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生字词。
2、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学习难点: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①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②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与自然、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围绕“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人类与自然”,师生共同介绍相关资料知识,展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导入课文。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母体,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她的庇护,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然而随着人类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破坏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阅读本文后,也许我们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二、整体感知,互动探究
1、检查预习:识记、理解生字词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自不量力
2、反复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划出文中对你有启发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哪个段落或句子点明了这个观点?
(明确: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对人类现状的深深担忧,号召人类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点明观点的部分是最后一段。)
(2)为什么要“敬畏自然”?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明确: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组成部分,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人类却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其实,自然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也是自然的一个要素。只有认识、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敬”是敬重的意思,不仅包含推崇之意,而且含有爱护、珍惜之情)
三、品析语句,合作探究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读一读下面的语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深意,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理解:使用反问,强调人类滥加开采造成的严重后果。“陷阱”一词,生动形象)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3)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理解:形象的说明宇宙是有生命的。)
(4)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理解: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5)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理解:用了反问,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四、拓展延伸
读着作者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
1、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2、“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泪,不是我的眼泪,更希望不是地球母亲落下的最后一滴带着绝望的泪!”请结合这句话写一段简短的演讲词。
五、课文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