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九课《说“木叶”》导学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第九课《说“木叶”》导学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3 22:1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题 《说“木叶”》 课型 新授 编号
学习目标 1.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体会文章的严谨缜密,了解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
2. 体会、鉴赏文中的大量诗歌名句,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力。
自主学习案
林庚
林庚(1910-2006),字静希。_??????é?§_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_??????????????????_会员。_???????¤§????????????_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1928年毕业于_?????????è???¤§???é???±???????_,是年考入_???????¤§????????????_。1930年转入_???????¤§????????????_,曾参与创办《_????????????_》。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_???????????????_。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_è????±???_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_??????_体,先后出版了《_????????????_》《冬眠曲及其他》。“七七”事变后到_???é?¨?¤§???_任教。1947年返京任_???????¤§???_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_???é?????é?°???_》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_è??????±??????????????????????_》《天问论笺》《诗人_??????_》《_???è?????è??_》《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林庚父亲为_???????¤§????????????_教授_?????°???_,_?????????_称其在文学、_??????_、哲学、佛学、_è?????_、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_é?????é??_、_??????è??_、_????°????_均为其弟子。?
合作探究案
初读文章,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课文是怎么来引出话题的?
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提出“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找出第二段涉及的诗句,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现象。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树叶”“落叶”无人过问。
作者除了论述“木”的质地的暗示性外,还论说了“木”的哪一方面的暗示性?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通过第五段分析“树叶”与“木叶”的意味的不同之处: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作者除了论述“木”的质地的暗示性外,还论说了“木”的哪一方面的暗示性?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为何“木”会有这样的两个艺术特征呢?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 启示 钟爱 奥秘 B. 启发 钟爱 奥妙
C. 启发 喜爱 奥秘 D. 启示 喜爱 奥妙
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 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 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 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答案:B 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答案:B 解析:B. 出神入化: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应为“沉思”。
拓展练习
阅读以下三首咏梅诗,完成下面问题。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不同的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解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令人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令人爱怜
其一、其二都是特定境遇中诗人自我的写照。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探春——令人钦佩
其三则是诗人对勇于斗争、甘于奉献又低调沉稳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
鉴赏下面一首古诗,完成问题。
咏 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