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5-04 18: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二、资料展播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图片,可由投影显示。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西北地区地图”“茫茫大戈壁”“青海湖”“月牙泉”“探险乐园罗布泊”“沙漠风光图”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整体感知。
2.学生熟读课文。
3.教师提问:同学们,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
  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学生齐读12、13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浑然一体)
2.提问: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五、品读课文,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师提示: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试探究这篇报告文学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体会文章
  ⑴体味真实性
  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
  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⑵感受形象性
  具体表现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
①对比手法
  ②拟人手法
  ③排比
  ④注重想象描绘
  ⑶体会抒情性
  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多媒体显示)
  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情感。
  ⑴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⑵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⑶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学生细细体会,并相互交流。
  明确:⑴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⑵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⑶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学生齐读评析过的语句,仔细体味其形象性、抒情性。
  六、课堂小结
  七、延伸想象,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
  如果你是世纪老人,你该如何向人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八、布置作业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上网浏览,查找相关信息,看看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