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复习课
1.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太阳能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火力发电涉及多种能量之间的转化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一定有物质变化,但不一定有能量变化
B.CaO+H2O=Ca(OH)2是放热反应,说明CaO
的能量大于Ca(OH)2的能量
C.Ba(OH)2·8H2O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不需加热就能发生,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D.由H2→2H的过程需要吸收能量
3.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1>△H2的是(
)
①C(s)+O2(g)=CO2(g)
△H1
C(s)+O2(g)=CO(g)
△H2
②S(s)+O2(g)=SO2(g)
△H1
S(g)+O2(g)=SO2(g)
△H2
③H2(g)+O2(g)=H2O(l)
△H1
2H2(g)+O2(g)=2H2O(l)
△H2
④CaCO3(s)=CaO(s)+CO2(g)
△H1
CaO(s)+H2O(l)=Ca(OH)2(s)
△H2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对于敞口容器中的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和的总能量大于和的总能量
B.反应过程中能量关系可用图表示
C.若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则为负极
D.若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当有65g锌溶解时,正极放出11.2L气体(标准状况)
5.某温度时,浓度均为的两种气体和,在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4s时、、的浓度分别是、、,若用、表示,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A.
B.
C.
D.
6.恒温、恒压下,1molA和1molB在一个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发生反应:A(g)+2B(g)2C(g)。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生成amolC。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起始时和达到平衡时容器中的压强之比为1:1
B.平衡时物质A、B的转化率之比为1:2
C.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
D.当v正(A)=v逆(B)时,可判定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7.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其电极分别为和,电解质溶液为溶液,总反应式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B.负极的电极反应是
C.工作时,负极区溶液碱性减弱,正极区溶液碱性增强
D.溶液中的向正极移动
8.如图所示,有关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图a
图b
A.图a表示的是吸热反应的能量变化
B.图b中反应物比生成物稳定
C.图a可以表示C与CO2反应生成CO的能量变化
D.图a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图b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9.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的是( )
A.锌粒和稀硫酸反应
B.灼热的木炭与CO2反应
C.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D.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10.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WO3和H2进行反应:WO3(s)+3H2(g)W(s)+3H2O(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其反应速率增大
B.保持体积不变,充入氩气,其反应速率不变
C.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氖气,H2O(g)的生成速率增大
D.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氖气,H2O(g)、H2(g)的生成速率减小
11.一定量的锌粒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向反应混合液中加入某些物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入少量水,产生H2速率减慢,H2体积不变
B.加入NH4HSO4固体,产生H2速率不变,H2体积不变
C.滴加几滴CuSO4溶液,产生H2速率加快,H2体积不变
D.用
98%的浓硫酸代替稀硫酸,产生H2速率加快,H2体积不变
12.某学生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原电池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6-3装置(3)中棒增加质量与棒减轻质量之比为
B.图6-3装置(2)中如果两极上都有气体产生,则说明棒不纯
C.图6-3装置(1)中铜棒上没有气体产生
D.图6-3装置(2)与(3)中正极生成物质的质量之比为时,棒减轻的质量相等
1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如图所示为和反应生成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和1mol反应放出的能量为180kJ
B.1mol和1mol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mol具有的总能量
C.在1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此反应,10min内减少了1mol,因此1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D.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吸热反应,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均可表示为,故相同条件下,12g的石墨和金刚石分别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相等
C.一定条件下,将0.5mol和1.5mol置于某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放热19.3kJ,根据此实验事实可知:该条件下,每生成1mol,放热19.3kJ
D.是放热反应,键和键的键能分别为和,则可推算出键的键能比键的键能大
15.一定温度下,10mL溶液发生催化分解。不同时刻测得生成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如下表:
t/min
0
2
4
6
8
10
0.0
9.9
17.2
22.4
26.5
29.9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A.0~6min的平均反应速率:
B.6~10min的平均反应速率:
C.反应至6min时,
D.反应至6min时,分解了50%
16.lmol常见金属M和卤素反应的焓变△H(单位:kJ?mol-1)示意图如图,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常温时的稳定状态。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MBr2与Cl2反应的△H<0
B.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顺序:MI2>MBr2>MCl2>MF2
C.MBr2(s)+F2(g)═MF2(s)+Br2(l),△H=-600kJ?mol-1
D.由MC12(s)制得M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17.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过程不一定释放能量的是________。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形成化学键
D.燃料燃烧
E.酸碱中和
F.炸药爆炸
(2)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完全燃烧生成,放出热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
A.硫蒸气
B.硫固体
(3)已知和反应生成是放热反应,且断开1mol
H-H键、1mol
Cl-Cl键、1mol
H-Cl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kJ、kJ、kJ。由此可以推知下列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
B.
C.
D.
E.
F.
18.某同学设计实验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一:探究电极的构成(甲图)
①A、B两极均选用石墨,发现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②A、B两极均选用铜片,发现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③A极用锌片,B极用铜片,发现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
④A极用锌片,B极用石墨,发现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
结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探究溶液的构成(甲图,A极用锌片,B极用铜片)
①液体采用无水乙醇,发现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②改用硫酸溶液,发现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B极上有气体产生。
结论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对比实验,探究乙图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将锌、铜两电极分别放入稀硫酸中,发现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无明显现象,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结论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汽车尾气中CO、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一定温度下,向容积固定的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0~10min内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_
(2)恒温恒容条件下,不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容器内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
B.容器内的压强保持不变
C.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20.在标准状况下,将1mol气态分子拆开成气态原子时,每个键所需能量的平均值称为键能()。如表所示是一些共价键的键能。
共价键
键能/()
436
946
391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判断工业合成氨的反应是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在标准状况下,取1mol氨气和3mol氢气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反应。理论上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为,则为______。
(3)实验生产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为,与比较,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B.C.
你作出此选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又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开发和应用的广阔前景。
(1)在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内,充入0.2mol
CO与0.4mol
H2发生反应,CO(g)+2H2(g)CH3OH(g),CO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A、B两点对应的压强大小关系是PA________PB(填“>、<、=”)。
②A、B、C三点的平衡常数KA,KB,K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代号)
。
a.H2的消耗速率是CH3OH生成速率的2倍
b.CH3OH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d.CO和CH3OH的物质的量之和保持不变
(2)在P1压强、T1℃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__,再加入1.0mol
CO后重新到达平衡,则CO的转化率_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3)T1℃、1L的密闭容器内发生上述反应,测得某时刻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如下,CO:0.1mol、H2:0.2mol、CH3OH:0.2mol,此时v(正)________v(逆)(填“>、<或=”)。
22.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研究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后①中温度升高,②中温度降低。由此判断铝条与盐酸的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下同),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________反应。
(2)①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该反应的还原剂是_________。
23.化学理论较为枯燥,若用化学实验来阐释理论,则会使理论具有趣味性,某班级化学学习小组通过实验室制备CO2的反应探究某些化学理论。下表是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及相关信息:
序号
反应温度/℃
c(HCl)/(mol·L-1)
V(HCl)/mL
10g
CaCO3的形状
t/min
①
20
2
10
块状
t1
②
20
4
10
块状
t2
③
20
2
10
粉状
t3
④
40
2
10
粉状
t4
⑤
40
4
10
粉状
t5
表示收集CO2体积为a
mL所需的时间。注: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得。
(1)由表中的信息可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
(2)表格中的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探究_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影响该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收集a
mLCO2所需的时间最少的是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某化学实验小组用酸性KMnO4溶液和草酸(H2C2O4)溶液反应,研究外界条件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操作及现象如下: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I
向一支试管中先加入1mL
0.01
mol/L酸性
KMnO4溶液,再加入1滴3mol/L硫酸和9滴蒸馏水,最后加入1mL
0.1mol/L草酸溶液
前10min内溶液紫色无明显变化,后颜色逐渐变浅,30
in后几乎变为无色
II
向另一支试管中先加入1mL
0.01mol/L酸性
KMnO4溶液,再加入10滴3mol/L硫酸,最后加入1mL
0.1mol/L草酸溶液
80s内溶液紫色无明显变化,后颜色迅速变浅,约150s后几乎变为无色
(1)高锰酸钾与草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实验I、II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实验II中80s后溶液颜色迅速变浅的原因,该小组提出了猜想:该反应中生成的Mn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利用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III,验证猜想。
提供的试剂:0.01mol/L酸性
KMnO4溶液,0.1mol/L草酸溶液,3mol/L硫酸,MnSO4溶液,MnSO4固体,蒸馏水
①
补全实验III的操作:向试管中先加入1mL
0.01mol/L酸性
KMnO4溶液,______,最后加入1mL
0.1mol/L草酸溶液。
②
若猜想成立,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4)该小组拟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继续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
他们拟研究的影响因素是______。
②
你认为他们的实验方案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25.某化学学习小组通过下列的实验一和实验二,探究某些化学理论。
实验一: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盐酸制备CO2。
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及相关信息如表所示:
序号
反应温度/℃
c(HCl)/(mol/L)
V(HCl)/mL
10
g碳酸钙的形状
t/min
①
20
2
10
块状
t1
②
20
4
10
块状
t2
③
20
2
10
粉末
t3
④
40
2
10
粉末
t4
⑤
40
4
10
粉末
t5
注:t表示收集体积为a
mL
CO2所需的时间。
(1)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实验一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探究____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收集a
mL
CO2所需时间最少的是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以Fe3+与I-反应生成Fe2+和I2为例,探究该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
实验方法:在KI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溶液,将混合液均分到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往试管甲中滴加淀粉溶液,往试管乙中滴加KSCN溶液。如图所示:
(4)若已知反应为可逆反应,则试管甲中的现象为________,试管乙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某实验小组欲探究SO2和Cl2能否发生反应,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装置A制取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装置C中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取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为验证SO2和Cl2发生了反应,小组同学又继续如下实验。
①甲同学认为若SO2和Cl2反应,生成了Cl-,只要检验到生成的Cl-即可,甲取适量B中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___________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合理,认为应该在装置A、B间增加一个洗气瓶,然后再按甲同学的方法实验即可得到正确结论。洗气瓶中盛有试剂的名称是___________。
③丙同学认为按乙同学的建议改进实验也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
④丙同学取溶液X于试管中,加入少量反应后B中的溶液,生成大量白色沉淀,得出正确结论:SO2与Cl2同时通入水中,可以发生反应。溶液X是_________(填选项序号)。
a.
BaCl2溶液
b.
Ba(OH)2溶液
c.
氯水
d.
石蕊溶液
SO2与Cl2同时通入水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复习课
1.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太阳能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火力发电涉及多种能量之间的转化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来源】(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章末综合检测
【答案】B
【详解】
A.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A正确;
B.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B错误:
C.火力发电的能量转化过程为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故C正确;
D.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中旧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新化学键的形成,旧化学键的断裂吸收能量,新化学键的形成释放能量,所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故D正确。
故选:B。
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一定有物质变化,但不一定有能量变化
B.CaO+H2O=Ca(OH)2是放热反应,说明CaO
的能量大于Ca(OH)2的能量
C.Ba(OH)2·8H2O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不需加热就能发生,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D.由H2→2H的过程需要吸收能量
【来源】必修第二册RJ高效学习手册-第六章
【答案】D
【详解】
A.反应的实质是旧键断裂,吸收能量,新键形成放出能量,反应前后一定伴随能量变化,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一定不同,故A错误;
B.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而不是某一种反应物和某一种生成物的能量关系,故B错误;
C.反应能否加热才能进行,与反应是否放热无关,如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才能进行,故C错误;
D.H2→2H的过程时共价键的断裂过程,共价键的断裂为吸热过程,故D正确;
故选D。
3.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1>△H2的是(
)
①C(s)+O2(g)=CO2(g)
△H1
C(s)+O2(g)=CO(g)
△H2
②S(s)+O2(g)=SO2(g)
△H1
S(g)+O2(g)=SO2(g)
△H2
③H2(g)+O2(g)=H2O(l)
△H1
2H2(g)+O2(g)=2H2O(l)
△H2
④CaCO3(s)=CaO(s)+CO2(g)
△H1
CaO(s)+H2O(l)=Ca(OH)2(s)
△H2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来源】人教版高中化学(2019)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检测题
【答案】C
【详解】
①碳的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H?0,等质量的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时放出的热量比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时放出的热量多,放热越多,△H越小,△H1?△H2;
②等质量的气态硫单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时放出的热量比固态硫单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时放出的热量多,放出的热量越多,△H越小,△H1>△H2;
③都生成液态水的前提下,氢气的质量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H越小,△H1>△H2;
④碳酸钙受热分解是吸热反应,△H1?0,氧化钙溶于水是放热反应,△H2?0,△H1>△H2;
综上所述:②③④中△H1>△H2,C项正确;
答案选C。
【点睛】
△H是有正负号的,吸热反应的△H大于零,放热反应的△H小于零,则吸热反应的△H大于放热反应的△H;放热反应的△H小于零,则放热越少,△H越大;吸热反应的△H大于零,吸热越多,△H越大。
4.对于敞口容器中的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和的总能量大于和的总能量
B.反应过程中能量关系可用图表示
C.若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则为负极
D.若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当有65g锌溶解时,正极放出11.2L气体(标准状况)
【来源】(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章末综合检测
【答案】D
【详解】
A.和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和的总能量大于和的总能量,A项正确;
B.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项正确;
C.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作原电池的负极,C项正确;
D.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1mol(65g)完全反应生成1mol,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D项错误;
故选:D。
5.某温度时,浓度均为的两种气体和,在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4s时、、的浓度分别是、、,若用、表示,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A.
B.
C.
D.
【来源】(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章末综合检测
【答案】C
【详解】
4s时,,,,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原子守恒可知,为,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满足题意;
故选C。
6.恒温、恒压下,1molA和1molB在一个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发生反应:A(g)+2B(g)2C(g)。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生成amolC。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起始时和达到平衡时容器中的压强之比为1:1
B.平衡时物质A、B的转化率之比为1:2
C.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
D.当v正(A)=v逆(B)时,可判定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来源】必修第二册RJ第6章综合拓展一遍过
【答案】D
【详解】
A.反应在恒温、恒压下进行,所以起始时和达到平衡时容器中的压强之比为,A选项正确;
B.A、B的起始量都是,所以A、B的转化率之比等于参加反应的A、B的物质的量之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物质A、B的转化率之比为,B选项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平衡时消耗A的物质的量为,则A的转化率为,C选项正确;
D.根据方程式可知,时,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D选项错误;
答案选D。
7.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其电极分别为和,电解质溶液为溶液,总反应式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B.负极的电极反应是
C.工作时,负极区溶液碱性减弱,正极区溶液碱性增强
D.溶液中的向正极移动
【来源】必修第二册RJ高效学习手册-第六章
【答案】D
【详解】
A.
根据总反应,分析各物质化合价发生的变化可知,Zn为负极,故A正确;
B.
Ag2O为正极,锌为负极,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所以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故B正确;
C.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在负极区OH-被消耗,溶液碱性减弱,pH减小,正极区生成OH-,溶液碱性增强,pH增大,故C正确;
D.
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所以溶液中的OH-向负极移动,故D错误;
故选D。
8.如图所示,有关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图a
图b
A.图a表示的是吸热反应的能量变化
B.图b中反应物比生成物稳定
C.图a可以表示C与CO2反应生成CO的能量变化
D.图a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图b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来源】必修第二册RJ高效学习手册-第六章
【答案】B
【详解】
A.图a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A项错误;
B.图b中反应物M的能量比生成物N的能量低,故反应物较稳定,B项正确;
C.图a表示的是放热反应的能量变化,C与CO2反应生成CO是吸热反应,C项错误;
D.图a表示的是放热反应,所有的燃烧均为放热反应,但是多数燃烧开始需要加热,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注意观察图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高低,判断吸热还是放热反应,注意反应条件与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没有关系。
9.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的是( )
A.锌粒和稀硫酸反应
B.灼热的木炭与CO2反应
C.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D.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来源】高一必修第二册(人教2019版)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素养检测
【答案】B
【分析】
由图像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低,所以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详解】
A.活泼金属与酸反应都是放热反应,A不符合;
B.木炭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
一氧化碳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所以B符合;
C.所有的燃烧都是放热反应,C不符合;
D,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反应是个典型的吸热反应,但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D不符合;
答案选B。
10.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WO3和H2进行反应:WO3(s)+3H2(g)W(s)+3H2O(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其反应速率增大
B.保持体积不变,充入氩气,其反应速率不变
C.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氖气,H2O(g)的生成速率增大
D.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氖气,H2O(g)、H2(g)的生成速率减小
【来源】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凌源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5月考试化学试题
【答案】C
【详解】
A.将体积缩小,各气体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A项正确;
B.体积不变,充入氩气,H2(g)、H2O(g)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B项正确;
C.压强不变,充入氖气,体积增大,H2(g)、H2O(g)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C项错误;
D.压强不变,充入氖气,体积增大,H2(g)、H2O(g)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D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1.一定量的锌粒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向反应混合液中加入某些物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入少量水,产生H2速率减慢,H2体积不变
B.加入NH4HSO4固体,产生H2速率不变,H2体积不变
C.滴加几滴CuSO4溶液,产生H2速率加快,H2体积不变
D.用
98%的浓硫酸代替稀硫酸,产生H2速率加快,H2体积不变
【来源】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A
【详解】
A.加入少量水,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减小,而锌粒少量且物质的量不变,则产生H2速率减慢,H2体积不变,A正确;
B.加入NH4HSO4固体,溶于水产生氢离子,导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而锌粒少量且物质的量不变,产生H2速率增大,H2体积不变,B错误;
C.滴加几滴CuSO4溶液,铜离子得电子能力大于氢离子,则在锌的表面产生Cu,与电解质溶液形成原电池,加快锌的反应速率,产生H2速率加快,锌的物质的量减少,则H2体积减小,C错误;
D.用98%的浓硫酸代替稀硫酸,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硫,无氢气生成,D错误;
答案为A。
【点睛】
加入CuSO4溶液,锌置换铜,锌的物质的量减少,产生的氢气的量减少,Zn、Cu、硫酸溶液形成原电池,加快生成氢气的速率。
12.某学生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原电池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6-3装置(3)中棒增加质量与棒减轻质量之比为
B.图6-3装置(2)中如果两极上都有气体产生,则说明棒不纯
C.图6-3装置(1)中铜棒上没有气体产生
D.图6-3装置(2)与(3)中正极生成物质的质量之比为时,棒减轻的质量相等
【来源】(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章末综合检测
【答案】A
【详解】
A.锌的活泼性大于铜,装置(3)中棒为原电池负极,其质量减轻,棒为原电池正极,铜离子在此极得电子生成铜,铜电极质量增加,选项A错误;
B.装置(2)中不纯的电极也能形成原电池而产生,选项B正确;
C.装置(1)中不能构成原电池,不与稀硫酸反应,所以棒上不产生,选项C正确;
D.假设装置(2)中正极产生2g,则转移2mol电子,消耗负极65g,若装置(3)中正极析出64g,则也转移2mol电子,消耗负极65g,所以棒减轻的质量相等,选项D正确;
故选A。
1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如图所示为和反应生成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和1mol反应放出的能量为180kJ
B.1mol和1mol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mol具有的总能量
C.在1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此反应,10min内减少了1mol,因此1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D.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来源】(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章末综合检测
【答案】B
【详解】
A.反应的反应物断裂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A错误;
B.该反应是吸热反应,1mol和1mol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mol具有的总能量,B正确;
C.在1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10min内减少了1mol,则生成了2mol,因此1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C错误;
D.一氧化氮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不是酸性氧化物,D错误;
故选B。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吸热反应,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均可表示为,故相同条件下,12g的石墨和金刚石分别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相等
C.一定条件下,将0.5mol和1.5mol置于某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放热19.3kJ,根据此实验事实可知:该条件下,每生成1mol,放热19.3kJ
D.是放热反应,键和键的键能分别为和,则可推算出键的键能比键的键能大
【来源】(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章末综合检测
【答案】D
【详解】
A.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故A错误;
B.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相同,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吸热,则相同条件下,12g的石墨和金刚石分别充分燃烧时,金刚石放出的热量高于石墨,故B错误;
C.将0.5mol和1.5mol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放热19.3kJ,因可逆反应不可能进行到底,反应生成的氨气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则该条件下每生成1mol放热大于19.3kJ,故C错误;
D.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即反应物的键能之和小于生成物的键能之和,则有,解得,故D正确;
故选D。
15.一定温度下,10mL溶液发生催化分解。不同时刻测得生成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如下表:
t/min
0
2
4
6
8
10
0.0
9.9
17.2
22.4
26.5
29.9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A.0~6min的平均反应速率:
B.6~10min的平均反应速率:
C.反应至6min时,
D.反应至6min时,分解了50%
【来源】高一必修第二册(人教2019版)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素养检测
【答案】C
【分析】
的催化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生成氧气的体积确定分解的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
【详解】
A.由表格数据可知0~6min内,氧气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1×10—3mol,由方程式可知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2×10—3mol,则=,故A正确;
B.随着反应进行,过氧化氢浓度逐渐减小,反应速率也减小,则6~10min的平均反应速率:,故B正确;
C.开始时,0~6min消耗了,故6min时,,故C错误;
D.开始时,0~6min消耗了,故分解率为50%,故D正确;
故选C。
16.lmol常见金属M和卤素反应的焓变△H(单位:kJ?mol-1)示意图如图,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常温时的稳定状态。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MBr2与Cl2反应的△H<0
B.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顺序:MI2>MBr2>MCl2>MF2
C.MBr2(s)+F2(g)═MF2(s)+Br2(l),△H=-600kJ?mol-1
D.由MC12(s)制得M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来源】考点06
化学能与热能-2020年高考化学命题预测与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答案】B
【分析】
A.①
M(s)+Cl2(g)═
MCl2(s)
△H=-641.3kJ?mol-1
;
②
M(s)
+Br2(l)=
MBr2(s)
△H=-524kJ?mol-1
;利用盖斯定律推导;
B.根据能量越低的物质越稳定;
C.①
M(s)+F2(g)=
MF2(s)
△H=-1124kJ/mol;
②
M(s)
+Br2(l)=
MBr2(s)
△H=-524kJ/mol,依据盖斯定律推导;
D.
生成MC12为放热反应,其逆反应为吸热反应;
【详解】
A.①M(s)+Cl2(g)═
MCl2(s)
△H=-641.3kJ?mol-1
;②M(s)+Br2(l)═
MBr2(s)
△H=-524kJ?mol-1
;
①-②可得MBr2(s)+Cl2(g)═
MCl2(s)+Br2(l)
△H=
-117.3
J?mol-1
,A正确;
B.放出的能量越多,产物剩余的能量越低,根据能量越低的物质越稳定,所以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顺序为MI2C.①M(s)+F2(g)=
MF2(s)
△H=-1124kJ/mol;②M(s)
+Br2(l)=
MBr2(s)
△H=-524kJ/mol;
则①-②可得MBr2(s)+F2(g)═MF2(s)+Br2(l),△H=-600kJ?mol-1,C正确;
D.
生成MC12为放热反应,其逆反应为吸热反应,D正确;
答案选B。
17.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过程不一定释放能量的是________。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形成化学键
D.燃料燃烧
E.酸碱中和
F.炸药爆炸
(2)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完全燃烧生成,放出热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
A.硫蒸气
B.硫固体
(3)已知和反应生成是放热反应,且断开1mol
H-H键、1mol
Cl-Cl键、1mol
H-Cl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kJ、kJ、kJ。由此可以推知下列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
B.
C.
D.
E.
F.
【来源】必修第二册RJ高效学习手册-第六章
【答案】AB
A
F
【详解】
(1)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一定会放出能量,燃料的燃烧、酸碱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炸药爆炸会放出热量,而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故答案为:AB;
(2)硫固体变为硫蒸气需要吸收热量,所以硫蒸气燃烧放出的热量较多,故答案为:A;
(3)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是放热反应,根据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可知,即,三种键能之间的大小关系不能判断,故答案为:F。
18.某同学设计实验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一:探究电极的构成(甲图)
①A、B两极均选用石墨,发现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②A、B两极均选用铜片,发现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③A极用锌片,B极用铜片,发现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
④A极用锌片,B极用石墨,发现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
结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探究溶液的构成(甲图,A极用锌片,B极用铜片)
①液体采用无水乙醇,发现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②改用硫酸溶液,发现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B极上有气体产生。
结论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对比实验,探究乙图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将锌、铜两电极分别放入稀硫酸中,发现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无明显现象,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结论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章末综合检测
【答案】结论一:电极必须是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
结论二:溶液必须是电解质溶液
结论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详解】
实验一:由①②可知,当两电极相同时,不能形成原电池;由③④可知,当两电极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极是金属一极是可导电的非金属时,可以形成原电池,故可得出结论一:电极必须是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
实验二:②中乙醇是非电解质,溶液中,无自由移动的离子;②中硫酸是电解质,硫酸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形成原电池,故可得出结论二:溶液必须是电解质溶液;
实验三:没有形成闭合回路,无电流产生,故可得出结论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19.汽车尾气中CO、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一定温度下,向容积固定的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0~10min内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_
(2)恒温恒容条件下,不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容器内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
B.容器内的压强保持不变
C.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来源】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模拟高考一遍过——C挑战区
夯实基础一遍过(人教版(2019)第二册)
【答案】
C
【详解】
(1);
(2)A.容器内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说明二氧化氮的浓度不变,即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因反应前后的气体分子数不一样,所以容器内的压强保持不变,说明各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反应过程中,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始终保持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
20.在标准状况下,将1mol气态分子拆开成气态原子时,每个键所需能量的平均值称为键能()。如表所示是一些共价键的键能。
共价键
键能/()
436
946
391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判断工业合成氨的反应是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在标准状况下,取1mol氨气和3mol氢气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反应。理论上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为,则为______。
(3)实验生产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为,与比较,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B.C.
你作出此选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章末总结
【答案】放热
92kJ
A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达到平衡时,1mol和3mol不能完全反应生成2mol,因此放出的热量小于92kJ。
【详解】
解析:(1)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化学键断裂、生成物化学键形成的过程,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在反应中,断裂1mol和3mol中的化学键共吸收的能量为,形成2ml中的化学键共放出的能量为,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放热。
(2)理论上放出的热量为;
故答案为:92kJ。
(3)由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达到平衡时1mol和3mol不能完全反应生成2mol,因而放出的热量小于92kJ;
故答案为:A;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达到平衡时,1mol和3mol不能完全反应生成2mol,因此放出的热量小于92KJ。
21.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又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开发和应用的广阔前景。
(1)在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内,充入0.2mol
CO与0.4mol
H2发生反应,CO(g)+2H2(g)CH3OH(g),CO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A、B两点对应的压强大小关系是PA________PB(填“>、<、=”)。
②A、B、C三点的平衡常数KA,KB,K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代号)
。
a.H2的消耗速率是CH3OH生成速率的2倍
b.CH3OH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d.CO和CH3OH的物质的量之和保持不变
(2)在P1压强、T1℃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__,再加入1.0mol
CO后重新到达平衡,则CO的转化率_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3)T1℃、1L的密闭容器内发生上述反应,测得某时刻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如下,CO:0.1mol、H2:0.2mol、CH3OH:0.2mol,此时v(正)________v(逆)(填“>、<或=”)。
【来源】重庆市铁路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
KA=KB>KC
b
100
减小
>
【分析】
(1)①根据压强对平衡状态的影响分析判断;
②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据图分析,随温度升高CO转化率降低,说明正反应放热;
③达到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化学平衡的特征,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物理量都不变,据此来判断;
(2)根据CO的转化率利用三段式法计算平衡常数;根据浓度对平衡状态的影响分析;
(3)计算此时浓度商和平衡常数比较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详解】
(1)①反应CO(g)+2H2(g)CH3OH(g)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加压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转化率增大,所以PA<PB;
②据图分析,随温度升高CO转化率降低,说明正反应放热,升温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所以KA=KB>KC;
③a.H2的消耗速率是CH3OH生成速率的2倍,都是正反应速率,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b.CH3OH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
c.容器体积和气体质量始终不变,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因此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
d.CO和甲醇的化学计量数都为1,所以CO和CH3OH的物质的量之和始终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P1压强、T1℃时CO的转化率为0.5,则
CO(g)+2H2(g)CH3OH(g)
起始浓度(mol/L)
0.1
0.2
0
转化浓度(mol/L)
0.05
0.1
0.05
平衡浓度(mol/L)
0.05
0.1
0.05
化学平衡常数K==100;
若温度不变,再加入1.0mol
CO,平衡向正反应移动,重新达到平衡,氢气的转化率增大,CO的转化率减小;
(4)T1℃、1L的密闭容器内发生上述反应,测得某时刻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如下:CO:0.1mol、H2:0.2mol、CH3OH:0.2mol,此时反应的浓度商Qc==50<K=100,此时v正>v逆。
22.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研究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后①中温度升高,②中温度降低。由此判断铝条与盐酸的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下同),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________反应。
(2)①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该反应的还原剂是_________。
【来源】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学期阶段性试卷(前三章综合)
【答案】放热
吸热
2Al+6H+=2Al3++3H2↑
Al
【分析】
根据放出热量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反应为吸热反应,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其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详解】
(1)①铝与盐酸反应后,溶液的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②Ba(OH)2·8H2O与NH4Cl反应后温度降低,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2)铝与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铝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6H+=2Al3++3H2↑;在该反应中,Al元素的化合价由反应前Al单质中的0价变为反应后AlCl3中的+3价,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因此Al为还原剂,Al3+为氧化产物。
【点睛】
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作用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的知识。掌握反应类型判断的依据是正确判断的关键。
23.化学理论较为枯燥,若用化学实验来阐释理论,则会使理论具有趣味性,某班级化学学习小组通过实验室制备CO2的反应探究某些化学理论。下表是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及相关信息:
序号
反应温度/℃
c(HCl)/(mol·L-1)
V(HCl)/mL
10g
CaCO3的形状
t/min
①
20
2
10
块状
t1
②
20
4
10
块状
t2
③
20
2
10
粉状
t3
④
40
2
10
粉状
t4
⑤
40
4
10
粉状
t5
表示收集CO2体积为a
mL所需的时间。注: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得。
(1)由表中的信息可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
(2)表格中的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探究_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影响该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收集a
mLCO2所需的时间最少的是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必修第二册RJ高效学习手册-第六章
【答案】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浓度
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温度
⑤
【详解】
(1)通过表中不同的温度、盐酸不同的浓度和碳酸钙不同的形状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故答案为: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表中实验①和实验②的温度、收集气体体积、碳酸钙形状均相同,不同的是实验①的c(HCl)=2mol·L-1,实验②的c(HCl)=4mol·L-1,故这两个实验探究的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故答案为:浓度;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温度;
(3)实验⑤的温度最高、浓度最大,且碳酸钙为粉末状态,故实验⑤的反应速率最大,所用时间最少,故答案为:⑤。
24.某化学实验小组用酸性KMnO4溶液和草酸(H2C2O4)溶液反应,研究外界条件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操作及现象如下: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I
向一支试管中先加入1mL
0.01
mol/L酸性
KMnO4溶液,再加入1滴3mol/L硫酸和9滴蒸馏水,最后加入1mL
0.1mol/L草酸溶液
前10min内溶液紫色无明显变化,后颜色逐渐变浅,30
in后几乎变为无色
II
向另一支试管中先加入1mL
0.01mol/L酸性
KMnO4溶液,再加入10滴3mol/L硫酸,最后加入1mL
0.1mol/L草酸溶液
80s内溶液紫色无明显变化,后颜色迅速变浅,约150s后几乎变为无色
(1)高锰酸钾与草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实验I、II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实验II中80s后溶液颜色迅速变浅的原因,该小组提出了猜想:该反应中生成的Mn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利用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III,验证猜想。
提供的试剂:0.01mol/L酸性
KMnO4溶液,0.1mol/L草酸溶液,3mol/L硫酸,MnSO4溶液,MnSO4固体,蒸馏水
①
补全实验III的操作:向试管中先加入1mL
0.01mol/L酸性
KMnO4溶液,______,最后加入1mL
0.1mol/L草酸溶液。
②
若猜想成立,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4)该小组拟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继续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
他们拟研究的影响因素是______。
②
你认为他们的实验方案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来源】专题06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核心素养卷)-【新教材精创】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新教材知识讲学(必修第二册)
【答案】2MnO4-+6H++5H2C2O4=2Mn2++10CO2↑+8H2O
其他条件相同时,H+(或硫酸)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再加入10滴3
mol/L硫酸,然后加入少量MnSO4固体
加入草酸溶液后,溶液紫色迅速变浅(或溶液颜色开始变浅的时间小于80
s,或其他合理答案)
KMnO4溶液浓度
不合理
KMnO4溶液浓度不同,溶液起始颜色深浅不同,无法通过比较褪色时间长短判断反应快慢
【分析】
(1)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草酸有还原性,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锰、二氧化碳和水;
(2)对比实验I、II,加入酸的量不同,总体积相同,则氢离子浓度不同;
(3)①加入试剂的总体积仍旧为10滴溶液,且初始量(条件)与实验II相同,且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锰;
②若Mn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加入草酸溶液后,则溶液迅速褪色;
(4)①根据图像信息,使用的高锰酸钾的浓度不同;
②高锰酸钾的浓度不同,导致溶液颜色深浅不同,设计不合理。
【详解】
(1)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草酸有还原性,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锰、二氧化碳和水,离子方程式为2MnO4-+6H++5H2C2O4=2Mn2++10CO2↑+8H2O;
(2)对比实验I、II,加入酸的量不同,总体积相同,则氢离子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3)①加入试剂的总体积仍旧为10滴溶液,且初始量(条件)与实验II相同,且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锰溶液,则再加入10滴3
mol/L硫酸,然后加入少量MnSO4固体;
②若Mn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加入草酸后,则溶液迅速褪色;
(4)①根据图像信息,使用的高锰酸钾的浓度不同,则探究因素为高锰酸钾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高锰酸钾溶液有颜色,高锰酸钾的浓度不同,导致溶液颜色深浅不同,无法通过比较褪色时间长短判断反应快慢,设计不合理。
25.某化学学习小组通过下列的实验一和实验二,探究某些化学理论。
实验一: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盐酸制备CO2。
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及相关信息如表所示:
序号
反应温度/℃
c(HCl)/(mol/L)
V(HCl)/mL
10
g碳酸钙的形状
t/min
①
20
2
10
块状
t1
②
20
4
10
块状
t2
③
20
2
10
粉末
t3
④
40
2
10
粉末
t4
⑤
40
4
10
粉末
t5
注:t表示收集体积为a
mL
CO2所需的时间。
(1)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实验一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探究____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收集a
mL
CO2所需时间最少的是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以Fe3+与I-反应生成Fe2+和I2为例,探究该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
实验方法:在KI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溶液,将混合液均分到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往试管甲中滴加淀粉溶液,往试管乙中滴加KSCN溶液。如图所示:
(4)若已知反应为可逆反应,则试管甲中的现象为________,试管乙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章末综合检测
【答案】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浓度
反应物的形状、温度
⑤
溶液变为蓝色
溶液变为红色
【分析】
(1)根据图表数据分析解答;
(2)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其他条件相同,盐酸浓度不同浓度,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解答;
(4)若反应2Fe3++2I-=2Fe2++I2为可逆反应,则溶液中同时存在铁离子和碘单质,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1)根据图表数据分析可知,①②③④⑤组实验目的是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温度、浓度、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改变一个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故答案为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实验①和实验②中其他条件相同,只有盐酸浓度不同,因此实验目的是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除浓度外,图表中温度、接触面积(反应物的形状)也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故答案为浓度;温度、接触面积(或反应物的形状);
(3)五组实验分析可知,⑤的化学反应速率最大,⑤的反应温度、盐酸的浓度、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均最大,收集a
mL
CO2所需的时间越短,故答案为⑤;
(4)在KI溶液中滴加3mlFeCl3溶液,将混合液均匀分到甲、乙、丙三支试管中。若反应2Fe3++2I-=2Fe2++I2为可逆反应,则溶液中应同时存在铁离子和碘单质,因此往试管甲中滴加淀粉溶液,试管甲中会出现蓝色,往试管乙中滴加KSCN溶液,乙试管中会出现血红色溶液,故答案为溶液变为蓝色;溶液变为红色。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为(3),要注意表格数据中的温度、浓度、接触面积(反应物的形状)对反应速率影响数据的分析应用。
26.某实验小组欲探究SO2和Cl2能否发生反应,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装置A制取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装置C中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取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为验证SO2和Cl2发生了反应,小组同学又继续如下实验。
①甲同学认为若SO2和Cl2反应,生成了Cl-,只要检验到生成的Cl-即可,甲取适量B中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___________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合理,认为应该在装置A、B间增加一个洗气瓶,然后再按甲同学的方法实验即可得到正确结论。洗气瓶中盛有试剂的名称是___________。
③丙同学认为按乙同学的建议改进实验也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
④丙同学取溶液X于试管中,加入少量反应后B中的溶液,生成大量白色沉淀,得出正确结论:SO2与Cl2同时通入水中,可以发生反应。溶液X是_________(填选项序号)。
a.
BaCl2溶液
b.
Ba(OH)2溶液
c.
氯水
d.
石蕊溶液
SO2与Cl2同时通入水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学期阶段性试卷(前三章综合)
【答案】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Na2SO3+H2SO4=Na2SO4+SO2↑+H2O
AgNO3
饱和食盐水
Cl2和水反应也会生成Cl-
a
SO2+Cl2+2H2O=2HCl+H2SO4
【详解】
(1)在装置A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2)在装置C浓硫酸与Na2SO3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SO3+H2SO4=Na2SO4+SO2↑+H2O;
(3)
①在B中SO2与Cl2会发生反应:SO2+Cl2+2H2O=2HCl+H2SO4,反应后的溶液中含Cl-,可利用AgNO3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HNO3的性质检验Cl-。甲中含有Cl-可通过向该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若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就证明含有Cl-,所以加入的溶液为AgNO3;
②制备氯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氯化氢进入B中溶于水也会生成氯离子,乙同学认为Cl2中混有的杂质是HCl,需要在A、B间增加一个洗气瓶,用饱和食盐水除去;
③丙同学认为按乙同学的建议改进实验也不合理,理由是Cl2和水反应也会生成Cl-;
④SO2被Cl2氧化为H2SO4,结合硫酸根离子检验证明二氧化硫和氯气发生了反应,丙同学取适量B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溶液X中含Ba2+,且不能和二氧化硫发生反应,
a.BaCl2溶液可以检验SO42-存在,证明SO2和Cl2发生了反应,a正确;
b.Ba(OH)2和SO2反应生成BaSO3沉淀,不能说明SO2和Cl2发生反应,b错误;
c.氯水有氧化性,氯水能将SO2在溶液中被氧化为H2SO4,也会生成BaSO4沉淀,不能说明说明SO2和Cl2发生反应,c错误;
d.无论氯气与SO2是否发生反应,二者溶于水后的溶液显酸性,酸溶液能够使石蕊溶液变红色,所以不能确定SO2与Cl2是否反应,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SO2与Cl2同时通入水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O2+Cl2+2H2O=2HCl+H2SO4。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