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阿长与《山海经》》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阿长与《山海经》》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4 17:0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长与<山海经>》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惩戒(chéng)
推祟(chǒng)
取缔(tì)
锐不可当(dāng)
B.哀悼(dào)
归省(shěng)
两栖(qī)
深恶痛绝(è)
C.星宿(xiù)
镌刻(juān)
挣脱(zhèng)
前仆后继(pū)
D.顷刻(qīng)
汲取(xī)
倔强(jué)
拈轻怕重(zhān)
2.下列各项中每组加粗字的注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震悚/耸立
胸脯/哺育
孤孀/风霜
B.掳走/俘虏
肚脐/跻身
絮说/体恤
C.惧惮/单身
书籍/慰藉
字帖/贴纸
D.淡薄/薄荷
烦琐/开锁
粗拙/茁壮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摇蓝
辫子
霹雳
妇儒皆知
B.踱步
烦燥
斑澜
目不窥园
C.祈祷
高粱
元宵
深恶痛绝
D.亘古
烦琐
字帖
再接再励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在是莫名其妙,我什么时候有过这么一个学生,连我也不知道。
B.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种类齐全,浩浩荡荡,不计其数。
C.闻一多先生在集会上痛斥特务,慷慨淋漓,气冲斗牛。
D.我不料阿长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似乎实在深不可测,于是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创节目能否获得市场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找到契合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可改为“关键是能否从观众观看愿望中找到契合点”)
B.在长满芬芳牧草的草坪上读鲁迅的文章,在潺潺的小溪边背苏轼的词作,在洁白的羊群中念余光中的小诗……(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在句首加上“我”)
C.李安民在中学时代就是一个勤奋努力的学生,不仅他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不仅……而且”改为“虽然……但是”)
D.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搭配不当,“增强”和“方式”搭配不当,应改为“增强低碳生活意识”)
6.下列对课文标题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将阿长这个不识字的劳动妇女与民间神话《山海经》联系起来,看似矛盾,实则令人好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作者称“长妈妈”为阿长,显然是因为儿童时期讨厌她,到了中年这种情绪仍未消去。
C.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D.题目用的是作者四十多岁写作时的口气,用阿长称呼是合适的。
7.下面有关课文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阿长和《山海经》来选材,选取了有关阿长的一些事,并重点写她为“我”买来了《山海经》这一件事,刻画了阿长这个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劳动妇女形象。
B.鲁迅先生颇费笔墨介绍“阿长”之名,更深的用意在于暗示阿长地位卑微、不受尊重。这样写,一方面为后文阿长的粗俗愚钝以及“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作铺垫,另一方面又与阿长最终赢得作者的感激和敬重形成鲜明对照。
C.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为线索,通过先扬后抑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感情。
D.课文最后两段,作者的思绪从三十年前切回到现实,再次强调“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并补充介绍阿长的不幸身世,低沉的叙述语调中包含着思念和歉疚,也包含着感激和同情。
二、填空题
8.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的描写方法。
(1)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___________)
(2)“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___________)
(3)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与欣赏
9.阿长与《山海经》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
)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
),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
3.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7.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8.请说一说画“
”线句子的含义。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9、.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10、文中画“
”线的句子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1、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2.在⑤段的划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14.简要说说第①段和第⑤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15.从选文看,课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有何用意?
16.当阿长买到《山海经》后我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为什么会这样?
17.本语段所属的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我们学过的
等课文也是选自该集子。
18.“太过于念念不忘”的心情衬托出阿长的
,“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可见“我”认为阿长
,“高兴地说道”这个
描写则写出了阿长能对“我”有所帮助的
,“三哼经”说明阿长
,表现她对“我”的关心,“
”表现出“我”的无限欢悦之情,“敬意”确乎因
而生;加横线的句子是
,充分肯定了阿长之长。
19.联系全文看,鲁迅笔下的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0.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写一段阿长买《山海经》的情景。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崇chóng,缔dì;B项,省xǐng,恶wù;D项,顷qǐng,汲jí,拈niān。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sǒng,pú/bǔ,shuāng。B项,lǔ,qí/jī,xù。C项,dàn/dān,jí/jiè,tiè/tiē。D项,bó/bò,suǒ,zhuō/zhuó。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形的能力。A项,蓝——篮;儒——孺;B项,燥——躁,澜——斓;D项,励一厉。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B项,对象误用,“浩浩荡荡”形容水势浩大汹涌,也形容规模大,声势雄壮或广阔无边。此处应用“浩如烟海”。A项,使用正确,“莫名其妙”指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C项,使用正确,“慷慨淋漓”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D项,使用正确,“深不可测”指深得难以测量。比喻道理深奥或人的心机等难以捉摸。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C项,语序不当,将“他”调至“不仅”的前面。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能力。B项,“到了中年这种情绪仍未消去”错。自从阿长买回《山海经》以后,作者说“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可见从那时起,作者就不再讨厌阿长了。
7.答案:C
解析:应是“先抑后扬”,而不是“先扬后抑”。
8.答案: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解析:
9.答案:1.①‖②③④⑤‖⑥
第一层:作者给阿长简说《山海经》。
第二层:记叙阿长买来《山海经》及作者感受。
第三层:《山海经》是我心爱的宝书。
2.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3.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
4.“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
5.神力指“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作者对阿长的敬佩、感激与爱戴
6.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7.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8.这是议论句,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9.“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轻视,看不起。
10.心理描写;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11.这四本书是我最想得到而又很难得到的书,虽然很粗拙,却是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凝聚着阿长对我的爱。
12.敬意
怨恨
13.我对《山海经》非常渴慕,却无从得到,阿长令人出其不意的送给我一部。
14.前后照应。①段写阿长过问《山海经》,“我”不以为然;⑤段写阿长为我买到《山海经》,“我”对她产生敬意。
15.为了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赞美阿长的真诚、善良、能干和乐于助人,表达“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6.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
17.《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8.关心;不会对他有什么帮助;神态;喜悦心情;不识字,但又很留意听;果然都在内;爱;议论句
19.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没有文化、粗俗、好事、烦琐、不拘小节,而又善良、宽厚、仁慈、乐于助人。
20.阿长告假回家,给儿子添了一些东西,也没住多久便回来了。回来时天气不热,却没有风,阿长那臃肿的身体开始冒出密密的汗珠。
这时,走到一个分叉路口,右边的那条是去鲁家的近路。左边那的那条就远了些,还要绕一大段路,奇怪的是阿长没有丝毫的犹豫,擦了擦颈上,额头上的汗,向左边的那条路走去,那件新的蓝布衫渐渐地显示出了深蓝。
不久,她来到了两家书店门口,阿长停下了脚步,用手帕擦了擦汗,进了书店。
“有什么需要帮忙吗?”伙计上下打量阿长,疑惑地问。
“哦,我要买三哼经!”阿长道。
伙计瞪大了眼睛,疑惑又似确定的说:“三哼经?!”
阿长的眉毛不禁皱起连忙说“三哼经啊,那种有画的三哼经啊!”还伸出手比划着,身上的肉也跟着一颤一颤的。
伙计不耐烦地摆了摆手:“没有山哼经,没有山哼经,你到别家买吧!
只见阿长一脸失望,走出了店门,她来到另一家书店门口,犹豫着,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那件新买的蓝布衫似乎也在烦恼,烦恼着怎么避开那粘乎乎的汗水。
这家书店里的伙计见到阿长,连忙走出门,讨好的说:“您里面请,我们这有许多各式各样的书,不知道您要什么书?”
阿长用手帕擦了擦汗,有些局促的说“山哼经,我要买山哼经”
“山哼经。”这位伙计也是听的一头雾水,“我们这有《山海经》但是没有山哼经!”
阿长用手帕擦了擦又湿又粘的额手,牙齿咬着嘴唇,努力的回想鲁迅儿对她说的话:那种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还有,还有许许多多很奇怪的画得那种三哼经!
伙计皱了皱眉头不过又舒展开了。“您说的是《山海经》吧,我们这有,不贵也就十文。”
那紧贴着她的蓝布衫终于挣脱了汗水,阿长舒心的笑了“有就好。”她给伙计十文钱,揣着那本好不容易买来的《山海经》走了。
那天气依旧不热,却吹了习习的凉风。树上不时的有几只鸟儿欢快叫着。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