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A. 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 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 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负担 D.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2. 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纷纷请缨杀敌,电报如雪片般地飞向南京。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方部队奋战在抗日前线,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边天。这反映了
A.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B. 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 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3. 1991年2月,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了“国统纲领”,设计两岸统一进程为:“近程——交流互惠阶段,中程——互信合作阶段,远程——协商统一阶段。”这说明当时
A. “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 “九二共识”得到认同
C. 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 D. “台独”势力主导台湾政局
4.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图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图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 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 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 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5. 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 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 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 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6. 习近平主席曾在一次演讲中,深刻阐释世界大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当今世界,人类面临共同的严峻挑战
②全球性问题,关系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制约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③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命运与共
④构建命运共同体只是为了我国人民的利益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③④
7.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由此可知这场教育改革
A. 实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目的
B 带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特点
C. 近代自然科学教育不受重视
D. 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8. 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A. 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 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 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 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9.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G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1950年,政务院明确规定:海关税率须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税率规定的变化旨在
A. 长期稳定我国海关关税的税率
B. 维护国家关税主权、保护民族经济
C. 限制中外贸易、保护国内市场
D. 扭转中外贸易逆差、开辟海外市场
10.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意为汝窑瓷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迹。有人据此推断明代制瓷业开始使用支钉。这一推断
A. 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 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 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 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11. “1761年,煤矿主布里奇沃特公爵在两位工程师的帮助下,建成英国第一条运河……到19世纪初,英国大大小小的河流被运河连接起来,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水运网。”据此可推知
A. 水运费用低廉是开凿运河的原因之一 B. 工业革命推动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
C. 运河水运建设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行 D. 英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发展中心
12. 中国高铁技术快速发展世界瞩目。下列对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有
①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成果
②努力自主创新,抢占市场先机
③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企业竞争力、生命力
④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3. 《吕氏春秋》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由此可知
A. 人们对于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 B. 统治者对传染病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C. 传染病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 D. 人们对于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
14. 从2004年美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马里兰大学成立,美国孔子学院数量目前已增加到六十多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重视。这表明
A. 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
B. 中国的和平堀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C. 优秀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世界性
D. 儒家学说需要重新解读其现代意义
15. 根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主要原因是
A. 日本人民虚心好学 B. 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C. 中日关系交往密切 D. 疆域临近交通便利
16. 下图为2019年《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并附有“剪刀是可以装进集装箱运输的,但理发师不行”的文字说明。这反映了
A. 经济全球化发展陷入了停滞阶段 B. 产业转型导致了经济全球化趋缓
C. 人口流动的困难制约经济全球化 D. 经济全球化需要更合理移民政策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助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宴(ja,贫寒)图,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握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新唐书》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选官标准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材料三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有什么积极意义?
18.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材料二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实行移民限额制度,严格限制外来移民,甚至将50万墨西哥移民逐回墨西哥。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合同的协议。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二战结東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该法案生效后,引发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移民美国的热潮。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移民政策变动的原因。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3.29万人,约占出国留学人数的24.95%。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留学生通过留学途径转变为国际移民。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并说明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根据示意图概括提取其中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提示:概括提取其中任何一项历史信息均可,说明时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A. 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 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 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的两税法不按人丁为收税的标准,使农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放松,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与藩镇割据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两税法更简洁,排除C;根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可得出这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巩固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
2. 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纷纷请缨杀敌,电报如雪片般地飞向南京。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方部队奋战在抗日前线,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边天。这反映了
A.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B. 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 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方军阀加入抗战,表明他们以民族利益为重,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故B项正确。1928年张学良易帜后,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故A项错误。1937年9月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正式形成,但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内部军阀的变化,故CD项错误。
3. 1991年2月,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了“国统纲领”,设计两岸统一的进程为:“近程——交流互惠阶段,中程——互信合作阶段,远程——协商统一阶段。”这说明当时
A. “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 “九二共识”得到认同
C. 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 D. “台独”势力主导台湾政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的是香港、澳门的回归,并未在台湾问题上实现,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九二共识”达成是在1992年的“汪辜会谈”,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了‘国统纲领’,规定两岸统一的进程”得出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故C项正确;台独势力不赞同“一个中国”,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4.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图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图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 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 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 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掠夺使大量金银流入殖民国家,殖民国家出现价格革命,消费品价格上涨,故答案为C项;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消费品价格指数迅速增长是由于大量金银的输入,而不是生产萎缩,排除A项;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的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属于商业革命的范畴,不会带来材料信息反映的价格上涨,排除D项。
5. 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 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 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 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获取良好的效果,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A项错误;材料中许多领导人都表示对新经济政策的不满,并不认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只是把它看作一个权宜之策,B项正确,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当时许多领导人的认识;正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才被新经济政策取代,D项错误。
【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6. 习近平主席曾在一次演讲中,深刻阐释世界大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当今世界,人类面临共同的严峻挑战
②全球性问题,关系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制约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③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命运与共
④构建命运共同体只是为了我国人民的利益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为了全人类共同的利益,不仅仅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④说法错误,①②③符合题干信息。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7.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由此可知这场教育改革
A. 实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目的
B. 带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特点
C. 近代自然科学教育不受重视
D. 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叙述来看,癸卯学制中涉及到了西方的科目设置,但是教育宗旨是中国传统思想,所以体现出一种“中国化”的特点,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实现了”二字;C选项与材料中的科目设置相悖;D选项时间错误,新文化运动在此之后。
8. 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A. 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 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 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 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孝道在唐朝法律中占据重要地位,充分说明政府对传统孝道的重视,选项B正确;四书名称出现于宋代,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A排除;选项C“开始”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未体现统治政策,选项D排除。
9.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G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1950年,政务院明确规定:海关税率须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税率规定的变化旨在
A. 长期稳定我国海关关税的税率
B. 维护国家关税主权、保护民族经济
C. 限制中外贸易、保护国内市场
D. 扭转中外贸易逆差、开辟海外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可知调整税率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关税主权和保护民族经济,故选B项;关税税率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不是长期稳定,排除A项;关税税率的调整主要是为了发展经济和贸易,而不是限制中外贸易,排除C项;关税调整是为了保护国内工业,不是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排除D项。
10.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意为汝窑瓷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迹。有人据此推断明代制瓷业开始使用支钉。这一推断
A. 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 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 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 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支钉是一种瓷器烧制工具,以烧制好的黏土块置于器物底部,出现于唐宋时期。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记载汝窑瓷器的底部有支钉的痕迹,这说明当时汝窑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使用了支钉,但是不能据此判断支钉的开始使用是在明朝时期,因此依据正确,结论错误,故C项正确,ABD项排除。故选C。
11. “1761年,煤矿主布里奇沃特公爵在两位工程师帮助下,建成英国第一条运河……到19世纪初,英国大大小小的河流被运河连接起来,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水运网。”据此可推知
A. 水运费用低廉是开凿运河的原因之一 B. 工业革命推动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
C. 运河水运建设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行 D. 英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发展中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从1761年英国第一条运河出现到19世纪初英国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水运网,由此可推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交通运输方式不断发展,B项正确;“水运费用低廉是开凿运河的原因之一”表述正确,但材料未体现该信息,排除A项;“运河水运建设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行 ”属于因果倒置,排除C项;仅通过材料不能得出“英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发展中心”,排除D项。
12. 中国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瞩目。下列对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有
①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成果
②努力自主创新,抢占市场先机
③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企业竞争力、生命力
④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主要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吸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成果有关,故①正确;同时中国通过不断科技创新,抢占了市场的先机,故②正确;21世纪初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故③正确;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促进了职工积极性,导致高铁建设的热情高涨,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
13. 《吕氏春秋》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由此可知
A. 人们对于疫病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 B. 统治者对传染病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C. 传染病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 D. 人们对于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提到了疫病的流行时间、症状、规模等,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A项正确;题干未列举统治者的举措,排除B;题干主旨是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而非传染病的破坏性,排除C;D中的“共识”错误,排除D。
14. 从2004年美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马里兰大学成立,美国孔子学院数量目前已增加到六十多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重视。这表明
A. 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
B. 中国的和平堀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C. 优秀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世界性
D. 儒家学说需要重新解读其现代意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目中涉及的是儒家文化是中国的自身的文化,而孔子学院确是在国外得以发展,表明的是优秀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世界性,C正确,BDA不符合题意。
15. 根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主要原因是
A. 日本人民虚心好学 B. 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C. 中日关系交往密切 D. 疆域临近交通便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源氏物语》中大量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先进性,B项正确;日本人民虚心好学、中日关系交往密切和中日疆域临近交通便利,都只是客观因素,不是“中国古典文学典籍”在这本书中大量被引用的最主要的原因,ACD三项错误。
16. 下图为2019年《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并附有“剪刀是可以装进集装箱运输的,但理发师不行”的文字说明。这反映了
A 经济全球化发展陷入了停滞阶段 B. 产业转型导致了经济全球化趋缓
C. 人口流动的困难制约经济全球化 D. 经济全球化需要更合理移民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图片及材料“剪刀是可以装进集装箱运输的,但理发师不行”来看,在全球化的今天仍然存在很多阻碍人才流动的问题。故答案为C项。A项人才流动困难不会导致经济全球化陷入停滞状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产业转型,排除;D项依据材料来看,有些国家是为了阻碍人才的流失,而不是为了阻碍所有人,排除。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助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宴(ja,贫寒)图,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握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新唐书》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选官标准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材料三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选官标准:察举以德行(或孝廉)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家世)为标准;科举制以考试成绩(或者答才学、才能、学识都可以)为标准。
(2)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详解】(1)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可以看出汉朝实行察举制,从“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可以看出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根据“举进士”可以看出实行科举制。联系所学可知,选官标准分别是德行、门第、考试成绩。
(2)材料三中科举制的积极意义可以联系所学,从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来回答。
18.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材料二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明朝:政府应对消极;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学、进步。
(2)背景:明朝: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观念落后、愚昧。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
影响:明朝: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英国:为鼠疫从英国消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都铎王朝统治的持久稳固;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转型。
【解析】
【详解】(1)特点:明朝:根据“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得出政府应对消极;根据“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得出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根据“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同时设坛做法事”得出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
英国:根据“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得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根据“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得出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根据“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得出防疫工作制度化;根据“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得出防疫措施科学、进步。
(2)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思想等角度概括。从英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人文精神、自然科学等角度概括。
影响:明朝:可从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的角度概括。
英国:可从为鼠疫从英国消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都铎王朝统治的持久稳固;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转型的角度概括。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实行移民限额制度,严格限制外来移民,甚至将50万墨西哥移民逐回墨西哥。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合同的协议。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二战结東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该法案生效后,引发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移民美国的热潮。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移民政策变动的原因。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3.29万人,约占出国留学人数的24.95%。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留学生通过留学途径转变为国际移民。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并说明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
【答案】(1)趋势:由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宽;逐步消除种族歧视;移民制度逐渐完善
因素: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2)新特点:移民人数有所增加,发达国家为主要聚集地;出国留学人员增多,“留学”移民出现扩大趋势;人员构成发生变化,从事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
影响:海外移民的扩大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中国走向开放的重要起点标志;海外移民与其他国家的移民共同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海外移民可以帮助中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对中国来讲,海外移民也要付出高昂的代价,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流失。移民纠纷有可能演变成国家间政治摩擦的新成因点。
【解析】
【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一“严格限制外来移民……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放宽、种族歧视、制度完善等方面概括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趋势。原因,据材料一“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需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内外形势等方面分析影响移民政策变动的原因。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移民人数、主要聚集地、出国留学、人员构成、职业多元化等方面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对外开放、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传播、人力资源流失、移民纠纷等方面说明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根据示意图概括提取其中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提示:概括提取其中任何一项历史信息均可,说明时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信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阐述: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肯定的议会的权利,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美国独立战争后,1787年宪法依据权力的制约平衡原则,实现了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分立,这里了总统制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动荡不安,直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颁布宪法,赋予总统较大权力,法国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德意志统一后。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但德国皇帝仍然享有最大权利,民主政治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在回答本题时,可以从四个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形式原则,以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影响等角度概括信息并进行阐述说明。