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在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定很感兴趣,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画图交流讨论、操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能够用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教学方法: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的引入 
 课的开始, (跷跷板)你们玩过跷跷板游戏吗? 
二、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一 
1.一只大白鹅,小鸭和小鸡也在玩跷跷板游戏。 
指名说一说三幅图什么意思,并说一说第三幅图平衡说明了的是什么? 
左右两边有一个相等的关系,对吗? 
你能再说说这里的相等关系吗? 
如果用一个算式可以怎么说? 
2.在数学上,表示这样的相等关系,我们又称为等量关系(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的等量关系。 
探究活动二 
下面我们看一看,天平中什么时候两边相等呢? 
 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我们也可以说它们存在着等量关系。 
可以得到…… 
 
探究活动三 
 1.以篮球明星姚明为例,你知道姚明有多高吗? 哎呀,这么高!姐姐,笑笑和姚明站到一起会是什么样?妹妹和笑笑觉得非常有趣,也想来比一比身高 
谁能把他们的话读一读? 
他们的话分别描述的是谁与谁的关系? 
 2 .现在请大家用画图,或写等量关系的方法动一动手,把你的想法画法写在练习本上,让大家一看就明白。开始(学生活动) 
 请完成的同学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 
交流等量关系:(板书)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淘气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淘气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3.通过他们三个人比身高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1、爸爸比小东大28岁,当小东a岁时,爸爸是(??? ??)岁。? 
2、爷爷今年b岁,是小花年龄的7倍,小花今年(?? )岁,明年(????)岁。 
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4、(????????????????????????????????????????)的等式叫方程 
5、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3双筷子有(????)根,n双筷子有(?????)根。 
6、小红看一本书有a页,她每天看5页,看了x天后,一共看了(?????)页,还剩(???????)页。 
7、一本练习本的价钱是a元,买b本应付(?????)元。 
8、梨和苹果的单价分别是每千克4元和5元,买m千克的梨和n千克的苹果,共需(????????)元。 
9、王老师买20千克花生油,吃了a天,还剩b千克,平均每天吃了(?????)千克。 
10、一根绳子长n米,第一次剪掉1米,第二次剪掉m米,还剩(??????)米。 
1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a度,另一个锐角是(????????)度。 
12、小红买了2支钢笔,每支x元,付出20元,应找回(???????)元。 
四、拓展练习 
 老师写了一个算式,a+15=35,想表示坐公交车时人数表变化情况,你知道我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吗? 
这个式子除了表示坐公交车的情况,你想一想还可以表示其它的事情呢?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六、课外延伸 
 在生活中找一找还有那些等量关系,并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七、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八、课后反思 
1.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跷跷板游戏导入新课,比较形象直观,使学生易于理解,进而建立等量关系的概念。 
2.在教学过程中“讲”的比较少,学生“说”、“做”的较多。例如:在姚明、妹妹、笑笑三人比身高这一环节中,完全由学生自己去体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也就是用画图或写等量关系的方式,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身高关系,有些学生画出了形象直观的线段图,有的学生还用小树、人物简笔画等表示出了三个人之间的身高关系。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思考,从而明白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3.在本节课上,我精心设计了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练习,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等量关系到根据等式来编出生活中的情境,加深学生对等量关系的认识,知道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去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4.通过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亲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