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1-30 13:1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试总分: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徐松华 审核人:杨炽刚 2012.01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w ww.ks 5u.co m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笔杆(gǎn) 憎恨(zēng) 抹煞(shā) 恪尽职守(kè)
B.惬意(xiè) 饿殍(piǎo) 隽永(juàn) 按捺不住(nà)
C.坍圮(pǐ) 渎职(dú) 悲怆(chuàng) 狼吞虎咽(yè)
D.炽热(chì) 粗犷(kuàng) 瞋视(chēn) 惴惴不安(zhu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作揖 拾缀 嗔怒 妄自菲薄
B.缪种 蛰居 蒙蔽 苟延残喘
C.攫取 侍奉 焦躁 酒阑灯池
D.僻静 纶巾 潺潺 鳏寡孤独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专家明确指出,此次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不会恢复繁体字的使用,中国新生儿的取名用字也必须从中选取,乱取名将得到遏制。
B.所谓“生态直觉”,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C.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D.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达赖集团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怂恿下,蓄意制造了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真是耸人听闻。
B.每当在前行的道路上面临困惑时,我就会想起先师当年的耳提面命,内心立即充满了温暖。
C.美国电影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它采用了现代科技,也融合了中国元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D.被誉为天作之合的宋祖英、周杰伦的“英伦合唱”,成了2009年央视春节晚会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但最终并未获得一等奖,没有“牛”过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w ww.ks 5u.co m
5.阅读下面的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代际公平”的三项基本原则。(3分)
“代际公平”指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每一代人应该为后代人保存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多样性,避免限制后代人的权利,使后代人有和前代人相似的可供选择的多样性。每一代人都应该保证地球的质量,在交给下一代时,不比自己从前一代人手里接过来时更差,也就是说,地球没有在这一代人手里受到破坏。每代人应该对其成员提供平行接触和使用前代人的遗产的权利,并且为后代人保存这项接触和使用权,使下一代人也能接触到隔代遗留下来的东西。
答:(1) ▲ (2) ▲ (3) ▲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讫:终了,完毕。
B. 为《学规》俾守之 俾:并且。
C. 单车屏徒从 屏:使……退避。
D. 有短朱熹者,谓其疏于为政 短:诋毁,指摘。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独端坐以指画沙 王好战,请以战喻
B. 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 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D. 五年,依所请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B. 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在南康军任知军时经常到郡学里去与学生讲论学问,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 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 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3分)
译文: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3分)
译文: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分)
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元亮:陶渊明的字。其诗中有“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句子。亚夫:指汉代的周亚夫。他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后世用“细柳营”或“柳营”指军营。
(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简析。(2分)
答:
(2)前两联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
(3)尾联中的““游人意”具体指什么?请根据全诗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一肌一容, , ,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3)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4)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5)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6)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7) ,善行者究其难。(《荀子》)
(8)礼以行义, ,刑以正邪(《左传 》)
五、现代文阅读(一)(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能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
12.“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什么样的情感?(3分)
  
13.老哑巴的“春天”指的是什么?请分条概括。(4分)
14.第②⑥⑦节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15.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加以探究。(8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杉
  阳光正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林徽因用目光寻找着那一对靛蓝色的小鸟,它们在窗外的竹梢上跳着、唱着,仿佛从唐诗中飞来的鸟儿,阳光梳理着它们轻灵的羽毛。有时它们便跳到窗台上来,在这个狭长的窄窄的舞台上蹁跹着。
  林徽因多么羡慕窗外的一切,羡慕在窗台上舞蹈的小鸟,她也需要那么一小点儿平凡而简单的欢乐,而此刻,她却只能躺在病床上,一任阳光在窗棂上涂抹着晨昏。
  从大足考察回来之后,因劳累又受了风寒,她的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度不退。上坝村无医无药,梁思成去李庄镇请来史语所的医生为她诊治,无奈他也学会了打针。
  艰苦的日子伴着川南的冬天来临了,营造学社的经费几近枯竭,中美庚款基金会已不再补贴,只好靠重庆的教育部那杯水车薪的资助。成员的工资也失去了保障,幸亏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和李济伸出援助之手,把营造学社的五人划入他们的编制,每个人才能拿到一点固定的薪水。
  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的工资大部分都买了昂贵的药品,用在生活上的开支就拮据起来,每月开了工资,必须马上去买药、买米,通货膨胀如洪水猛兽,稍迟几天,就会化作废纸一堆。
  林徽因吃得很少,身体日渐消瘦,几乎不成人形,在重庆领事馆的费正清夫妇,托人捎来一点奶粉,像吃油一样谨慎地用着,为了改善一下伙食,梁思成不得不学着蒸馒头、煮饭、做菜,他还从当地老乡那儿学会了腌菜和用桔皮做果酱。
  实在没有钱用的时候,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去当卖衣物。
  衣服当完了,便只好把宝贝一样留下来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那山一样巍峨的柜台上。帐房先生对梁思成视为生命的东西,却越来越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一支二十年日夜伴随他的金笔,一只从万里之遥的美国绮色佳购得的手表,当出的价钱只能在市场上买两条草鱼。
  拿回家去,他神色凄然地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林徽因除了苦笑,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唯一没有当掉的就是那架留声机了。在最艰苦的日子里,音乐成了他们的药品和粮食。林徽因喜欢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一曲《维也纳森林故事》、一曲《月光水仙女之舞》、一曲《胡桃夹子》,便把人带人一个奇幻的世界,只有在音乐里才能同遥远的先哲对话,让心灵听到明日的传闻,只有音乐才能让他们暂时忘掉苦难。
  从这只黑色底片上旋转出来的音乐,把浸渍在盐水里的心,悄悄地冰释了。那音符是一群精灵,因为它们的降临,这两间简陋的屋子里充满了光辉。阴冷的冬天,在大面积地退去。音乐的芳香,在所有的空间弥漫着一个季节的活力。
  更多的时候,林徽因以书为伴,雪莱和拜伦的诗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那些诗句,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她的心里生长着:你那百折不挠的灵魂——/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怎能摧毁你的果敢和坚忍!/你给了我们有力的教训:/你是一个标记,一个征象,/标志着人的命运和力量;/和你相同,人也有神的一半,/是浊流来自圣洁的源泉。
  当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要耗尽的时候,她便从这些诗句中,重新汲取到了力量,如同一个在沙漠里跋涉太久的旅人,惊喜地发现了甘泉和绿洲。
  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为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那张小小的帆布床周围总是堆满了书籍和资料。
  林徽因、梁思成和大家一起商量恢复营造学社已经停了几年的社刊。
  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出版刊物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李庄乡下。没有印刷设备,他们就用药水、药纸书写石印。莫宗江的才华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他把绘制那些平面、立体、刨面的墨线图一揽子包了下来。他描出的建筑图式甚至可与照片乱真。从抄写、绘图、石印、折页、装订,学社的同仁一起动手,最紧张的时候,连家属和孩子们也都参与了劳动。一期刊物漂漂亮亮地出版的时候,大家高兴得又笑又跳。
  继抗战前的六期汇刊之后,第七期刊物便诞生在这两间简陋的农舍里。
  向命运喘息的人,却终究不会把自己抵押给命运。有时候,命运当胸一拳,会击倒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然而,林徽因却顽强地抗争着。
  窗子外面的景色变幻着,田野重新勃发生机,雨后的甘蔗林,可以听到清脆的拔节的声音,那声音如火苗般燃烧着。棒棒鸟照旧是窗台上的客人,它们洞悉所有季节的秘密。林徽因把她的诗句写在纸上的时候,阳光仍旧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
   (选自《一代才女林徽因》,有改动)
16.“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反映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当时怎样的生活状况?(4分)
17.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窗外的阳光和小鸟,试简要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与作用。(6分)
18. 综观全文,林徽因在当时有着怎样的遭遇?在她与命运的抗争中,表现出了哪些可贵的品质?(8分)
七、作文题(70分)
19. 请以“眼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 2、不得抄袭。 3、不少于800字。
南通市小海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考试
高一年级 语文答案
1. A (B. 惬意(qiè) C. 狼吞虎咽(yàn) D. 粗犷(guǎng))
2. D (A. 拾掇 B. 谬种 C. 酒阑灯灺)
3.B (A.成分残缺 在“乱取名”后加“的现象”。C.句式杂糅 将“取得的”删除。D.两面对一面。 )
10. (1)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2分)
(2)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4分)
(3)“游人意”是指自己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思归之情。(2分)
作者远离家乡万里,为他人作幕僚已经三年,如今面对美好的春光,更加渴望回到家乡过陶渊明那样的生活。思归却不得,漂泊天涯的痛苦和疲惫溢于言表。 (2分)
11.(1)尽态极妍 缦立远视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 泣孤舟之嫠妇 (4) 一尊还酹江月(5)气吞万里如虎 (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7)善学者尽其理 (8)信以守礼 (10分)
12.①老哑巴善良的本性;②能与大家一起劳动,价值被人认同认可,人格被尊重的喜悦;③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分)(1点1分)
13. ①(本义)季节的春天(1分);②(寓意)老哑巴所期待的美好的生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平等的生活权利,有尊严的社会地位(3分)。(共4分)
14. ①结构上,与前文呼应;②内容上,花在人非。(达子香花依然绽放,老哑巴的生活却彻底改变。)③感情上,作者借花表达对老哑巴的同情;④主题上,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深化主题。(每点1分,共4分)
15. ①地位:社会底层人物,失去尊严;②环境:生活在落后地方,周围人人性冷漠;③性格:勤劳、善良;④命运:被人抛弃,结局悲惨。(每点2分,共8分)
16.为了给患病的林徽因补充营养,梁思成不得不将一支伴随二十年的心爱的金笔和一只从美国购得的手表拿去当铺当掉,当出的价钱却只能在市场上买两条草鱼。(2分)
这反映了在战乱时期,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而冷漠的帐房先生又乘人之危,使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陷入了极度的生活困窘之中。(2分)
17 .特点:明艳的阳光与欢快的小鸟,构成生命的色彩与活力。(2分)
作用:①这些景物描写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②烘托了文章主旨和人物的内心世界。③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看到窗外充满生机的景物,反衬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④结尾部分更为热烈明快,充满诗意的景物描写,则是林徽因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礼赞。(4分)
18 .(1)遭遇:①劳累过度,疾病缠身,无钱医治。②事业受阻,经费枯竭,出版刊物非常困难。③物价飞涨,生活陷入极度贫困境地。(1点1分,2点3分,3点4分,共4分)
(2)品质:林徽因虽然生活在离乱和贫病交加的困苦中,但却与命运顽强抗争,表现出热爱生活、钟情事业、坚韧顽强、乐观向上的可贵品质。(共4分)
19.作文 略。
附:文言文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