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竹影[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3-02 22: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竹 影
丰 子 恺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写的是几个小伙伴,在月夜相聚,月光洁白如水银泄地,竹影斑斑驳驳,参参差差,孩子们兴致大发,在描描画画的游戏中,引发对中国画的体验,真是一堂回归自然的艺术入门课。孩子的游戏中竟蕴藏着艺术的创造!
学生分析:
十一二岁的少年,初一的学生,童心未泯,喜欢游戏,天真烂漫,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脑中孕育着丰富的创造力。阅读感悟这篇散文,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自然能引发他们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每个学生,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读、思、悟、赏;呈现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引导、帮助学生。师生相互质疑,相互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真知,习得学习方法,终生受益。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表现孩子的童真童趣。
2.评价孩子的游戏和活动,认识游戏蕴涵着艺术和美。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游戏中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
教学重点:
概括课文内容,评价孩子嬉戏和活动,感悟孩子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中蕴涵着艺术的创造。
教学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游戏中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游戏和活动中获得乐趣,孩子在游戏和活
动中长大,孩子在游戏和活动中培养兴趣,孩子在游戏和活动中会有惊人的发现,甚至迸发出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艺大师丰子恺的散文《竹影》。在大师的笔下,孩子们在游戏和活动中发现了什么?
2.简介作者
请同学们说说对丰子恺的了解。
教师补充: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浙江桐乡人。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受业于名师李叔同。1921年留学日本,学习西画和音乐,1924年开始发表漫画。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积郁成疾,于1975年不治而逝,终年七十八岁。丰子恺先生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欢。他的散文《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和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投影显示,附丰子恺的照片,让学生有个较深入的了解。)
3.感知内容
读一读课文,请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概括课文时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让学生明白概括时须注意的问题,学会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然后讨论,再回答。各组学生相互评论并补充 。教师听取学生的反馈,帮助学生感知并理解课文。
教师补充发表意见:在夏天的夜晚“我”和小伙伴们在月光下讨论“月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的问题,没有解决,接着兴趣转移,又在月光下画人影、画竹影,后来也爸爸参与进来,一番讲解,引人入胜,真是一堂艺术入门课,让他们领略到了中国画的艺术之美。故本文不仅写了孩子的游戏,还写了几个小伙伴在游戏中萌生对艺术的兴趣,以及大人对这种兴趣的呵护。
二.研读和赏析
1.教师导学
我们刚才齐心协力,共同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画人影画竹影,充满童趣,那么你们把小伙伴们活动的语句或段落找出来。
2.自主探究
学生反复品读这些句子或语段,然后请学生评价三个孩子看天、看月、画人影、画竹影的这些看似无聊的行动。
通过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补充:闷热的夏天的夜晚,孩子们在外乘凉嬉戏,一会儿看天,一会儿看月,忽而又对月亮底下的影子冒烟气发生兴趣,很快又不争论了,这就是孩子的天性。接着又画人影、画竹影,只有孩子才会对这些事这么感兴趣,观察得这么仔细,殊不知这些活动就是艺术的萌芽,妥善引导,艺术的种子就此深埋在孩子们的心中。
(设想:通过研读和赏析,学生品读课文,讨论交流,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前面部分所表现出的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童心童趣和孩子的游戏其实蕴涵着艺术的创造,艺术和美就在我们身边,艺术并非高不可攀。)
3.学生学法指导
(1)佳词妙句细细品读,注重语言的内化和感悟。
(2)学生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合作探究,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通过研读,问学生还有哪些思考和疑问。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向老师提出疑问(可写在纸上),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接着教师呈现问题,让学生讨论、评价一下父亲这个人物,明白大人有时对孩子游戏的正确引导和呵护是多么重要。
教师质疑: 你认为“父亲”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吗?小组讨论后,用“我从父亲的----------------------------(表现)来看,这是个很高明的父亲”的句式来说说你的认识。(投影呈现问题)
明确:父亲这个角色不可忽视,这是个很高明的父亲,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引导学生读读父亲发现我们画画时采取的做法,父亲讲解之后我对画的领悟等语句,让学生明白父亲支持我们的游戏和活动,引导我们在游戏中发现艺术的美,他的做法多么高明,在不知不觉中给我们上了一堂美术入门课。)
2.点击主题。
呈现问题:小时候,我们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打雪仗,堆雪人,放风筝,捉迷藏……细想一下,你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有什么心得?有什么发现?先描述游戏的情景,然后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发现。
小组讨论,然后进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联想和见解。
(设想: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孩子童稚的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和美,也蕴藏着艺术的创造力,并能引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教师小结: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正当的游戏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会使生活更加充实,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甚至能领略到艺术的真正魅力。 画画、书法、舞蹈、科学与游戏有关,希望你们也能在各种有益的游戏和活动中有所发现和感悟,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使自己拥有一技之长,终生受益。
四.拓展延伸
1.小组讨论:有的学生喜欢打电脑游戏,并沉湎于其中,无心向学,严重影响了学业,父母师长规劝,他却振振有辞:“这能培养我对电脑的爱好。”你对此有何理解,请加以评论。
(设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游戏活动,从有益的游戏活动中感悟艺术创造的魅力,培养良好的情操。)
2.延伸作业(任选一题)
(1)回顾自己做过的游戏或参加过的活动,写写自己的认识与体验。
(2)谈谈你对电脑游戏的认识。
评价与反思
本教案的设计,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对文本的感悟,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思想方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童年的游戏中蕴育着创造,蕴涵着艺术,认识到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就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实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阅读方面,学生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提高默读质量,学会品味语言,理解课文。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学习,相互启发,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交流碰撞;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解决,共同深入文本,解决问题。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拨乱反正,认识沉湎不好的游戏是有害无益,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
板书设计:
竹 影
丰 子 恺
看 天
看 月
游戏 画人影 艺术
画竹影
茶山中学 吴应超
20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