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庖丁解牛预习学案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庖丁解牛预习学案 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3 20:5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庖丁解牛》预习学案
一、作者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伴读]
正如梭罗所言:“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有。”庄子看透生命,包括出生和死亡,这恐怕古往今来,庄子是“尊生”第一人。
二、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是一段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中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伴读]
庄子和孟子二人是属于同一历史时代的名人,可是在这个乱世,两人走出了截然不同的步伐。
三、知识拓展
庄子与老子齐名,被并称为“老庄”。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中国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道德”一词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伴读]
由庄子想起了尼采,二者都是异端的思想家、道德的非议者、旧文化的离经叛道人物。尽管各自的主张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各自的文化历史上扮演了相近的角色。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庖丁(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
)然向(
)然
奏刀騞(
)然
莫不中(
)音
技盖(
)至此乎
批大郤(

导大窾(

技(
)经肯綮(

大軱(

新发于硎(

以无厚入有间(

怵然(

謋然(
)已解
二、解释词义
庖(
)丁(
)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砉然(
)向(
)然,奏(
)刀騞然(
),莫不中(
)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
)至此乎?”
庖丁释(
)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
)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
)牛者。三年之后,未尝(
)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
)而不以目视,官知(
)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
)大郤(
),导大窾(
),因(
)其固然(
)。技(
)经(
)肯綮(
)之未尝(
),而况大軱(
)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
),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怵然(
)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然(
)已解,如土委(
)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善(
)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