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3 21:1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程标准】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
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背景: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文化遗产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一直受到威胁。
(自然灾害、战争、工业化、城市化)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可再生性
埃及 阿布辛拜勒神庙
故宫
乐山大佛
2、不同时代的文物保护:
(1)古代:从收藏艺术珍品开始。
①在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②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还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蒙娜丽莎》
《花瓶里的三朵向日葵》
《江南竹》
(2)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通过立法保护文物
①1834年,希腊制定了保护古迹的法律;
②20世纪60—70年代,世界上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及其环境的高潮;
③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指的是必须保持遗产形成时和后来历史形成的特征,即历史的原貌。
(3)近现代中国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①清政府(开始):1906年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于1930年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③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中国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1982年,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第一部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世界遗产公约标志
二、《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它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央的正方形是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这个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要进行保护。
1、《世界遗产公约》(1)通过: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2)内容①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②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③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类型:世界遗产分为物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忆遗产:关注的则是文献遗产,具体讲就是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
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又名复合遗产,是同时具备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两种条件者。
名词解释:文化遗产
古迹
建筑群
遗址
2、非物质文化遗产(1)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2)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3)意义: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知识拓展】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具体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方面。
2、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1)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3)有利于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保护它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2)意义:
①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拓展】世界遗产的保护原则
(1)真实性原则,即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施、利用与影响、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
(2)完整性原则,一是指范围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持遗产组织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完整;二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持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完整地体现其文化价值。
真实性是更为基础的东西,而完整性是对真实性的强化。其核心则是强调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环境的任何改动,反对增加新的不协调的建筑,反对滥加假古董,甚至反对不必要的“修复”,以保持其原貌。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古代文明遗迹代表:主要包括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雅典卫城
古罗马城
阿布辛拜勒神庙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2、近代文化遗产代表: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艺术中心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帕拉蒂纳美术馆
3、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2)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8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0个。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14年共有1 372项。这既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剪纸
皮影戏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世界遗产公约》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保护原因
如何保护
文化遗产的价值
各国经验
历史
世界:古代、近代
中国
课堂小结
文化遗产的现状
中国做法
分类
中国与《世界遗产公约》
思考:如何正确看待申遗热
1、申遗热是自然和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是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的觉醒。
2、“世界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它不是商品,不是某一地方换取经济利益的专属品,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我们只有不再将“申遗”看成是搞旅游开发,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3、“申遗”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文物保护工作的告一段落,而意味着遗产保护更大责任的开始。
4、世遗设立有“初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遗产名录的目的是保护濒危遗产,文化精神功能是其主要属性,旅游只是附带功能。若违反规定搞过度旅游开发,将黄牌警告,直至取消世遗称号。
【课堂练习】
1. 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吟咏的特洛伊战争以及其他相关传说,先后对小亚细亚及南希腊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谢里曼的考古发掘
A. 证明了《荷马史诗》是一手史料 B. 丰富了研究古罗马帝国的史料
C. 说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 D. 显示了《荷马史诗》的史料价值
2.中国境内各民族既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传播者。以气贯苍穹之势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以其藏汉合璧的风格有力地佐证了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精神的是
A.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B.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谐组合
C.木雕伏兽与人面狮身巧妙融合
D.木石结构的碉楼建筑与藻井、斗拱形式的有机结合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