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工业革命后,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资产阶级为扩大市场和掠夺资源,组织了很多科学考察队和探险队,到世界各地进行考察和探险,极大地丰富了对动植物及其生活条件等方面的知识。这表明,生物进化论的诞生主要得益于
A.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视野
B.经济发展对科学考察推动
C.近代交通和采矿业的发展
D.环球探险积累的丰富经验
【答案】A
【详解】
材料信息是,工业革命后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对动植物及其生活条件等方面的知识。这表明,生物进化论的诞生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视野,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科学考察、近代交通和采矿业的发展以及环球探险,故BCD错误。
2.18世纪英国发生发生了一场“消费革命”:许多行业应人们的需求而蓬勃发展,如奢侈品、家具、休闲娱乐等类别的从业者数量迅速上升,但这些急速增长的行业中,没有一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消费革命”的出现
A.开启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B.导致了贫富差距扩大
C.激发了社会的创造精神
D.引领了奢侈消费潮流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18世纪英国发生发生了一场“消费革命”:许多行业应人们的需求而蓬勃发展”可知,“消费革命”的出现促进了行业的蓬勃发展,从而推动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所以A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贫富差距,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创造发明,不能得出“激发了社会的创造精神”,所以C错误;“引领了奢侈消费潮流”只是材料中的部分内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所以D错误。
3.下图为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图(1300-1900年)。其中②代表的是
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德国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300-1900年间,特别是14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失去了商路中心的优势,经济发展每况愈下,与之相伴生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渐放缓,所以②应是意大利,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和大革命时期的动荡导致法国城市化进程缓慢,所以③应是法国,故A项错误;由于殖民掠夺和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在15世纪中期超过法国,在17世纪中叶超过意大利并远远领先,所以①应是英国,故B项错误;德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工业革命的进行也较晚,材料中无法体现德国城市化进程,故D项错误。
4.下面的图文资料反映的情景最早出现于
A.电气技术普遍应用之后
B.机器部件标准化生产后的美国
C.英国传统的手工工场内
D.进入蒸汽时代的英国
【答案】D
【详解】
根据“庞大的机器”、“失去了自己的思维”、“工人们却失去了手工业时代曾经有过的自由”可知图文资料说明机器生产带来的生产的异化,而机器生产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爆发于英国,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故选D,排除C;电气技术的应用试下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排除A;图文资料只能体现机器生产,不能说明机器部件标准化生产,排除B。
5.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机器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在“革命”中涌现出的成果与发明者对应正确的是
A.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
B.富尔顿--蒸汽机车
C.贝尔--电话
D.莱特兄弟--飞机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A项正确;富尔顿发明了蒸汽船,排除B;C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
6.英国清教徒秉承“我生活一天,便要赚一天的钱”的信条,把赚来的钱都用于扩大经营,以获取更多财富。他们还建立了特殊的教育体制,开设数学、外语、薄记、实用哲学等实用课程。面对激烈竞争,工厂主拼命经营,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材料反映了
A.民主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保障
B.科技是资本主义发展动力
C.价值观念改变推动社会发展
D.清教徒的贪婪与扩张需求
【答案】C
【详解】
通过“秉承的信条”“扩大经营”“获取财富”从而引起英国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变化与发展,可以推知价值观念的改变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因此正确选项为C;材料主要体现了当时清教徒的价值观念,没有体现民主制度、科技的作用,排除AB;贪婪与扩张的需求无法体现,排除D。
7.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
①建立职业警察制度②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③进行三次议会制度改革④推行货币主义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详解】
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英国在政治方面进行民主改革,包括三次议会制度改革,建立职业警察制度,进行法制化建设,建立社会福利制度,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工业革命后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不是货币主义政策,排除含有④的B、C、D项。
8.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这一革命力量指的是
A.电力
B.资产阶级改革
C.垄断组织
D.煤炭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因此这里的“革命力量”指的是电力的应用,A正确,BCD排除。故选A。
9.19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城镇兴建大型图书馆,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繁荣促进了教育完善
B.工业革命消除了教育隔阂
C.经济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D.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答案】C
【详解】
19世纪是工业革命爆发以后,欧洲图书馆的兴建,流行书籍和报纸的增加,工人家庭中有阅读习惯的妇女数量等都说明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发展,这都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C;材料主要和阅读有关,不能说明教育的完善,排除A;BD说法都过于绝对,排除。
10.德国历史学家恩里希·马克斯在1905年《现代的帝国主义思想》论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写道:“这个世界变得更为严酷,更为好战和更具专一性;与往昔不同的是,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整体,所有一切都在这一整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及互相碰撞地冲突。”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密切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
②有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③推动了多中心的发展趋势
④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详解】
从材料中的“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整体,所有一切都在这一整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及互相碰撞地冲突”等信息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陋习,有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①②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③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③或④的B、C、D项。
11.梁启超说西方某经济现象“以全国本业皆合同,故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因以免物价之涨落无定……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该现象起因于
A.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D.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D
【详解】
材料反映了这种经济现象能节制生产,稳定物价;但也会造成独占一业,阻碍自由竞争和技术进步,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经济现象指的是垄断,垄断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选D;工场手工业没有起到节制生产、稳定物价的作用,也没有“独占一业”,故排除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工厂制,但工厂没有实现“独占一业,莫之与竞”,故排除B;经济危机与材料“因以免物价之涨落无定”不符合,故排除C。
12.钱学森认为:“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下列各项中,符合钱学森所述观点的是
A.电动机-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B.相对论-人造卫星-第二次工业革命
C.电磁感应理论-电动机-电力工业
D.蒸汽机-瓦特改良蒸汽机-铁路运输业
【答案】C
【详解】
电磁感应理论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电动机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电力工业是“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故选C;电动机、蒸汽机不属于“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排除A、D;相对论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B。
【点睛】
13.1851年5月1日,伦敦海德公园内一座晶莹剔透的“水晶宫”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里面人声鼎沸、热闹非常,这是英国举办的世界最早的大型博览会,来自各国各地区的参展物品
琳琅满目,以下哪件展品不可能被看到
A.中国的瓷器屏风
B.英国的蒸汽火车
C.美国的汽车
D.印度的金刚钻石
【答案】C
【详解】
注意题干“1851年”,当时英国已经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举办万国博览会,美国汽车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时间不符,C符合题意;ABD三项中展品都可见到,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某同学在整合历史笔记时,主要有“汽船与火车”、“共产主义”、“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荒凉的村庄”“道德败坏”“经济自由”等内容。此笔记涉及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峙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东方与西方世界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汽车和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共产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显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荒凉的村庄、道德败坏、经济自由均是工业革命对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因此该笔记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工业革命的影响,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15.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D.电话成为重要通讯工具
【答案】B
【详解】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蒸汽火车,所以此时人们可以乘坐火车外出,故选B;汽车、电灯和电话都是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与题意不符,排除ACD。
16.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A.从轻工业开始起步
B.科技知识指导发明
C.实现交通工具变革
D.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答案】C
【详解】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蒸汽机车、汽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汽车和飞机,所以二者都实现了交通工具的变革,故选C;AD仅符合第一次工业革命,B只符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ABD。
17.“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符合文中描述的“以前的大国”和“正在崛起的国家”分别是
A.英国、美国
B.美国、英国
C.英国、德国
D.日本、德国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利时机,快速崛起,二者矛盾日趋尖锐化,最终引发了一战,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18.19世纪初,英国的下层妇女也可以成为家庭中为经济贡献力量的部分,甚至连底层家庭中的孩子也可以成为工人家庭的劳动力组成部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B.民主政治的发展
C.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D.社会经济的繁荣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19世纪初,英国的下层妇女也可以成为家庭中为经济贡献力量的部分”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着英国劳动力就业的变化,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9.“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西方列强重要的扩张手段”“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以上这些评价适合19世纪末的某一历史现象,它是
A.殖民扩张
B.商品输出
C.资本输出
D.瓜分狂潮
【答案】C
【详解】
19世纪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一阶段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的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故选C;殖民扩张和商品输出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的扩张手段,排除AB;瓜分狂潮是表现,不是扩张手段,排除D。
20.在1825年以前,英国为了垄断工业生产技术,禁止出口机器和技术,并禁止技术人员外流。1825年英国废除了禁止出口机器的法令,但有些机器还在出口禁令之列。到1843年,剩下的禁令也废除了,这之后机器设备的出口迅速增加。英国这种政策变化的原因是
A.英国政治更趋向民主、开放性
B.禁令阻碍了工业的发展
C.适应主流经济思想的变化发展
D.英国的技术已领先世界
【答案】B
【详解】
十九世纪的英国,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其标志为“机器生产机器”。禁令取消的原因是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在世界工业中已占优势,禁令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禁令的废除符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进程,故B项正确,禁令的废除属于经济政策,与政治民主与开放无关,A排除;19世纪中期以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为主要内容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并没有发生变化,C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英国技术领先世界,D排除。故选B。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兴起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不仅在空间上逐渐扩散,而且波澜起伏、连续不断。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工业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带来怎样的冲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成就:蒸汽机的发明。
变化: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电和电灯的发明和应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电报和电话的发明(或汽车、飞机),加强了世界联系。(两点即可)
(3)积极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详解】
(1)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蒸汽机的发明。
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要求广阔的商品销售地和和原料产地,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促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传入;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企业产生;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成果:根据材料“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电和电灯的发明和应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电报和电话的发明(或汽车、飞机),加强了世界联系等等。
(3)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三“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以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等方面回答。
第7页
共8页
◎
第8页
共8页
第5页
共6页
◎
第6页
共6页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工业革命后,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资产阶级为扩大市场和掠夺资源,组织了很多科学考察队和探险队,到世界各地进行考察和探险,极大地丰富了对动植物及其生活条件等方面的知识。这表明,生物进化论的诞生主要得益于
A.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视野
B.经济发展对科学考察推动
C.近代交通和采矿业的发展
D.环球探险积累的丰富经验
2.18世纪英国发生发生了一场“消费革命”:许多行业应人们的需求而蓬勃发展,如奢侈品、家具、休闲娱乐等类别的从业者数量迅速上升,但这些急速增长的行业中,没有一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消费革命”的出现
A.开启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B.导致了贫富差距扩大
C.激发了社会的创造精神
D.引领了奢侈消费潮流
3.下图为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图(1300-1900年)。其中②代表的是
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德国
4.下面的图文资料反映的情景最早出现于
A.电气技术普遍应用之后
B.机器部件标准化生产后的美国
C.英国传统的手工工场内
D.进入蒸汽时代的英国
5.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机器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在“革命”中涌现出的成果与发明者对应正确的是
A.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
B.富尔顿--蒸汽机车
C.贝尔--电话
D.莱特兄弟--飞机
6.英国清教徒秉承“我生活一天,便要赚一天的钱”的信条,把赚来的钱都用于扩大经营,以获取更多财富。他们还建立了特殊的教育体制,开设数学、外语、薄记、实用哲学等实用课程。面对激烈竞争,工厂主拼命经营,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材料反映了
A.民主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保障
B.科技是资本主义发展动力
C.价值观念改变推动社会发展
D.清教徒的贪婪与扩张需求
7.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
①建立职业警察制度②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③进行三次议会制度改革④推行货币主义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这一革命力量指的是
A.电力
B.资产阶级改革
C.垄断组织
D.煤炭
9.19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城镇兴建大型图书馆,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繁荣促进了教育完善
B.工业革命消除了教育隔阂
C.经济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D.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10.德国历史学家恩里希·马克斯在1905年《现代的帝国主义思想》论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写道:“这个世界变得更为严酷,更为好战和更具专一性;与往昔不同的是,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整体,所有一切都在这一整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及互相碰撞地冲突。”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密切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
②有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③推动了多中心的发展趋势
④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1.梁启超说西方某经济现象“以全国本业皆合同,故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因以免物价之涨落无定……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该现象起因于
A.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D.第二次工业革命
12.钱学森认为:“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下列各项中,符合钱学森所述观点的是
A.电动机-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B.相对论-人造卫星-第二次工业革命
C.电磁感应理论-电动机-电力工业
D.蒸汽机-瓦特改良蒸汽机-铁路运输业
13.1851年5月1日,伦敦海德公园内一座晶莹剔透的“水晶宫”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里面人声鼎沸、热闹非常,这是英国举办的世界最早的大型博览会,来自各国各地区的参展物品
琳琅满目,以下哪件展品不可能被看到
A.中国的瓷器屏风
B.英国的蒸汽火车
C.美国的汽车
D.印度的金刚钻石
14.某同学在整合历史笔记时,主要有“汽船与火车”、“共产主义”、“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荒凉的村庄”“道德败坏”“经济自由”等内容。此笔记涉及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峙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东方与西方世界之间的矛盾
15.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D.电话成为重要通讯工具
16.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A.从轻工业开始起步
B.科技知识指导发明
C.实现交通工具变革
D.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7.“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符合文中描述的“以前的大国”和“正在崛起的国家”分别是
A.英国、美国
B.美国、英国
C.英国、德国
D.日本、德国
18.19世纪初,英国的下层妇女也可以成为家庭中为经济贡献力量的部分,甚至连底层家庭中的孩子也可以成为工人家庭的劳动力组成部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B.民主政治的发展
C.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D.社会经济的繁荣
19.“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西方列强重要的扩张手段”“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以上这些评价适合19世纪末的某一历史现象,它是
A.殖民扩张
B.商品输出
C.资本输出
D.瓜分狂潮
20.在1825年以前,英国为了垄断工业生产技术,禁止出口机器和技术,并禁止技术人员外流。1825年英国废除了禁止出口机器的法令,但有些机器还在出口禁令之列。到1843年,剩下的禁令也废除了,这之后机器设备的出口迅速增加。英国这种政策变化的原因是
A.英国政治更趋向民主、开放性
B.禁令阻碍了工业的发展
C.适应主流经济思想的变化发展
D.英国的技术已领先世界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兴起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不仅在空间上逐渐扩散,而且波澜起伏、连续不断。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工业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带来怎样的冲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第3页
共4页
◎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