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
——浙美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林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样宝贝,你能猜出这件宝贝什么吗?它是什么材质做成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
这些宝贝都是由青铜制成的青铜器,它们被埋在地下2000多年,有的甚至有三千年多的历史,经过岁月的变迁无意中被人们发现并得以保存。你有没有发现它们身上通常都会出现一些绿色的锈,这是怎么回事呢?
出示课题——青铜器
二、青铜器的含义
1、什么是青铜器?
教师小结:原来这些青铜器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制成,是人类最早广泛使用的金属器。它原来的颜色大多是金黄色,由于长期腐蚀,表面往往生成一层青绿色的锈,所以被人们称为“青铜器”。
三、青铜器的分类及纹饰特征
1、青铜器的分类
师:青铜器的家族非常庞大,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四大类: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具
(1)
礼器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礼器呢?
礼器通常是用来祭祀的,往往由一些日用的青铜器变化而来,比如说鼎就是其中之一
出示图片后母戊鼎,并介绍后母戊鼎
别看它其貌不扬,它可是鼎中之王,高有133厘米,我们班谁有这么高?(请学生站起来)那么你的体重是多少?你知道它有多重吗?足足有832公斤,一千六百多斤,哇,怪不称它为鼎中之王,这么了不起的鼎,到底是用来干嘛的?
原来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并且我们发现它的腹部铸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现在,我们再仔细的来看一看后母戊鼎
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它有什么用途?
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扛搬运。是古代的煮食器
再为大家介绍一个鼎中之最,就是它,毛公鼎
毛公鼎是目前所见商周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这些铭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共有499字。这么多的文字,到底讲述了什么?原来是记载毛公这个人向周宣王为国献策的事情。青铜器上的铭文可以说是最真实可信的历史记载,这让本就价值连城的青铜器更加珍贵。
对比后母戊鼎和毛公鼎,他们的外形和颜色有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总结:你有一双像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一个品种,它作为日用品时是用来盛放或烹煮食物,但是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利的象征。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数目的鼎。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连线游戏,你能根据身份与使用鼎的数目相连吗?
天子
九鼎、诸侯
七鼎、大夫
五鼎、元士
三鼎
(完全正确,你太棒了)
青铜礼器除了鼎之外,林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种就是尊,刚才我说到,鼎原本是炊煮器,是用来煮食的,那么你猜一猜,尊又是用来干什么的?
教师小结:铜尊是一种饮酒用具,类似于现在的酒杯,但是四羊方尊与其他的铜尊并不相同,它高58.3厘米,足足有69斤重,是目前发现的铜尊中最大最重的,它的造型更是堪称一绝,肩、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处,独具匠心。
莲鹤方壶
猜一猜,它又是用来做什么的?相当于现在的酒壶,它的造型实在太美了,令人叹为观止,壶盖上方有盛开的莲花花瓣,中间一直站立着的鹤正要张翅高飞,全身上下布满了精美的花纹,并且莲鹤方壶它是有一对的,除了高度略有细微的差别,几乎一模一样,但是他们并没有在一起,而是一个被藏在了北京故宫博物馆,另外一个被藏于河南博物院。
(2)
乐器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青铜器中的第二大类,乐器
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林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个编钟,谁想上台为大家演奏一曲
学生敲打编钟,结束时教师:你可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演奏家,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你。
林老师带来的这个小小的编钟复制品就能发出这么美妙的音乐,做工精良的青铜器编钟更是可以想象了,它的每一钟身上都有精美的纹饰,大小也不同,将他们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鼓
中间是空的,因此当人们击打鼓面,便能发出美妙的音乐
铙
形似铃铛,但与铃铛最大的不同是中间无锤,那么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呢?靠两铙相撞发出声音。并且铙最早以前是军中传播号令用的,后来演变为一种乐器。
古人打战兵器可不能少
?(3)兵器:人面纹钺,由于似一个人脸而得名,你觉得它的表情怎么样?恐怖、狰狞没有错,由于在它的两侧还有亚丑二字,也称它为亚丑钺。戈、盾
?(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考考你,你知道它是什么吗?教师展示实物,你能上台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教师总结: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爵,也可以叫做青铜爵或者三爵杯,爵可以说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酒杯。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
除此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身上有纹饰
2、青铜纹饰的特征
师:几乎所有的青铜器上面都有纹饰,并且都十分精美,就好像是器皿穿上的华丽外衣,再为大家展示的一个青铜器是利簋,它的功能相当于现在的碗,而且它的身上还有一个故事,我们从它的铭文可以了解到,当时周武王为了讨伐绉王,进行了卜问,正因为有这些铭文的记载,让我们了解到了这些历史故事,所以我们说青铜器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史书,除了铭文之外,它的全身上下布满了纹饰,林老师将他拓印下来,发现了这样一个图形
你能看出他们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吗?
1.
饕餮纹,饕餮为传说中的贪食猛兽,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首无身,极为恐怖,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的头部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
这两幅图形又像什么?
2.
夔纹和夔龙纹。它是龙的一种,但是它只有一只脚,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3.
凤鸟纹
凤鸟纹,古代青铜器
(?http:?/??/?baike.?/?view?/?31782.htm"
\t
"_blank?)中最美丽的纹饰。凤,在汉族传说中,为群鸟之首,是羽虫中最美的,飞时百鸟随之,尊为百鸟之王。在古人的心中,凤是吉祥之鸟。
为什么人们用这样的纹样装饰青铜器?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在早期人类社会,人是非常被动的,他们对自然非常无奈、恐惧、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所以往往这些纹饰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神物,人们觉得将这些狰狞怪异的纹饰装饰在青铜器上可以辟邪消灾,另外,人们也认为这些动物是可以帮助巫师通天地的,因此,便将这些看似怪异的图文装饰于青铜器上。
四、回顾总结
今天我们将举行一个鉴宝大会,每四个人手上都有六张青铜器图片,请你们根据
造型、纹饰、铭文三个方面去欣赏,选出你最喜欢的青铜器,说说为什么?
一、
造型
二、纹饰
三、铭文(板书)
学生上台将选出的青铜器介绍给大家
师:这位同学听的真认真,会听的同学是会学习的同学
学生纷纷介绍选出的青铜器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已经变成鉴宝高手了。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造型繁复、(精致、大气、华丽等)
纹饰精美、(细腻、美观等)
铭文典雅、(秀丽、真实)
五、课后拓展
总结:我国的青铜器,有的体积庞大,有的小巧精致。许多青铜器的上面,还有记录历史的铭文和精美的纹饰。它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立体图片,让人赏心悦目。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大都收藏有中国的青铜器。青铜器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共20张PPT)
你认识它们吗?
知道它是用什么材质做的?
青铜器
青铜器分类:
一、礼器
二、乐器
三、兵器
四、工具及车马具
一、礼器——鼎
后母戊鼎是迄今出土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
腹内后母戊拓本
一、礼器——鼎
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
耳
可以穿扛搬运
腹
可以盛物
足
可以扬火
后母戊鼎的造型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它有什么用途?
一、礼器——鼎
毛公鼎
毛公鼎是目前所见商周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这些铭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共有499字。
礼器——鼎
它们的颜色和外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一个品种,它作为日用品时用来盛放或烹煮食物,但是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利的象征。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数目的鼎。
连线游戏
(根据身份与使用鼎的数目相连)
天子
诸侯
大夫
元士
五鼎
三鼎
七鼎
九鼎
一、礼器——尊
高58.3厘米,重69斤
二、乐器——钟
编钟
二、乐器——鼓、铙
三、兵器
人面纹钺
戈
盾
四、工具及车马具
犁、锄、镰、铲、斧
爵(酒器)
器物内底铸有铭文32字,记载了周武王征伐商纣王,在甲子午黎明,对伐商能否胜利进行卜问等史实。
猜一猜它的用途
饕餮纹
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
)
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凤鸟纹
凤鸟纹,古代青铜器中最美丽的纹饰。凤,在汉族传说中,为群鸟之首,是羽虫中最美的,飞时百鸟随之,尊为百鸟之王。在古人的心中,凤是吉祥之鸟。
鉴
宝
大
会
(1)
(2)
(3)
(4)
(5)
(6)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