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 三位数加法 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 三位数加法 沪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24 07:0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位数加法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二年级第二学期28-32页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三位数的加减法”这一单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法已经掌握好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前面所用过的 “数射线”或“算线”、“块、条、板”、“简图”等直观工具,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探索出三位数加法的算理,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迁移得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使用算式描述自己的思维和计算过程。通过让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使他们了解使用不同方法进行加法计算和表达的好处,并能够正确使用这些方法进行三位数加法的计算和表达。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法的不同算法及横式的写法、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三位数加减一位数,也会用正方体积木块组成的“板、条、块”和简图来表示数,也能借助算线来帮助计算,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会因为这些已有经验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同时这些已有经验也能够极大的帮助学生掌握新的本领。
【教学目标】
运用旧知迁移,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探究三位数加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法,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3.在多种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三位数加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条、块学具,任务单,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情境
喜欢听音乐么,让我们一起去听“春之声”音乐会吧。(播放15秒轻音乐)
媒体 出示第22页主题图
2.收集信息
提问:从图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这节课先来解决“A、B两看台共坐了多少人?”
提问:算式怎样列?
板书:356+247=
3.揭示 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三位数加法。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回顾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微课,复习巩固了两位数加法的算法和横式计算的写法,让学生能将两位数的加法迁移到三位数的加法,为今天学习三位数加法做铺垫。本节课以轻音乐引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沉静下来,放松心情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在学生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后,确定下来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是“一共坐了几人”并列出算式。通过与微课中的两位数加法算式进行对比,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是三位数加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法
1.布置任务、动手操作
出示任务单
1)同桌合作,选你喜欢的方法探究356+247的计算过程
2)根据你的操作在任务单中写出你的计算过程
全班交流。
预设① 预设②
356 +247=603 356 +247 =603
个加个 6 + 7= 13 百加百 300 + 200 = 500
十加十 50 + 40 = 90 十加十 50 + 40 = 90
百加百 300 +200=500 个加个 6 + 7 = 13
13+90+500=603 500 + 90 + 13 = 603
预设③356 +247
=356+200+40+7 先加百
=556+ 40 +7 再加十
=596+ 7 最后加个
=603
预设④356 +247
=356+ 7+40+200 先加个
=363+ 40 +200 再加十
=403+ 200 最后加百
=603
小结:真了不起,你们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算出了356 +247的答案。
2. 师生总结、理解算理
这些算法有没有共同点?
3.比较方法、优化算法
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设计意图:出示任务单,让学生在明确要求的前提下动手操作,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操作、感受,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方法——通过旧知迁移,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他们在回答时的表达是完整的。通过不同小组的交流,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然后进行方法的比较,判断出有一些计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最终,通过比较这几种算法的相同点,发现不管是什么算法,都是在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计算。】
三、变式练习,内化认识
1.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238+152 473+329
春游:两列火车,以年级为单位上车,同年级的同学在同一列车上,你们来设计一下,使大家都能上车。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练习题,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感知数学知识的价值与作用。在练习设计时,有意识地选择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题,让学生产生一点一点挑战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总结,分享收获
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
三位数加法
356 +247=603
个加个 6 + 7= 13
十加十 50 + 40 = 90
百加百 300 +200=500
13+90+500=603
356 +247
=356+ 7+40+200 先加个
=363+ 40 +200 再加十
=403+ 200 最后加百
=603
【设计说明】:
本课内容是“三位数的加减法”这一单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法已经掌握好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前面所用过的 “数射线”或“算线”、“块、条、板”、“简图”等直观工具,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探索出三位数加法的算理,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迁移得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使用算式描述自己的思维和计算过程。通过让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使他们了解使用不同方法进行加法计算和表达的好处,并能够正确使用这些方法进行三位数加法的计算和表达。
以操作促理解、探究计算的本质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更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发展的发生过程。在探究三位数加法的计算过程中,让学生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摆、算、说的活动中体验算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同桌交流、引导学生用熟悉的学具进行算法的讨论,鼓励算法多样化。在归纳算法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凸显个性化的选择。在总结算理时,通过比较不同计算方法的相同点,找到相同数位上的数在做加法计算。学生在操作中探究三位数加法的算法、理解三位数加法的算理,既锻炼了思维,又发展了数感。
以语言促思考、注重学生的表达
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是借助数学语言显现的。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素养,就得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说算理,用自己的语言规范完整地表达算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活动,以动手操作为支撑,通过问题引领,对话交流,思辨提升,追溯本源,引导学生探究算法背后的“理”。在课堂上努力创设各种交流的机会,比如同桌交流、同伴互助、相互启发,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然后进行方法的比较,探究不同形式的算法。
以练习促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练习的设计过程中,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我设计了两道基础题和一道拓展开放题。基础题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选择最喜欢的进行练习,旨在巩固算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基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春游选择旅游列车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开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和发展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