衣绳上。到了下午去收衣服时发现三件衣服都已经干了。
(1)请问湿衣服变干的过程中哪种物质发生了改变。
(2)湿衣服变干的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火药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中国古代的火药是硝石、硫磺、木炭及一些辅助材料等粉末状物质的混合物。当硫磺与硝石同时接触到炭火时,会产生火焰并伴随爆炸的声响。
38.火药的发明与古代炼丹术有很大的关系,火药爆炸与炼丹的过程都属于(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39.下列事例中,和火药爆炸一样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有( )。
①把一颗大药丸搓成小药球 ②点燃鞭炮
③秋天在田野里烧秸秆 ④饮料放在冰箱里冷藏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参考答案
1.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2.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4.物质 变化 物理和化学变化 产生了新物质
5.物质 变化
6.化学
7.二氧化碳 化学
8.淀粉、 蓝、 化学能
9.C
10.C
11.B
12.A
13.A
14.C
15.B
16.A
17.C
18.B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维生素C泡腾片和水接触后发生化学变化了,因为能看到冒出了很多气泡,说明产生了气体。
28.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一般来说,化学变化常伴随着颜色改变、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
29.对比实验
30.果冻晶体的量越多,果冻成型需要的时间越短。
31.160
32.75 果冻晶体的量越多,果冻成型的时间越短
33.C
34.B
35.热水的多少影响果冻成型的时间吗?
36.凤梨 食盐 味精 白醋 防止铁生锈 隔绝空气 甲 丙 铁是银白色固体;铁锈是红色固体 铁是具有导电性,而铁锈不具有导电性
37.(1)湿衣服变干的过程中,湿衣服中的水发生了改变。
(2)湿衣服变干的过程是物理变化,湿衣服中液态的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衣服就晾干了。
38.B
3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